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席窥美

  2024-06-17 15:02          0

茶为席魂,心饮为上

茶,解渴清心,以品为上。茶滋于水,水籍乎器。茶汤无形,无器不盛。器,为茶之父,道由器传。由茶和器而入的茶道,是一门生活化的细致艺术,茶席则是茶道有规则、有秩序的具体表现。

茶席,是为品茗构建的一个人、茶、器、物、境的茶道美学空间,它以茶汤为灵魂,以茶具为主体,在特定的形态中,与其它艺术形式相结合,共同构成的具有独立主题,并有所表达的艺术组合。

茶席,不是刻意地“摆”,是用心地去“布”。应天之时,载地之气,加以材美于工巧,藉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茶地融合沟通、协和相亲。器具之间,不是干枯地罗列展示,彼此有着生命的相生相惜,有着气韵流动的相互映照。

既然茶席是一个以茶为灵魂的茶道美学空间,那么这个空间里的所有载体与构件,都要服从和衬托于茶这个主体,而不能喧宾夺主。

茶的品饮,又以汤色、滋味、香气和气韵为主,而感受这四个要素,必须依靠和调动我们的感觉和知觉,去细细体会与品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身心的愉悦沉静与否,还与茶席平面的大小,泡茶人的坐姿,茶席的色调,泡茶、分茶的逻辑秩序等因素紧密相关。

茶席历史,繁简素丽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约事春茶。”真正意义上的茶席出现,应该在陆羽的《茶经》问世前后,陆羽《茶经》的影响以及对茶席的规范,把唐人从茶的药用、羹饮时代,带入了品茶清饮的新境界。

茶席、茶会里的挂画,最早起源于《茶经 十之图》的要求:“以娟素或四幅、或六幅分布写之,陈诸座隅,则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炊、之事、之出、之略,目击而存,于是《茶经》之始终备焉。”唐代的悬挂内容,主要是《茶经》的文字,或者是一些关于茶的知识;演变至宋代,挂画改以诗、词、字、画的卷轴为主。

宋徽宗在《大观茶论》里提出了茶盏的审美:“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燠发茶采色也。”

明代朱元璋废了团茶,唐代的煎茶和宋代的点茶,被简洁的淪泡法取代。而明代茶寮的出现,使幽人雅士有了自己品茗的专属空间。

梳理这段饮茶和茶席历史,让我们看到,茶席从唐的华丽奔放,到宋、元的沉静内敛,再到明代,茶席已经发展到精致隽永、精益求精的阶段,清幽脱俗的文人茶席,达到了历史的顶峰。

基本茶席,贴心设计

基本茶席的元素构成,主要包括:煮水器、泡茶器、匀杯、茶杯、茶仓、滓方、茶荷、茶则、壶承、茶托、洁方、席布、插花器等器皿。

茶席的布局,讲究动静结合,疏密有致,顾盼呼应,知白守黑。茶席构成的不变性,一方面,是指由泡茶器和匀杯构成的泡茶区;另一方面,是指由茶杯排列组合构成的品茗区。茶席除了泡茶区和品茗区相对不变外,其他的茶具,在茶席上可以随意安置,但要符合其指导原则,首先是不影响泡茶与分茶的便利性。其次安放的位置要协调适宜,要符合阴阳的和合,能使茶席锦上添花,使之布局更合理,更有画面感。

茶席,是一个涵盖了人、茶、器、物、境的美学空间。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人作为悦己愉人的活动主体,在泡茶、品茶、造境的过程中,需要创造出无限的意象。

茶席仪轨与基本流程的形成,也是基于符合人体的工学原理、长期生活形成的行为规律、传统的沿袭、时代的特征与要求以及泡茶分茶的方便性等各个因素,逐渐融合和固化下来的。

庄子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茶席的简洁朴素,是理性的删繁就简,是心态宁静的表现,是繁杂之后的舒朗,是绚烂热闹之后的静寂,更是空虚之后对茶的真正接纳。

茶席,是泡茶和品茶方式与当代实际相结合而成的符合传统、贴近生活、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美的行为与仪轨。因此,茶席的设计,既不能脱离传统,也必须符合现代人的行为规律。

左手席,是指用左手持煮水器,完成注水;由右手完成出汤后,右手持匀杯,先从主宾的位置开始,由左向右分茶。

右手席,是指右手手持煮茶器完成注水,由左手分汤后,左手持匀杯,先从主宾开始,又右向左分茶。

>>>>器具

从唐代至今,饮茶方式的嬗变,带来煮水器的不断革新,煮水器外形、大小、材质、功能的不同,在具体使用和茶席构架上,都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和审美。

