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澜有对此颇有微词:“固定的手势不算,口中念念有词,说来说去都是一泡什么、二泡什么、三泡什么的陈腔滥语。光贾母房中,就可以开出十来席,有外国货“小洋漆茶盘”,有古董“窑茶怀”。学习茶艺,只是为了仪式感吗?学习茶艺有什么好处?像一些装修比较豪华的茶叶店里往往有茶艺师,她们的着装充满古风,而且泡茶很有仪式感,与茶叶店雅致的环境很协调,当我们置身其中,好像觉得茶汤更好喝了些。
关于茶文化,你了解多少?
茶,科学定义为植物。但人有恋物情结,对喜欢的物会倾注太多的情怀。有人对茶倾注了文化,叫茶文化。有人对茶注入灵魂,叫茶修。有人给茶修了条路,叫茶道。茶本身不具文化,但承载着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目前己整理出版古茶书有114种,古茶画350幅,古茶诗一万五千余首。如此巨大的承载量,是”中国茶”的核心内涵,也是当今茶行业建立文化自信的源泉所在。
茶。陪伴着人类从原始社会走进了文明世界。文明把茶变得可以人类共享,文明只有创造,文化可以创作(允许你编故事)。显然用文化来解读茶是有缺陷的。穿絲绸,捧瓷器,坐下来品茶叙美好。这是人类文明景象。“文明”二字始见于《周易》乾卦:“子曰,乾元用九,天下治也,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终日乾乾,与时皆行”。
《红楼梦》里有什么喝茶文化?
茶文化发源于中国,兴盛于唐宋,衰败于近代。从宋代开始,茶文化传入日本,形成了日本茶道;传入朝鲜,有了茶礼。来看“茶”字的结构,上面草字头,下面是木,人在中间,人在草木中构成了茶。中国的茶道就是源于“天人合一”的道家精神,来自于对自然的认识和态度。提倡崇尚自然、朴素的美学理念和尊重生命、养护生命的思想。
以物我两忘、修炼身心,来提升人生的境界。唐代的陆羽是中国茶道的开山鼻祖。写了一本茶文化巨著《茶经》,从此把喝茶上升到艺术的高度。“饮茶之道”也成了一次艺术品评的过程,它包括鉴茶、选水、赏器、取火、炙茶、碾末、烧水、煎茶、酌茶、品饮等一系列的程序和礼法与规则,来陶冶真善美的情操。并由茶至禅,从茶趣,到茶德,至茶禅,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茶趣包括物质乐趣和精神乐趣,绝佳的茶叶、优良的泉水、精美的茶具,还要有良辰美景,当然还来几个知交好友,以茶待客,虽没有饮酒的意气风发,但沏茶品芳,天南地北、闲话家常也堪称完美。当然茶也可以独饮,一杯香茗在手,茶叶的清香弥漫整个房间,恐怕是非心、名利心,早忘到九霄云外去了。茶德就是茶的功德,茶有“十德”,就是: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驱腥气,以茶防病气,以茶养生气,以茶散闷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
茶禅就是茶道禅或茶事禅,是茶道的升华。是佛教把茶道作为修行、参禅、悟道的方法。在佛教徒心中:茶是参禅悟佛之机、显道表法之具,禅是以茶净心之理、正清和雅之道。二者互为表里,互为因缘,互为体用,互为能所。茶喻禅,茶行禅,茶悟禅,茶参禅;禅释茶,禅施茶,禅品茶,禅悟茶。作为描写贵族生活的《红楼梦》,当然绕不开茶了。
