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这篇文章之前,笔者对“吃茶”二字没有太多的想法,只是把它等同于通常的“喝茶”、“饮茶”以至“品茶”, “吃茶”只是—种民间通俗的叫法而己。这几年到名冠天下的北苑御茶园所在地建瓯市开发茶文化,才漫漫品味出“吃茶”的别样馨香。
一盏幸福
茶树,源于中国;种茶,始于中国;饮茶,发自中国。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是中华民族献给全人类的一份厚礼。今天,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都喜爱品茗。茶,己成为许多国家的民族之饮。然而,同是一杯茶,饮用方法却各有千秋。作为茶的故乡一中国,今天流行的是“工夫茶”,也就是散茶冲泡法。这种饮法相对“唐煎宋点”简单方便,但却潜藏着巨大的浪费。古人说“茶为百病之药”,现代科学研究也证明,茶叶中含有600多种微量元素,其中500多种
对人体有益,有的元素含量是其它植物和水果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茶叶中的生物碱、多酚类、矿物质、维生素、芳香类物质、蛋白质、氨基酸、糖类、脂类、茶色素等对补充、调节新陈代谢起到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在流行的泡汤弃渣的喝法,只能吸收其中少量的水溶性化合物,而大量的脂溶性化合物被当作“茶渣”倒掉,且在被弃的“茶渣”中,有人体更加需要的营养元素。泡汤弃渣,无疑是一笔巨额的健康财富的流失!回望中华茶文化发展史,我们的祖先是爱茶如命,在长达数千年的岁月里,都在吃茶。尤其到文化、科技、经济高度发展的宋代,吃点茶之风盛行天下,为此被世人称之为中华茶文化发展的巅峰时期。吃点茶,就是将研细的茶粉置于建盏内,调膏、注汤、击拂,形成白色的“乳饽”。吃下这盏“乳饽”,就是把茶叶中的水溶性与脂溶性营养成分全部吃下,使茶叶的健康效能被100%均衡吸收与利用。日本今天盛行的抹茶道,就是源自宋代的点茶。它虽不及“宋点”精到,但传续了中国的吃茶法,助力了一个长寿的民族。然而,由于战乱连绵,民族危难,以点茶为“巅峰体验”的吃茶法却在它的故乡中国沉寂了七百多年,这是中华民族的锥心之痛!
2016年8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被湮没了七百多年的宋代点茶艺,倡导全民吃茶,是时代的呼唤,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一大举措。
健康是福,吃茶就是吃一盏幸福。
一杯快乐
吃茶,不仅是一种饮食习惯的改变,更是心灵增氧的需求。
宋代的点茶艺是宝贵的人生课堂。点一盏好的茶汤,不仅需要好茶叶、好盏具和好的操作技艺,还十分讲究“两境”:心境和环境。
好的心境,就是在点茶时要气定神闲,淡然若水,心无旁骛,保持崇尚真诚、崇尚美好的正气。一份好的心境,加上好茶、好盏、好艺,就能产生一盏色白、形美、质优的茶汤。日本学者江本胜用十多年时间对波动理论的研究成果《水知道答案》,也很好地诠释了宋代点茶艺的这一人生哲理。我们耳熟能详的茶道文化与儒释道文化的融合,在宋代的点茶艺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好的环境,就是在点茶时营造轻松、闲适的文化氛围。点茶、挂画、焚香、插花被称为宋人生活“四艺”。“四艺”相伴,再陪以吟诗、琴音或歌舞,给宋人的吃茶生活营造一派沉静、祥和与快乐,让吃茶达到物质与精神结合,高雅与通俗结合,功能与审美结合,使用与娱乐结合的修身养性的功效。
“在所有的保健食品中,茶是最佳的选择。”这是科学给与的鉴定。这个“最佳”之说,更多的是体现在肌体效应上,而吃茶的精神效应是林林总总的保健品所难以企及的。
生活在快节奏、高压力的当代社会,如何舒缓精神压力,调整躁动的情绪,让心跳与时代脉搏更加吻合?吃茶,无疑是一剂中华民族的祖传良方。