泡茶器,种类繁多,最常见的要数瓷茶壶、紫砂壶和盖碗。陶瓷茶壶,雅称注春,俗名冲罐。在潮汕功夫茶的传播中,紫砂壶又叫苏罐。泡茶器可以方便地注水冲茶,茶器内春色正浓,从这个角度讲,泡茶亦是在酝酿春天,品茶人期待的也正是属于自己的春天。

匀杯,又称公道杯。它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首先出现在台湾并应用于茶席的重要器具。公道杯,一方面避免了因泡茶出汤的先后造成的浓度不均匀现象,另一方面,也委婉透露出,不论高官贵族,还是布衣百姓,在茶面前一律平等,既无尊卑贵贱,也无厚此薄彼。如杜牧诗中的寓意:“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

古时候的饮茶茶具,主要有茶碗,碗,古称“椀”或“盌”。先秦时期,又有“榶盂”之名。《荀子》说:“鲁人以榶,卫人用柯。”(注:盌谓之榶,孟为之柯。)白居易诗中有:“昼日一餐茶两碗,更无所要到明朝。”韩愈也有诗:“云纭寂寂听,茗盌纤纤捧。”

壶承,是包容和承载茶壶、收集淋壶热水的容器。壶承的引入,可能起源于功夫茶中使用的茶盘。在功夫茶的泡法中,常常将沸水淋于茶壶表面,壶外追热,内外夹攻,以保证以保证壶内的茶汤,尽可能达到足够高的温度。

茶托,又称盏托、茶船。其用途,是为了放置茶盏的承盘,以承接茶盏防烫手之用,后因其外形似舟,遂以茶船或茶舟名之。

茶荷的“荷”,在这里是动词,有承载、负荷之意。茶荷,是置茶、容纳、承载茶的专用茶具。它主要有鉴赏茶形、观茶色、闻干茶香的功能,兼有把茶从茶仓顺利移至泡茶器内的用途。

茶则,是取茶的计量器具。依靠茶则,从茶仓里取大概所需要的茶叶,同时依靠茶则,把茶叶轻轻地拨入泡茶器内。从某种意义上讲,茶则兼顾了计量、拨茶、疏通壶嘴等多种功能。

滓方,是茶席上收集汇聚多余茶水、废水以及茶滓的器具。滓方,在日本又称建水,与高屋建瓴的“建”同义,有倾倒的意思。

滓方,不同于水方,也异与涤方,三者形制相似,容量大小却不等,功能悬殊,不可混淆。

席布,是营造茶席天地中的一方素巾,或竹或麻,随心细择。席布不仅用于装饰、确立茶席的色调,而且也是确定茶席空间中心区域的标志。

洁方,又称茶巾,用来擦拭茶具、吸附茶席上的水滴。陆羽在《茶经》中这样写道:“巾,以絁布为之。长二尺,作二枚,互用之,以洁储器。”陆羽写得很明白,茶巾是作为拭盏洁器之用的。

盖置,是安放茶壶盖子的圆形物件。则置,是安放茶则的小品。茶性洁净,又是入口之物,当席布是构成茶空间的大地时,茶席上的任何元素,都要有归宿、有依托,才会踏实安稳。

茶仓,又称茶罐,日本茶道里也叫茶人。茶席上的茶仓,要求耐看、体积小,每个茶仓能盛装一两泡茶的数量,并要求在短时间内喝完,或满足茶席当下之用即可。

都篮,又称竹篮,古代主要用来盛放茶器或者酒器。茶席上,都篮是茶人的标签,一件制作精巧、雕刻精美的老都篮,带着那个时代的气息和味道,立刻会让它的新主人变得古典蕴藉、温润内敛,这是茶的力量,也是器的熏染。

茶席上的花器,包括花瓶、竹篮、碗、盘、盏,甚至茶壶、茶杯等,凡是与茶席的元素相关、或是能相融合的,都可以作为花器使用。

茶席美学,诗情画意

陆羽提出的“茶性俭,不宜广”,“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包含了茶道即人道的美学与哲学理念。唐代韦应物的《喜园中茶》诗:“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凡尘。此物性灵味,本自出山原。”赞美了茶的性灵与性洁,可与幽人共言。茶席清雅,似淡而实美,作为茶席的主人,衣服的选择,应当与茶的俭洁相称,色调与茶席相和。