在《红楼梦》中,从饮宴招待、家庭品茗到礼貌应酬、风月调笑,描写了非常多情景交融的茶事,完美呈现了中国清朝时期的茶文化。贾府是钟鼎之家,对茶自然是非常讲究的。在封建社会背景下,什么身份吃什么样的茶,用什么样的茶具,都等级分明,有细致规定。作为贾府的宝贝贾宝玉,他喝的茶叫“枫露茶”,名字就高大上,还要过三四遍水才出味,宝二爷才品尝。
在第四十二回,贾母和刘姥姥到大观园栊翠庵喝茶,妙玉捧过茶盅,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答:“知道,这是老君眉”。六安茶是安徽六安出产的茶叶,是著名的茶叶产地,以瓜片和银针最为出名。《茶魂》里有云:“天下名山必产名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大江以北,则称六安。然六安乃其郡名,其实产霍山县之大蜀山也。"。
老君眉是种极品茶,茶叶细如针、长过寸,状似长眉,有“长眉者长寿”的说法,茶名的意思可谓一语双关,敬献贾母再恰当不过。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又有新芽一发便长寸除,其粗如针,最为上品。其根、幹、水、土皆有余力故也”。贾宝玉生日那天,林之孝老婆到怡红院查房,吩咐袭人“该沏些普洱茶吃”。在《本草纳目》中有载:“出云南普洱府,成团,有大、中、小三等,大者一团五斤,如人头式,名人头茶。
”又云:“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普洱茶具有助消化、利肠胃、解油腻等作用,前几年,国内要几十万一斤,也不知被谁喝了,我觉得一般的亿万富豪可吃不起。在清朝时期更是作为贡品,皇上才有得喝。泡茶当然需要水,水可是大有讲究的。《梅花草堂笔谈》中就有载:“茶性必发于水。
八分之茶,遇水十分,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茶十分,茶只八分耳。”上面这段话说尽了水对茶的重要性,在《红楼梦》中,当然也不例外。贾母和刘姥姥等人在栊翠庵时,妙玉用“旧年蠲的雨水”,给贾母等人泡茶。以前没有工业污染,雨水都是天然蒸馏而成,自然清澈干净,非常适合泡茶。妙玉和林黛玉等人喝的茶,用的是五年前从梅花上收集的雪水。
《清稗类钞》记载:“以雪水烹茶,俊味也”,而从妙玉鄙视林黛玉时说的“旧年的雨水哪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来看,雪水烹茶还在雨水之上。《红楼梦》中贾府里的名贵茶具也是非常多。光贾母房中,就可以开出十来席,有外国货“小洋漆茶盘”,有古董“窑茶怀”。宝二爷房里,用的也是“小连环洋漆茶盘”。全书中妙玉用的茶具,才最名贵。
还是看贾母和刘姥姥等人在栊翠庵品茶这一章节,贾母品茶的茶具是“成窑五彩小盖钟”,别人用的“官窑脱胎填白盖碗”。妙玉是个灵性女道,做事也非常讲究。贾母是老年人,五彩小盖钟颜色富丽,寓意吉祥就符合贾母身份。而妙玉对几位同龄的朋友,妙玉拿出了连宝二少都不认识的东西:“颁瓟斝”“点犀乔”“绿玉斗”。(我连瓟斝二字都读错了)在《红楼梦》中,喝茶、品茶、敬茶,也有一套习俗。
去客人家不但上茶,还要上“茶果”。在第七回,贾宝玉跟随凤姐到宁府窜门,第一次见秦钟时,下人们“一时摆上茶果”。第八回,贾宝玉到梨香院看望生病的薛宝钗,薛姨妈“摆了几样细茶果来留他们吃茶”。对什么时间吃茶也有讲究,贾府有饭后用茶漱口的习惯,第三回中也写了林家用茶之道: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
