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山小种作为世界红茶鼻祖,于公元1568年在武夷山桐木关诞生。红茶在450年的历史传承中,颇具传奇色彩,也经历了颇多坎坷。
正山小种发展过程中,也曾有过低迷的时期,但最终在几代茶人的坚持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当代茶圣”吴觉农、“茶界泰斗”张天福、骆少君院长的关心支持、积极建言,对正山小种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让我们回溯正山小种发展之路,致敬先人,感恩他们的坚持和付出,让正山小种在复兴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01正山小种诞生
武夷山桐木村庙湾,是历史上正山小种红茶的原产地和中心产区。江氏家族自宋末由河南固始入闽,距今约800年的历史。其家族世代经营茶叶,有“茶业世家”之称。
公元1568年,正值采茶季节,一队官兵途径桐木关,晚上睡在了采摘的茶青上。待官兵离开,茶青已发红。江公急中生智,将已经发酵的茶叶反复揉搓,并用桐木盛产的松木焙制。茶叶吸收松烟后,色泽变得乌黑油润,蕴散出独特的松烟香。
因当地一直习惯于绿茶,不愿饮用这另类茶,江公无奈,只得将茶挑到几十里外的星村贱卖,没想到第二年便有人以数倍的价钱订购此茶。
顺应市场的需求,世界上最早的红茶——正山小种诞生了。关于红茶起源的这一说法见《中国茶经》。
伟大的发明创造往往始于偶然,正山小种的产生不仅是偶然间的发现,更是出于江公的爱茶惜茶之心。
致敬江公惜茶初心,才诞生了红茶鼻祖正山小种,留给后人说不尽的传奇故事。
02“正山小种”发展重要的推动者
19世纪末开始,正山小种红茶就受到冲击,20世纪更是每况愈下,民国时期跌落低谷,新中国成立后,正山小种的命运也几经波折。
这一过程中,我国茶界几代人为正山小种的复兴不懈努力,他们的精神仍影响着在每一位正山传人。
①吴觉农
吴觉农(1897—1989),浙江上虞人,著名农学家、农业经济学家、茶叶专家。我国现代茶业复兴和发展的奠基人。留日期间,最早论述了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所著《茶经述评》是当今研究陆羽《茶经》最权威的著作,被誉为“当代茶圣”。
吴觉农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高等院校的茶业专业和全国性茶叶总公司,后又在福建武夷山麓首创立了我国第一所国家级的茶叶研究机构,为发展我国茶叶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吴觉农在崇安(今武夷山)工作期间,以茶树改造和茶业复兴为己任。他曾说:“中国不能没有世界顶级的红茶”。
他广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多次到桐木、星村等地进行实地考察,收集正山小种历史资料和自然地理数据,1942年吴觉农在武夷山设计茶叶研究所,接管张天福创办的“福建省茶叶改良总场”。与正山小种第二十二代传人江润梅一起大批量组织生产正山小种,往上海口岸出口,为正山小种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江素生(江元勋之父)与吴觉农老先生(左一)在京合影
1985年,吴觉农在与正山小种第二十三代传承人江素生的交谈中,提出:“正山小种可以做出好茶,你们要搞新产品开发,搞小包装,组织茶业产销合作社,把茶叶做精。”并委托友人帮助江素生。时任武夷茶场场长的“岩茶泰斗”姚月明积极提供帮助,为日后正山小种的复苏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吴觉农给江素生的亲笔信-节选
②张天福
张天福(1910-2017),1910年出生于福州名医世家,是福建茶业科研与教育的创始人,被誉为“茶界泰斗”。长期从事茶叶教育、生产和科研工作,对福建省的茶业发展和中国的茶事活动作出了卓越贡献。
1940年,张天福先生在桐木建立“正山小种红茶示范基地”,为发掘和恢复中国特有正山小种红茶做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80年代初,受市场的影响,正山小种面临何去何从的选择。时任福建省政协委员的张天福,在委员提案中提出“应保留生产闽红三大工夫(政和工夫、坦洋工夫、白琳工夫)和正山小种红茶”。在张天福的建议下,政府给予重视,使正山小种这一传统红茶得以保留并发挥效益。
江元勋与张天福(右一)照片
2002年6月20日,时隔60年后93岁的张天福重返桐木关,再续世交友情,并题写“茶业世家”赠与江元勋。
张天福还指导江元勋办厂,恢复正山小种。他告诉江元勋要“看的准,抓的紧,时不我待,干事业切忌一心二用,事无巨细,从细微入手。”
06年7月张天福老先生到正山堂指导正山小种制作工艺
山高水长,情深义重。抚今追昔的“张爷爷”给继承先辈从事茶叶事业的江元勋带来了新的希望、新的发展。
③骆少君
骆少君(1942-2016),福建惠安人,研究员、高级评茶师,中国著名的茶叶品质化学研究专家,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从事茶叶生产、研究及质检工作40余年,为杭州茶叶研究所所长,国家茶叶质检中心主任兼《中国茶叶加工》杂志主编。
骆少君认为:“武夷山是未受污染的世界环境保护的典范,是茶界的福气,更是武夷山人的福气”。
自1997年以来,她每年都要几上桐木,考察正山小种的生产情况,指导江元勋如何传承与大胆创新,并在她主持下由叶兴渭、叶启桐、祖耕荣、叶勇、修明等茶界专家同仁共同制订正山小种红茶标准。
07年张天福老先生与骆少君女士为正山堂“正山小种发源地”揭牌
03茶业世家不遗余力
在桐木,只要谈起江氏家族,给人的第一印象就会自然想起正山小种,二者已经连为一体。
江润梅(1914-1973),正山小种第二十二代传承人,制茶专家、评审专家,是桐木关江氏“茶业世家”中杰出代表人物,被誉为延续正山小种红茶的“一代大家”。
江润梅喜茶爱茶,善于思考,通过不断潜心钻研,成为当时方圆百里制茶第一人。其父江春波一生奔波于上海、福州等地,为正山小种的发展不辞劳辛。其子江素生一人北上,苦觅桐木茶叶出路。
桐木村作为世界红茶的发源地,1940年,张天福先生在桐木建立“正山小种示范基地”,并交由江润梅负责收茶、制茶及基地的管理工作。1942年,吴觉农在武夷山麓设立茶叶研究所,并于桐木庙湾、华光庙一带建立品种园,并交由制茶经验丰富的的江润梅负责管理。
为保证正山小种红茶的产品质量,在张天福先生的建议下,江润梅在桐木组织成立茶叶生产合作社,集中进行技术指导、科学管理、使产品质量保持稳定,这一举措使得当时处于衰微态势的正山小种得以生机和延续,为解放后茶叶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历代传承的基础上,正山小种第二十四代传人江元勋,艰辛创业,建立正山堂茶业,创新正山小种技术,带领团队创始高端红茶金骏眉。
正山小种在江氏家族血脉传承中,一步一步走向今天。
为了正山小种的复兴,吴觉农、张天福等老一代茶界宗师倾注心血,苦苦奋斗;江氏三代人不忘初心,不遗余力;骆少君等现代茶叶专家学者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各级政府、有识之士纷纷助力,致力复兴。没有他们,就没有今日正山小种的发展与成就。
版权及免责: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疑问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感谢原作者提供素材,如有素材请联系邮箱:info@fjte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