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紫陶名家专访——肖春魁篇(一)

  2024-06-17 15:02          0

天地之间随气而动,自然随性,在泥巴的沾染下与自然连接,像是蝴蝶在内心的效应,微妙而强烈。

我想我可以这样定位肖春魁——浪鬼这个名字的由来。

下我们就跟着记者的踪迹来仔细窥探这个令人着迷的“浪鬼”世界。

采访记者:普洱中国网:解祥云、杨雪娇   整理编辑:茶叶网 陌里

肖先生是建水人,具有一定基础的工艺美感和绘画技巧。在1996年的时候很自然的做了建水紫陶,带着想做,玩玩的心情跟马成林老师说了想法后便建起了窑烧,烧了一年几乎没有成果便把窑烧给停了下来。但是偶尔还是一直捏些碗陶给他们烧烧。早期的风格便是玄武风格。这是个很缓慢的过程,在只有付出没有成果的环境下,肖春魁并没有停止他收对泥性理解的追求。

泥性,浪鬼说,要去了解,跟了解人的性格一样。一个人性格适合做某个事,是这通道理。

你是哪个地方,怎么会这样命名这些陶,各地成分不一样,烧出来成色不一样,还原、氧化,然后结合泥巴本身表现出的这种色彩,做出自己的东西,暗示后他就过渡到花货上了。泥性又可以举例说:就像竹子一样,老竹子是发红,也带一些黑,这个就是建水陶的泥性,再通过打磨可以产生色变,从暗红色或者紫色过渡到黑色或其它色。我觉得应该从这个泥性表现一些更丰富的东西,知道泥性才能表现,比如不可能用这种泥性表现不锈钢的质感。

这是泥巴的特性,这个特性和它的固有工艺是建水紫陶的制作基础和原则。固有的工艺是它特定的价值,装饰,刻填,绘画。然而做好这些并不是浪鬼的最终追求。

在保持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自己跳出这些个做陶思维和美感定位的思维和眼光之外,顺着自然的美感,进行创新。

肖春魁解释说,这样的创新是我喜爱的自然色,建水紫陶就像自然。当然这种的美不止一种,一种物体的美也不止一面。跳出来,发现美,然后与紫陶器具的制作链接,做这个面美感的伯乐。

我想在很多的艺术品当中,随心随性不拘一格,才是这个作品的个性与灵性的展现。就像肖春魁说的先要有理念后再起手技巧。思想是最重要的艺术因素。

经肖春魁老师的介绍,下面我们再来谈谈建水紫陶的实用和艺术收藏价值:

首先当然说的是它本身材质上的优势和特点:

建水陶就是含铁高,这个是拿出去最大的优势,无釉磨光、刻填,含铁,含钛,含的这些成分促进我们烧出来的这些特色。

其二也是肖老师在紫陶市场和行业的追求:

不复制的陶品,有思想有创新,每个制陶的人先做好陶工。先让人们熟知普及紫陶的实用价值,去用,这是肖老师的愿景也是正在实行去做的事情。

    第三就是收藏的建议:

收藏者要具一定的审美基础,紫陶的知识,或者器型器具功用的知识,比如茶具的茶壶你了解一款茶然后进行挑选。又举例来说你了解刻填、绘画、书画也是可以根据自己所理解的判断然后收藏。知识和阅历以及爱好合成的全面一点更是好的。

    在这个远离自然的商品泛滥的年代,肖春魁游于自然的吸引与纯净当中,创建自身美感的特性。随性随心,翩然舞动,美感效应。

且称他为:建水紫陶“陶工”浪鬼。

 

(图为:建水紫陶名家·肖春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