白居易诗中自述:“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数千年来,被茶汤润泽着的习茶人,始终有种清雅别致的气韵,表现在布席、备茶、煎水、分茶、涤具、收纳的举手投足之间,一期一会之中。

习茶人是茶席的主角,神情的微笑向暖、安之若素,运壶行茶的动静相宜、低调内敛,皆是茶席最动人的细节。

不同历史条件下,不同的品饮方式,决定着茶的外形的差异。不同的形态,都展示着不同的茶姿的美。

有着枯萎之美的老茶,叶片破碎,红、黑、灰、褐多色并存,含着沧桑之气。遇水后却是光彩照人,令人刮目相看。水是茶的春天,无关茶的沧桑流年。沧桑而历经岁月的茶,如同阅历深厚的老友,总让人肠胃温暖。老茶、老友、老盏,皆因岁月温润如玉,丰厚绵长。

茶席插花,茗赏者上

茶席的插花,要与茶席的三维空间相得益彰,插花的体量和高度,必定会受到茶席空间的限制。陆羽《茶经》提出的“茶性俭”,对茶席的插花,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茶席的插花,要通过别出心裁,去衬托和表现茶的清雅;要画龙点睛,传递出幽微淡远的茶境,以及清静和雅的茶的精神,这就使茶席的插花,具有了自己的特点和风格。

俗话说:“敬酒要满,奉茶要半。”茶席的插花,除了枝条的虬曲、舒展、飘逸外,花的色彩,宜素雅且半开。半开的花,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盛开绽放的花,意味着她已耗尽了最后的能量。因此李密庵的《半半歌》里唱到:“酒饮半酣正好,花开半吐偏妍。”

茶席的插花,多采用花瓶、斗笠碗、竹篮、水盘等器皿。固定花材的常用花留,主要包括剑山、七宝、花泥等。如果花器的口径较大,不好固定花材时,可在瓶口制作井字形或十字花形的花配,也可在花材根部切一小口,嵌入竹片和木片,同样能够起到固定花枝的作用。

常见茶席,精彩纷呈

明代陈继儒曾说:“品茶,一人得神。”他的确是有感而发。瀹茶独饮,心无旁骛,与茶相伴、相视、相望、相融,用出世之心品入世之茶,方能品出茶的神韵。

品茶,二人得趣。两个人的茶席,不像一个人的茶席那样随意散漫,二人席里,要考虑到对方的感受,体现出关怀之情,可以一壶两杯,也可像明代文人那样:“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

三人得味,三口为品,彼此神交,煮茗忆旧,品茶抒怀,共享一壶茶的滋味,心有所得,便“不复醉流霞”,不负这杯茶了。潮州的谚语说:“茶三酒四游玩二。”可见喝功夫茶时,三人为最胜之数。

五人茶席,设置一壶五杯,比较严谨方正。五人茶席的最大活动界面,泡茶和分茶的行茶轨迹,尚在席主上肢可以伸展的最大正常活动范围之内,而不影响动作的准确性。因此,五人茶席是茶会活动中适于交流、效率最高、耗能最低的茶席。也是茶会中优先选择,应用最多的茶席组合。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仪,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气节的变换,万物的荣枯,四季的秀色,天地的大美,都蕴含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演化之中。与时俱进,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寒温燥湿,有不同的花开花落,更有不同的茶饮。品饮不同的茶,便勾勒出与茶与季节相融合的不同茶席,或清雅、或清凉、或朴素、或华丽。

茶席,是将茶、器、物、境结合于一体的茶道美学空间。给我们在喝茶之余,带来美的享受。本书介绍了茶席的历史、构成及具体布置方法。虽然条理严谨,布局方式考究,但优美的文字、诗意的措辞、再配以精美图片,让人读来完全不觉乏味。

本文为《茶席窥美摘选整理后的精读笔记,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和认同的观点,如果对本书感兴趣,可阅读全书,了解更多的茶文化知识。

作者简介

静清和,原名张茂林,出身于中医世家。山东著名茶人,济南茶艺学校副校长,国内知名茶席、茶道空间设计师,茶道与茶席美学的推广者、践行者。长期以来,致力于茶道、香道、传统插花、中医、文玩等传统文化的研习。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文摘自“静清和”部分图文来自于网络,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更多信息。我们精选的每一篇文章都尽可能的注明作者和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原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感谢原作者提供素材,如有素材请联系邮箱:info@fjte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