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茶界,一味同心

  2024-06-17 15:02          0

2019年两岸茶界资深茶人举行高峰对话,谈初心,谈使命,谈未来。如同牵连在两岸间血浓干水的亲情,茶是两岸中国人共同的日常之饮,也是共同的民族文化记忆。

虽曾几度离索睽隔,但茶缘却始终不绝如缕。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两岸关系逐渐从紧张对峙走向平和对话。

“春风”吹拂,“坚冰”消解,两岸茶产业与茶文化的交流合作日益密切:以李瑞河为代表的台湾茶商“登陆”创立天福茗茶,带来了相对先进的茶叶营销理念与企管经验;以台湾乌龙茶为代表的制茶技术影响并带动了大陆茶叶技术创新,并掀起了茶叶消费的热潮;以范螬平为代表的台湾茶人为茶艺的推广与普及振臂高呼,推动了大陆茶文化的繁荣与复兴;以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为代表的两岸茶业合作,为两岸茶业融合发展提供了经典的范本……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大陆茶产业发展以及茶文化繁荣,台湾茶界贡献甚巨。

纵观30余载,綦都是两岸友好往来的载体,也是两岸中国人文化自信不断增强的象征。回首过去,展望未来。当27世纪第二个十年即将开启时,两岸茶人,以茶会友,以茶交,心,共叙茶情,共话国茶复兴梦。

“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2079午深冬,茶道杂志社社长,总编辑郑光生,福州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陈承茂,天福集团创办人、天福(开曼)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李瑞河,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创会理事长范螬平等两岸茶人,雅集干漳浦,围桌而坐,布席煮茗,围绕两岸茶业经贸、茶文化交流与合作等热点话题展开对话。

郑光生:从上世纪80年代末至今,两岸茶界交流已经走过了30多年。李主席创办了天福,范老师把茶艺带到了大陆,为两岸茶产业发展及茶文化繁荣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先来谈谈你们当初来大陆的初衷吧。

李瑞河:我是南投縣名间乡人,这里是台湾著名的茶区。我祖上都是做茶卖茶的,200多年前从大陆渡海来台,到我这一代已经是第七代了。所以,我继承祖业也做茶。1961年,我在台南开了第一家天仁茗茶,发展得还算顺风顺水。1968年,天仁茶业成立,1975年又改组为天仁茶业股份。1988年,“天仁证券”开幕。

那时,也恰逢两岸开放往来。1988年4月,我带天仁的7个主管来大陆考察了一个多月,福州、上海、杭州、北京等城市都走了。第二年(1989年)5月,天仁总经理李瑞贤又组织了“华夏茶道访问团”来大陆表演茶道。同年8月,天仁的几个主管又来大陆,想要在北京王府井或上海南京东路的黄金路段找店面,后来因当时政策原因,都没有结果。1990年,天仁证券遭遇了金融危机,30亿台币市值一夜蒸发,这次失利,对我打击很大,基本是走投无路了。

风浪总算过去,痛定思痛,我还是想重操旧业,从茶做起。政界的朋友建议我“南下”,到东南亚去投资。越南、马来西亚、泰国等国,我都去考察过。尽管华人有一定的数量,但市场还是太小。虽然在这些地方可以种茶再销回台湾,但(东南亚)这一带以红茶为大宗,多是原料茶,没有什么利润。相比之下,大陆不仅人口多,而且茶为国饮,喝了几千年,“三山五岳”,大江南北,名茶众多,市场比东南亚国家要大得多。更何况,从血缘亲缘上讲,我也是中华民族的—份子。所以,我不顾家人朋友的反对,下定决心来大陆发展。然而,还是困难重重。摆在眼前的就是怎么“登陆”。当时,台湾(当局)不允许台商来大陆投资,茶叶也是被列入限制类。好在江丙坤(原中国国民党第一副主席,李瑞河好友)指点迷津,建议我以美国天仁集团的名义来大陆投资。这样,我就以美籍台商的身份“登陆”了。

郑光生:看来,李主席“登陆”之路很曲折。但,这也足以反映出你态度很坚决。如今,20多年过去,天福所取得的成就,证明你当时的决定是完全正确的。那你为什么首选到福建?