在“北苑贡茶”之乡建瓯市,活跃着一群40后、50后、60后的“茶大姐”。她们爱茶、吃茶、说茶、唱茶,穿着汉服、旗袍,穿梭在武夷山下的街市和乡间,用爱心展演传统茶艺,颂扬中华茶文化。她们的举手投足散发着岁月的优雅,她们的青丝银发飘荡着浓浓的茗香,所过之处都留下了一片幸福的赞叹,成为八闽大地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身心健康,吃茶就是吃一杯快乐。
一份产业
人类吃茶的历史悠久,方法很多,从神农氏开始的生叶咀嚼,到唐朝茶圣陆羽倡导的煎煮法,再到北宋茶学家蔡襄的三汤点茶,再到宋徽宗《大观茶论》推崇的七汤点茶,由粗及细,由细及精。吃茶方法的演進,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历史步伐。宋代的吃茶法所以达到“巅峰”,与宋朝经济、文化、科技的高度发展、社会比较稳定是相对应的。
在今天的中国,恢复宋人的吃茶法,已是国之策、民之声。在宋代,建盏因茶而生,茶因建盏更显其真味。盏魂茶韵,铸就了宋代点茶的历史地位,催生了中华茶文化的千古奇葩。用光艳照人、誉满全球的福州脱胎漆器托起这朵千古奇葩,这是中华民族的时代担当。重塑点茶的历史辉煌,是中国吃茶文化的重生,是大健康战略的国家召唤。
要吃茶,怎样吃茶?仿宋人,吃点茶,是大健康工程的优先选择。在高节奏的生活状态下,吃点茶似乎有点“奢侈”,然而这个“奢侈”是健康的投入,它将让我们的民族跟时代的节奏更加贴近。当然,如果你被时间绑架,这份“奢侈”成了你吃茶的奢望,也可以选择吃末茶直泡汤,或者多吃茶点(末茶制品),常用茶膳。吃茶的方法很多,而且还有丰富的民族化、区域性的特点。贴近健康、适应时代是我们的选择。
吃茶将催生和优化与其相辅相成的茶叶、茶粉、茶具、茶艺、茶馆、茶旅等等,覆盖一、二、三产的吃茶文化产业链,让中国的茶叶产业更快地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当点茶这朵中华茶文化的奇葩缀满“一带一路”的时候,茶的故乡中国,将不负历史厚望!
倡导吃茶,就是吃出一份产业。
一股动力
当下,人们备受“恐吃”心理的折磨,吃饭,怕“转基因”;吃肉,怕“激素”;吃菜,怕“农残”;喝水,怕“高氯”…
吃茶,怕吗?见诸媒体的一篇文章有这样一段话:“近年来,常有茶叶农药残留问题见诸报端,引得消费者对此惶恐不安,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人们的消费信心。”
茶叶的农药残留问题是不容回避的,它的发生有着错综复杂的原因。无序粗放的茶园管理、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利用、市场环境对从业者行为的影响,加上茶叶栽培尤其受限于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喷洒农药成了部分茶农保障鲜叶数量的重要措施。问题虽是局部的,但它给整个茶行业留下深刻的阴影。
吃茶,更怕农残。但吃茶却能抑制农残,治理农残。这不是笑谈,更不是怪话。因为吃茶对茶叶的质量要求更高,用于生产点茶粉的茶叶只能是名符其实原生态的,而且对品种、采摘、加工、存放都有严格的要求。而高品质的要求必然需要种茶、采茶、制茶环节付出绝对的真诚和更多更精的功夫。茶品的高质量,理所当然地提升了它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消费者也愿意为健康付出应有的代价。这就形成了茶叶产业的不断优化和良性循环。在这个良性循环中,倡导吃茶,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吃茶,钟情吃茶,无疑是一股倒逼茶叶产业迅速转型升级、提质增量的巨大动力。这种产销互动,以销促产,以产带销的良性循环,将让现代中国茶叶更快地走进民心,更好地走向世界,中华茶文化也必将铸造出新的历史辉煌。
恭请吃茶,这是新时代的盛情、中华民族的厚礼。
版权声明: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