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茶碧水丹山的侠骨柔情

  2024-06-17 15:02          0

尽管我属于丘陵地形,但旖旎的“丹霞地貌”让我成为中华大地上一道独特的风景,我的足迹遍布全国28个省份,创造了各种自然奇观。北方的气候赋予了我狂野的性子,让我化身"调色板" ,恣意挥洒;当我南下时,南方的“温柔”感化了我,我穿上秀美的“绿衣" , “举止”优雅…

“双世遗”武夷山是我的骄傲。它是福建乃至中国的一张清新芳香的名片,欧洲人认识中国茶便是从武夷茶开始的。在这片美丽的山水中,秀婉的丹山与伟岸的青山交织,是刚柔井济,也是“侠骨柔情”。与茶邂逅,便缔造出“岩骨花香”的奇迹与美好,也孕育了世界上第一缕红茶的甜美芬芳。

相遇,是亿万年的等待

据史料记载,在白垩纪时期,武夷山及周边地区下陷成一个地壳活跃、“内心”骚动的内陆湖。内陆湖四周的变质岩、页岩、火山岩等经过漫长的风化,大量的碎屑物被流水带到湖盆沉淀,堆积成上千米的岩层,形成了坚硬的沉积岩。

而这些早期的沉积,正孕育着"我"的维形。

至老第三纪,中国大陆受板块挤压,在大面积上升过程中,包括武夷湖盆在内的很多地区又重回地面。武夷山受近东西向挤压力的作用,且地层受力不均,各处翘升的角度和高度都不一样,相应地产生了系列断层与断裂构造,进而形成以单斜断块山为主的断裂地貌。于是,我正式降临到这片土地上,占地61.33平方公里,如今不仅是武夷山风景区,也是岩茶爱好者所认可的正岩茶产区。

 

连绵横亘的武夷山脉,为我上挡北方寒流,下截温湿海风,为我守护住万年风化的土层,让万千植被得以扎根。而茶,也投入了我的怀抱,开启了我们之间的故事。

亿万年来,我的日子都过得比较混沌,任凭地壳运动产生的力不均匀地抬升、崩塌,形成各种带陡康的地形。而茶的出现,则点亮了我的世界,让我明白上天的鬼斧神工是有备而来的,那看似不经意的发力,不仅塑造了陡峰、幽谷、壁崖的自然美景,同时为武夷茶的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貌条件。

“凹"出岩茶的姿态

茶树喜阴,对水分要求较高,而武夷山则为茶提供了上佳的大环境。武夷山平均雨量高达2000毫米左右,降雨量相对集中在3-7月份,尤其以4-6月份最多,符合茶叶的生长需求,下得非常“周到”。

武夷山拥有崇阳溪、黄柏溪、九曲溪大三溪流,其中两条发源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桐木关,而保护区内大片茂密的森林,对茶区的水源供给、水土保持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丰沛的水资源。

溪流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我的“身体”里,与我断裂的地形,构成了各种“宜茶”的小环境和微域气候。茶叶恋“湿”,在溪流经过的茶区时,激荡的无数的小浪花在上空交汇,当水汽达到饱和时,便会在茶区上空产生雾气,常年被这样的云雾笼罩着,别说茶,连我都有点“得道”的感觉。这样的云雾缭绕的小仙境遍布武夷茶区,不仅提高湿度,还能把直射光柔和成茶最爱的漫射光,促进茶树香气、滋味等内质的沉淀与积累,为岩茶品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不仅我的地貌岩茶,我的“血液"岩茶,连我的每寸“肌肤"都岩茶。茶经有云:"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而我经过风化的土壤多为烂石及砾壤,其中风化彻底的沙研岩土壤肥沃而通透性好,矿物含量极高,为茶树提供了充足的营养物质。

"岩骨花香"的秘密

在武夷山,只有极品的岩茶才配用"岩骨花香"来形容,花香易显, “岩韵"难求。岩韵,是我独特的风骨赋予茶的内涵,虽然干百年来人类不断地赋予这种的味以各种的定义,但始终仍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

茶人们因为对这种韵味的追求,对我的茶园进行了各种分析,划出正岩区、半岩区、洲地及外山等山场,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三坑两洞”。燕山构造产生的断裂和断陷,诞生了章堂涧、牛栏坑、九龙这三条相互平行的东西向幽谷,这三条幽谷再延伸出典型的正岩区域, “三坑两洞"则是正岩区的核心代表。

武夷岩茶耕植于我奇山秀水的丹霞美景中,茶园大多分布在群山环绕和山坑岩壑之中。我所覆盖的茶区不仅海拔、微域气候优越,大部分茶园土壤又是矿物质含量极高的火山岩、页岩、砾岩等的风化砾壤。