茶还可以作为祭祀的物品,秦可卿去世时,凤姐在进行工作分配,责任到人时,就有专人负责“供饭供茶,随时举哀”;在第五十八回,贾宝玉得知藕官烧纸祭奠菂官时,吩咐芳官转告可“随便有清查便供一杯茶”即可;至作诔祭晴雯时,更是“酌茗清香,庶几未飨”。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茶也经常被用于寄托哀思。在第二十五回,更提及了“以茶论婚嫁”的风俗,林黛玉嗔怪王熙凤“吃了他们家一点茶就来使唤人”,王熙凤听后回击:“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
从这段可以看出,古人在谈婚论嫁时,有吃茶的礼节,女方吃了男方的茶,表示同意婚嫁。也正因为如此,贾宝玉打发小丫头片子送茶叶来时,林黛玉很愉快的接受了,还高兴的抓了两把钱赏了她。而在贾母携众人到潇湘馆时,王夫人却拒绝了林黛玉的茶,说明在旧时有儿媳妇向公婆献茶的礼节。在《红楼梦》中,大观园还有一大雅事,就是诗社。
茶事更是她们的诗词中的点睛之笔。第十七回贾政试宝二少才华,在潇湘馆,贾政命贾宝玉题一联,贾宝玉作“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此副对联不但表达了潇湘翠竹的“绿”和“凉”,宝鼎和幽窗二个字汇的应用,更描述了林黛玉超凡飘逸的气质,“茶”“棋”更点出林黛玉绝凡的品味。在第二十三回,贾宝玉刚住进大观园不久,题了春夏秋冬四首诗。
其中夏、秋、冬三首分别提到了“茶”。在《夏夜即事》中,有“倦绣佳人幽梦长,金笼鹦鹉唤茶汤”,意思是:夏天白天长夜晚短,佳人中午要午休,醒来后要用茶水消解困倦,连鹦鹉都听惯了佳人呼唤丫头上茶。在《秋夜即事》中,写有“静夜不眠因酒渴,沉烟重拨索烹茶”,意思是:小姐因为喝多了酒,深夜睡不着,又感觉口干舌燥,丫头重开火炉子烧水泡茶解渴。
而《冬夜即事》里,则写有“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意思是:非常开心侍女能善解人意,把初雪梅花瓣上的新雪收集起来,用于为主人泡茶。从茶叶到泡茶的水,从盛茶的器具到茶的风俗,到品茗赋诗,《红楼梦》描述了贾府贵族生活的日常,展现了茶文化博大精深,增加了《红楼梦》这部小说的文化底蕴,更描绘了无与伦比的茶文化盛景。
大家平时喝茶吗?喝茶有讲究吗?
喝茶要不要讲究?自己觉得自在便是讲究。在广东很多人都有饮茶的习惯的,尤其是老年人,每天早上的上茶楼,一盅两件的生活已经是习惯了。但要讲到喝茶有没有讲究,就真的因人而异。讲究的人,好像在《红楼梦》中的妙玉,就深好此道。盛茶器皿精细不用说,不是成窑五彩小盖钟,就是官窑脱胎填白盖碗。泡茶常用的是旧年蠲的雨水,给宝黛的是梅花上收的雪水,黛玉品不出,还被讥为:“俗人”。
又像《随园食单》的袁枚,不单泡茶要好水,茶叶也要分等级排个座次。茶要以武夷茶为第一,龙井茶随后,接着排名就是常州阳羡茶、洞庭君山茶、六安茶、银针、毛尖、梅片、安化茶。就是泡茶也有到处可看到的茶馆少女表演。蔡澜有对此颇有微词:“固定的手势还不算,口中念念有词,说来说去都是一泡什么、二泡什么、三泡什么的陈腔滥语。
好好一个女子,变成俗不可耐的丫头。”蔡澜认为摆弄许多,其实只是把茶的味道完全泡出来的基本功罢了。喝茶怎么样才算讲究,袁枚说:“过见士大夫生长杭州,一入宦场便吃熬茶,其苦如药,其如血。此不过肠肥脑满之人吃槟榔法也。俗矣!”汪曾祺却认为以“浓、热、满”三字便尽得茶理。两人意见一相碰,各有各看法。所以,喝茶要不要讲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茶叶的繁荣对于文化有促进作用么?
