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文献通考》记载,茗有片有散。片者即龙团旧法为之,散者则不蒸而干之,如今之茶也,后茶渐以不蒸为贵。《洛阳伽蓝记》中记载王肃归魏后,刚入住洛阳时,不喜羊肉与奶酪,而常喝鲫鱼羹,渴了就饮茗汁。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那时南方吃茶已很普遍。到了唐朝统一南北后,此风更盛。不过据陆羽的记录,那时的茶大约有点类似于现在西方人的红茶或咖啡,与后世的清茶大不一样。
至于煎茶,在震钧的《煎茶说》一文中有细致记载,他认为碧螺春最好,其次是天池龙井。用来煎茶的茶叶品种无所谓好坏,重要的是煮茶的容器,那时多用沙铫,再是要用去皮的杉木炭来煮茶,水最好用泉水,雨水次之。这些准备停当后,掌握火候就是一个技术活。据说诀窍就藏在苏东坡的诗句“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里。就是说,小水泡慢慢起来时,称为“蟹眼”,不一会儿,大水泡翻腾,则被比喻成“鱼眼”。这时,煮茶的容器里传来宛如风吹松林的声响,主人就可以放茶叶了。水放半斤,茶叶二钱,等容器里的水泡翻腾欲外溅时,茶香四溢的茶就煎好了。
从吃茶、煎茶中回过神,再走进《水浒传》里王婆开的茶坊。当年,她请西门庆喝“梅汤”和不知是啥东西的“和合汤”。在文里,西门庆对王婆说“放甜些!”,末了又点了两盏“姜汤”。王婆招待潘金莲,是道浓浓的茶,再撒些白松子、胡桃肉。可见,这“茶”不是我们印象中的清茶,更像是一种好喝的汤。遗憾的是,《水浒传》里没有留下有关吃茶或用茶的其他线索,似乎作者是沿用“茶”这个名称指代饮料而已。
如今,坐在春风里,捧一杯龙井细品,仿佛能照见许多过往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