武夷山不管有没有仙,都可谓茶的"蓬菜仙境" ,不然怎会聚齐这么多理想的条件,组成了如此顶配的适茶环境。这便是武夷岩韵独一无二的“秘方”,正如茶界泰斗林馥泉所言:"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

最可爱的茶人

说到底还是人类让我发现了茶的美好,是他们用勤劳的双手让茶树成为真正的茶叶,也是他们赋予了茶叶更多的思想及意义,不管是做茶还是喝茶,他们都是最可爱的茶人。人类的足迹很早就遍布我的丛林,农耕文明下,我的山水间承载了太多人类的奇托。

最早应该是武夷山农们发现了茶,他们发现在林间跋涉时,这种“灵草”颇具药效,经过煮还好且回甘,于是他们对武夷茶采用了各种方式制作,并在不同时代赋予了茶叶不同而文人墨客们的到来,则让这片小树叶散发出更多的精神光芒。茶,似乎促进了人类的思考,他们常常在我的山水里修行,并在我的崖壁上留下了他们的思考成果。大量的摩崖石刻记载着各种思想与文化,儒、释、道的思想在我的土地上碰撞,并产生了神奇的融合,道家在我的山水间寻洞天福地悟道修仙,佛家则结庐参禅,儒家亦在此开堂授学,推广儒学。

虚壁上不乏赞美我和茶的诗句,如今都为世人津津乐道。

他们把我比作“仙境” ,把茶唤作“仙茗” ,感慨我和茶的完美邂逅与结合,人类的世界似乎总有各式各样的苦闷,他们希望能通过思考的"顿悟”得到解脱。

一直以来,茶农都是最辛苦的茶人,看天吃饭的劳作本就不易,我的地貌还如此"刁钻” 。为了能跟我和谐共处,他们以石砌梯,运用竣险石隙,围筑石座、客土建园,发明各种耕作法;为了祈求茶事顺利,他们在开采时以“喊山”、“祭茶”的方式表达感谢与祈福;为了将武夷茶的内质充分体现,他们研制出最繁杂讲究的岩茶工艺。我发现,茶农是最为艰辛勤恳的人,也是最乐观諮达的茶人,文人骚客们在苦求"通达”与“解眠”,他们却能知足常乐。

如今,我每日还在迎接许多为茶而来的人,他们都是各种各样、带着故事的人。在我这,不仅有茶的天地,也有人类的"江湖" 。

自然保护区的原始密林

桐木关是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也是武夷山脉断裂地口,为我国著名断裂带之一,极其雄奇壮观。过桐木关,折向东北,就正式进入大片的原始林区。关内生态良好,拥有"鸟的天堂”、“蛇的王国”、“昆虫的世界”、“开启物种生物基因库钥匙"等美誉。

全区平均海拔1200米,主峰黄岗山2158米,是东南大陆最高峰。其核心区内拥有2.9万公顷原生性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地球同纬度带保存面积最大、保留最为完整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

福建的空气好,而桐木关又是全省负离子含量最高的地方,异常清新。老天爷留下这块风水宝地,给了它最早、最好的红茶,正山小种与金骏眉,最讲究工夫的红茶工艺,今天欧美饮茶的源流可追溯到此。

在桐木,除了常见的和游客讨花生吃一点也不见生分的猴群,还时常会有黑熊、野猪等野兽出没。

经常雾气弥漫、天高且蓝,漫山松柏、无边毛竹,山谷沟壑纵横,漏流飞练,而茶树则弥山披谷,如精灵一样出没于自然间。

桐木的三港村有一座百年前的天主教堂,记载着从1823年法国生物学家传教士罗公正来到桐木挂墩自然村的事迹,而现在这座桐木三港村的教堂则是1921年从下挂墩迁址而来的。门口的铜钟在祭祀时就会响起,那些久远的过往与传教士们都已无处可觅,隐约可见当年这个偏僻高冷的村落与世界的关联。

桐木山林间那些百年老丛茶树,不是生长在今天常见的多行、密集、矮化种植茶园里,而是随山势散落生长在山谷溪洞边,早晚云雾为伴,嘴起鲜叶都有兰花香,随即回甘,大的一颗树一个人要采一两小时。

在这样远离人烟的高山小村落,感受细雨靠露,云烟纱笼。若遇到难得的晴天,阳光照青苔,清洞花更幽,上百年的老丛奇种与云雾相伴到老。常常又是一夜雷雨交加,清晨时桐木山谷雾浓,光影恍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