你好我是博古玩收藏一个曾经的茶媒体人,要说茶叶的繁荣对于文化有促进作用要分不同的历史时期来说:从唐朝开始,我国的茶道文化初步形成历经了从东晋到南北朝的饮茶文化积淀(与南北朝时期饮茶的不同,表现在由汤活改为煎茶,调味料由葱、姜改变为少量盐花,以及对影响茶汤品质各方面因素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与细化。如开始认识不同水质对茶汤质量影响,不同沸水程度对茶汤质量的影响,不同产地茶碗对茶汤汤色的影响),大唐政治、经济、文化的相对高度发展与社会安定,为唐代各种茶道类型号的形成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和文化基础。
唐代陆羽《茶经》和唐代李9肇唐国史补》(806—820年)等历史资料记载,唐代名茶计有下列50余种,大部分都是蒸王青团饼茶,少量是散茶。渠江薄片为唐代名茶,有史记录的生产直至宋代。《茶文化简史》一文记录:“唐代名茶,首推蒙顶茶,其次为湖、常二州的紫笋茶,其他则有神泉小团……渠江薄片等。”宋代墨客吴淑在《茶赋》中批评:“夫其涤烦疗渴,换骨轻身,茶叶之利,其功若神。
则有渠江薄片……清文既传于杜育,神思亦闻于陆羽。”阐明渠江薄片产于唐朝时期直至宋代,今后未见有关渠江薄片的记录,渠江薄片今后失传。陆羽对茶学、茶事各方面的深入探索与宣传,为茶艺类茶道和风雅类茶道的形成尊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并使它们具有了科学性与合理性,从而开始我国茶文化的发展。从法门寺地宫出土大量精美的金银瓷等茶道器具来看,当时品茶活动是由皇家推动参与的,茶文化发展还带动手工业制造业等文化发展。
宋代斗茶文化的兴起,使茶文化在老百姓中获得普及宋代人好赌成风,什么东西如果能赌就更能吸引很多人来参与,斗茶就在宋代市丼中流行起来。宋代斗茶也推动制瓷业发展,黑釉铁胎的建盏,湖田窑茶具定窑茶具可以证明不同的茶具用于不同茶叶的品饮,茶文化以及茶文化衍生出来的其他文化也大力发展。明代废团改散,一直延续到今天的喝茶样子朱元璋废团改散,他说:“喝个茶太麻烦了”泡茶法是从唐代开始,明清盛行。
唐时就有蒸青制茶法,即在采茶、蒸焙之后,并不捣碎,饮用时直接冲泡。制茶法和饮茶法一再简化,团茶被散茶取代,泡茶法为主的方法开始盛行,并一直沿用至今。茶叶是一种商品,更是一种文化。茶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如今 茶艺表演、茶馆、休闲茶庄等以茶为主题的第三产业发展,不仅为 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一种愉悦的休闲场所,相互联系的桥梁和纽 带,更丰富了人们的精神和文化生活。
茶叶有保质期吗?茶叶储存需要注意什么?
茶叶的保质期是看茶叶的种类,你所说的普洱茶,只要储存是避光忌潮,放的越久,味道也就越好,时间上,不夸张的说,百年的普洱都有。茶叶大体上分绿茶和发酵茶,绿茶就是指我们平时喝的铁观音、毛尖等只是经过高温干炒,晾晒过的茶叶,这种茶叶一般保质期不超过2年,如果想保持良好的口感,买回来建议放在冰箱里。发酵茶就是指我们说的普洱、黑茶、红茶等,它是在绿茶工艺的基础上,增加了一道发酵的工序,这种茶叶一般很少有保质期一说,如果保管得当,时间越长,口感越好,价格也越高~!。
个人喜欢茶,有哪些经典茶文化的书,可以推荐?
