大家其实也看到了,在14年普洱茶行业整体还笼罩在古树茶风波和整个消费市场收缩的情况下,大家都以为很多外部的资本撤离了。然后茶市开始步入整顿期,大家都只看到了很多茶店关门,但是基本没注意到云南当地多了多少家茶企。是的,从13年开始,茶市还没真正显示出疲态的时候,莫名其妙的多了好多家茶业公司。甚至到今年,还有部分资本进入产业链前端,他们的目的很明了,我就不说了。而且基本上每家或多或少都有古树茶,甚至只做古树茶。
当时整体投机市场很火的时候,基本上各个茶企的经销渠道产品都走得很顺溜,甚至一出货就被抢购一空。然后大批的新进入的小白疯狂的交学费,最后压在自己手里了。但是茶企的渠道商和精明的二手商赚到了钱,当时股市还没有出现之前那一拨的苗头。
我说过普洱茶行业的资本市场是有一个阀值的,除非有了重大的产业化或者技术上的突破,基本这个阀值是很难有一个大的变动的。有人问那之前普洱茶资本市场的资金哪里去了,有一部分被套住了,这一部分人中有人在意有人根本不觉得自己是套住了,这里面包含独立投机者、二手商和茶企部分买空卖空的渠道商等。还有一部分流入了生产端,这主要包含二手商和渠道商两部分。这两年很多厂家的经销商和渠道商等等都脱离了渠道自己摇身一变成了厂家,他们凭借自身多年积累下来的渠道和前两年积累下来的资金开始进入生产端,这部分人占有的资金量是那些二手商和小渠道商无法比肩的。
还有一部分就是二手商带着高高兴兴套来的钱抱着满怀希望的进入了他认为很美好的普洱茶生产端,信誓旦旦的想自己依靠自己之前积累起来的所谓的渠道自己做而不是寄人篱下,而且对自己的认知和人脉很有自信。其实我们都知道,一旦茶市资本市场疲软,你之前那些渠道朋友基本上都挥手告别了。可是他们红了眼,基本看不到,他们就是现在挣扎在生死线上的那些小企业。然后就是我们看到了,蹭蹭蹭的冒出来好多小公司。他们单个公司前期的投入不是很大,但是一大批这种公司可是带着很大一批资金从产业链中后端集体的转移到了前端啊。
这也就是我说的,整体的普洱茶行业重心现在前移了。迁移了你说好不好,肯定好。之前很多时候市面上说的投资收藏根本不是真正的投资收藏,而是简简单单的投机和买空卖空。当然这点在其他很多产业也存在,无可厚非。不过如果大批的资金还是持续的轮转在买空卖空上,普洱茶行业不会有太大的进展,只能是吃老本,甚至把普洱茶这块牌子搞砸了。
现在如此规模的人进入生产端,自然生产端就成了血拼之地,而且今年习大大提出“加强侧供给”等方面的举措,进一步就能提升普洱茶行业的产业化水平。说白了就是想通过加强对供给方的要求,提升供给品的质量,同时缓解当前拉大的供求关系。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当然这其中会有很多人倒下去,不过也会有很多好的产品和新品牌出现。
经过这么一次波澜起伏之后,普洱茶行业的门槛就不再会是“人人都能进”的状态了,我觉得这不管对存活的茶企来说还是消费者来说都是好事。当然了,现在的生产端的激烈竞争必然导致降价,这也是我们今年看到的情况。所以我才会说不是回归理性消费,而是茶企回归理性生产。现在的商业环境已经慢慢沦为消费者只要认为自己不被骗就很幸运了,如果你的产品品质过关的情况下还让消费者觉得有些物有所值什么的,那就很幸福了。这其实充分说明了当前茶行业的信任度急剧下跌的现状。如何让消费者信任你,这就是茶企需要考虑的了,当然了之前我也说过“品牌”是一个很好的手段。不过千万不要品牌还没树立,就在消耗品牌未来的信任度。
还有我最后要提一下,当下很多互联网人都是思考互联网思维的去往,我们的茶企是否也应该去了解一下呢。互联网到最后只会成为一种依附在实体经济上的工具,很多人都考虑到互联网和实体的结合,更多的程度是依靠互联网而已。慢慢的就不再会有什么互联网思维,因为互联网一旦深入到很多地方之后,它就会成为常态。有人认为中国的茶行业的非标准化才是中国的特色,我觉得这都是废话,你有见过中国的非标准化的其他产业依靠着非标准化特色拓展到大千世界的吗,没有。
还有人会说中国茶行业可以直接跳过产业化直接过渡到特色的互联网时代,这更是无稽之谈。当前茶行业的技术和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东西还停留在上个世纪,在技术和标准化层面没有形成一个积淀,完全是一盘散沙,你觉得仅仅依靠作为工具的互联网就能将它的层次提高吗,不会。产业化标准化存在是有它的依据的,它可以不断地有一个方向性的试错,这种进步是推动当前人类经济社会进步的最主要的动力,它存在肯定有它的原因。而且我们通过了解和整理国家层面的政策要求和市场层面的消费需求,都发现标准化是无法逾越的悲伤。最近还有说的貌似挺有思考的“中国的中产阶级”,想要了解的朋友可以看看,但一定要有自己的考虑。好像扯得有点多了,来收尾了。
最后一句: 当我们看到大批的茶企开始覆灭的时候,就是茶市投资收藏市场重新启动之时。
来源:安子说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