茶经(图文版)《茶经》(图文版)把陆羽《茶经》进行了精译,并配以精选的图片,全书图文并茂,《茶经》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书。《茶经》的问世,对把茶提升为独立学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开创了我国为茶著书立说的先河。原《茶经》共分上、中、下三卷,包括茶的起源、制茶器具、茶的采制,煮茶方法、历代茶事,茶叶产地等十章,内容丰富、翔实。
千百年来,后人不断以陆羽《茶经》为范本,续写一本本《茶经》新篇使我国传统茶学不断发扬光大。《大观茶论》《大观茶论》是宋代皇帝赵佶关于茶的专论,成书于大观元年(1107)。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其中“点茶”一篇,见解精辟,论述深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宋以来我国茶业的发达程度和制茶技术的发展状况,也为我们认识宋代茶道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宋代茶书和茶人的世界,可谓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也许就因为此,走向了盛极而衰的道路,文化学者日月洲注释的《大观茶论》为我们打开了宋人创造的那个复杂瑰丽的茶世界。《中国茶经》它与《茶经》相比,更具有时代特色,既重科学技术,又重历史人文;把茶叶生产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记述,突破了传统的写作方法,较准确而全面地总结古代、近代和当代的茶情;是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数千年茶文化概貌的巨著。
本书涉及茶学的各个方面其内容之丰富、论述之深入、观点之鲜明,都是目前所仅见的,是一本具有权威性、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和可读性的茶叶百科全书。主要阐述了我国各个主要历史时期茶叶生产技术和茶叶文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介绍了中国六大茶类的形成和演变,尤其是对名优茶、特种茶的历史背景和品质特点,作了详尽的说明;通过对茶的属性、品种、栽培、加工、贮运、饮茶,以及茶与人类健康关系的叙述,表明了中国对茶叶科学的认识和利用过程;并对各种茶的饮用方式,特别是具有浓郁地方或民族特色的饮茶方法和礼仪,以及茶与文学艺术的关系作了剖析,进一步反映了我国丰富多彩的茶叶文化风貌。
中国茶典藏:220种标准茶样品鉴与购买完全宝典《中国茶典藏:220种标准茶样品鉴与购买完全宝典》全面收录220种标准茶样,对每款茶叶不仅有产区信息、历史源流、采摘标准、制作工序、市场选购、辨别方法、冲泡技巧等的详细介绍,还附有原色干茶、茶汤、叶底等精美图片,具有很高的实用及欣赏价值。每款茶汤都是经权威专家指导,按标准方式冲泡而成的。
每款干茶形态、叶底风格不仅可以参照比较,还可准确辨别茶叶的优劣、真伪。本书堪称是众多爱茶人士和懂茶人士必备的茶书。《茶道入门》这本书谈的是初入茶道最急切需要知道的三篇课目第一是“茶如何制成?”如果连茶是怎么形成的都不知道,那喝起茶来不就像瞎子摸象?第二是“各种茶的认识”,市面上的茶叶有那么多种类,它们的区别何在,如果没有一些理论性的理解,难以进入欣赏的领域。
第三是“如何享用一杯茶?”包括冲泡与饮用。学茶当然要喝茶,而且也只有从喝茶中才能获得茶的益处,才能体会到以茶为载体的思想、美学境界。非专业习茶的人要在短时间内掌握充分且正确的茶道入门知识是不容易的,笔者以从事二十五年茶道教学的经验,多次整理这类课程,皆希望使初学者能以最短的时间与精力理解并应用这些知识。
学习茶艺,只是为了仪式感吗?学习茶艺有什么好处?
大家好,我是茶文化爱好者小詹,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学习茶艺,只是为了仪式感吗?学习茶艺有什么好处?像一些装修比较豪华的茶叶店里往往有茶艺师,她们的着装充满古风,而且泡茶很有仪式感,与茶叶店雅致的环境很协调,当我们置身其中,好像觉得茶汤更好喝了些。确实,有时候喝茶环境很重要,泡茶的人也很重要。若是在喧嚣嘈杂的环境泡茶,若是让衣着不得体的人泡茶,那么饮茶的体验肯定不怎么好。
很多人觉得茶艺师泡出来的茶比自己泡的好喝,以至于有一种想去学习茶艺的心思,但又下不了决心,对于广大茶友来讲,有必要专门去学习茶艺课吗?难不成只是为了好看而学习茶艺?学习茶艺对我们来讲有何好处?首先茶艺是一种文化,并非要去茶叶店工作的人才能去考茶艺师,如果对茶或对茶艺感兴趣的朋友,自然也可以去学习。茶艺不只是指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还有饮茶礼仪。
不少人觉得茶礼可以很随便,其实不对,泡茶也要讲礼仪。如果在泡茶、喝茶时不讲礼仪,可能被别人嘲笑不懂礼数的人。我们常见的饮茶礼仪有哪些?比如着装要得体,女生不宜浓妆艳抹,因为茶叶有吸附性,容易惹上异味,影响茶味。此外不管男生女生,行为举止要落落大方,要懂礼貌,比如我们要了解“伸掌礼”“叩手礼”等茶桌上的礼仪。
学习茶艺的好处有很多,学习茶艺自然要了解各类茶叶的特色,知晓大部分茶叶的外形与内质表现,总之,学习茶艺也就是在学习更多的茶叶知识,自然有利于我们泡好茶。不管是饮茶礼仪还是泡茶技巧,这些都是喜欢喝茶的茶友所需要的,也是想要掌握的。如果自己时间与精力很充足,想尝试学习一下茶艺也自无不可。当然如果自己很忙,也不想折腾,也没关系。
有人老谈茶文化,茶文化包括哪些?喝茶一定要懂茶文化吗?
茶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从古时的人们以茶会友,吟诗作赋,琴棋书画,抒发情感;到今天的我们以茶为媒,洽谈贸易,畅谈人生,发展经济……无一不体现出茶文化在社会中的重要性。茶文化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除了我们熟悉的茶叶、茶杯、茶具、以及饮茶的习惯、饮茶的氛围,还有就是茶的历史文化发展、茶叶种植区的人文环境、茶叶科技、茶叶的种类,以及茶叶对身体健康的好处(茶叶中的茶多酚可以清热解毒、生津止渴)、以及衍生出的茶道茶艺、茶诗词、茶书画等文化艺术形式。
茶文化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带动了茶叶种植区的经济发展,给地方经济带来了繁荣,提高了当地茶农的生活水平。茶文化是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茶文化以物质为载体,反映出明确的精神内容,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和谐统一的产物。饮茶的人不一定非要懂得茶文化,喜欢就好。只要你愿意,你可以坐下来,慢慢的去享受一杯清茶带给你的芬芳,去品味一杯清茶带给你的那份轻松和惬意。
如何让中国的茶文化盛行起来,如何让小地方是茶也变得有名气?
中华文化一直没有中断,中国的茶文化一直以来都很盛行!大家应该都知道,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和五千年的茶一直没有中断过。茶文化一直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延续发展,无论远古时代茶的药用,食用,也无论是唐宋时期的汤饮,羹饮,以及明清时期的泡饮,壶饮,……都有发展和延续。这些转变过程,都是根据时代发展,文化发展而变化使用的。
提问者提出的一一“如何让中国的茶文化盛行起来”问题,我认为应该从大方向来看。实际上,只要我们热爱中国文化,并且站在一定的文化高度上看中国的茶文化,茶文化元素就无处不在,如一一茶杯,茶壶,如一一茶几,茶盘,如一一奶茶,凉茶,如一一茶罐,茶洗,如一一珠茶,抹茶,如一一选茶择水,如一一价值千万的紫砂壶,如一一几个亿的明朝成化鸡缸杯,等等等等,这些文化元素,无不体现茶文化的深入人心,无不体现茶文化发展趋势。
如何让小地方的茶也变得有名气?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大问题,大难题。茶文化的构建,产量的扩大,质量的保证,用户的体验,客户的培养,文化的推广,这些除了精力之外,都是要真金白银来支撑的,如果没有资金实力,一切都是浮云!当然,小地方的特色由小地方来肯定,才是小地方茶变得有名气的根本!一一喜茗堂龙新久2020年4月9日生活中有茶,茶中有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