李瑞河:我们的台茶本来就是源于福建。不管是茶种,还是制茶工艺、饮茶习惯,都跟福建是一脉相承的,而且我的祖籍也是福建。1992年10月,我到福州考察,得知国营优山茶场有意合作经营。参观了以后,觉得这里生态环境、种植规模都还比较满意。于是,我决定接手。1993年,天福茗茶创立。1994年5月1日,第一家天福茗茶在福州榕城古街开业。开业当天,营业额就只有69块钱,还不够发工资。

郑光生:后来,为什么又去了漳浦?

李瑞河:我的祖籍就是在漳浦,过去叫“金浦”。小时候,跟着父亲去扫墓,祖先墓碑上都刻着“金浦”。我接手优山茶场后,漳浦的官员曾专程来福州找我,希望我能回乡投资。1993年4月,我受邀到海甫考察。那时候,交通很不便,从福州开车南下,一路都是坑坑洼洼的石子路,坐到漳浦要14个钟头。漳浦的气候风土跟南投很相似,人亲土亲,语言又通。盘陀(镇)这个地方,海拔、地形地貌、生态条件都完全符合种茶的要求,加上当地政府积极配合,在政策、用地等方面提供了很大的支持。所以,我们一拍即合。

郑光生:李主席爱国爱乡的情况,真是令人敬佩。在过去30多年中,范老师也是大陆的常客了。大陆现在茶文化这么繁荣,应该要感谢范老师。

范增平:跟李主席—样,我的根也是在大陆,我是新竹的客家人。说起“登陆”,我先说说茶艺在台湾是怎么起来的。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台湾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信心日益增强,国画、书法、国剧、剪纸、风筝等等传统雅俗文化艺术都大热,而与民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茶艺也随之兴起。1982年9月23日,“中华茶艺协会”在台北中山堂成立,吴振铎(台湾茶业改良场原场长)任理事长,我任秘书长。这是一个涵盖全台的茶艺团体,举办了茶艺选拔赛、国际茶文化交流等活动,还创办《中华茶艺》杂志。1987年,台北和高雄两地也分别成立了“茶艺协会”。整个80年代,茶艺在台湾高潮迭起。

在台湾推广茶艺的过程中,我常常想,有朝一日要回大陆去看看,因为茶文化的根在大陆。1987年,台湾(当局)放开民众赴大陆探亲。可是,左思右想,我在大陆好像没有什么亲可探。1988年6月18日,我随“台湾经济文化探问团”抵达桂林,这是台湾第一个正式访问大陆的团体。20日,我们到了上海,我同壶艺大师许四海公开谈论茶艺,由此大陆也首次认识了“茶艺”这个名词,上海《文汇报》在报道中称为我为“台湾茶艺特使”。第二年(1989年),4月13日,我又应邀在上海锦江饭店公开表演茶艺。9月10日,我在北京“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再次公开表演茶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此后,大陆多地都举办了不同形式、规模的茶文化舌动。

从1988年起,我每年至少都会来大陆2~3次,或参加茶事活动,或讲学授课,或参访参观,30多年来,我往返陆台之间有300多趟了吧,到现在,我还一直在路上。可以说,我跟大陆的感情是难以割舍的。

另外,我也很高兴地看到:1999年,“茶艺师”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02年,《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也开始颁布执行。如今,各地茶艺师培训更是如火如荼。

陈承茂:倾听了李主席和范老师的“登陆”经历,我非常感动。我也曾去过台湾,台湾朋友赠给我一包高山茶。回来后,我和大家分享,大家都觉得香高味醇,分外奇妙。锦绣山河,为我们孕育了如此丰富的茶类,给我们带来了别样的体验。如今,大陆茶产业兴盛,不用走出福建就能买到各种各样的台湾茶,到漳平永福还能观赏台胞打造的醉美樱花茶园,民间有组织的大型茶事文化活动也逐渐兴起。这得益于两岸茶业融合发展,与李主席和范老师的贡献密不可分。

李瑞河先生20多年前回大陆先后创立天福茗茶、天福茶学院,不仅为我们带来了台茶的优良制茶技术,还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茶专业人才;范老师不辞辛劳,几十年如一日,奔走于两岸之间,传道受业,推动茶艺茶文化在大陆的发展。

李瑞河:其实,我们更应该感恩时代,感恩祖国。正因为刚刚好生在这个不平凡的时代,这个伟大的国家,使得我们所做的事业都能水到渠成。借用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一句名言:“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而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什么。”就拿纳税来说吧,从2008年起,天福就连续11年年均全国纳税额超过3亿元,在全国名列前茅。

郑光生:的确,大陆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包括茶产业、茶文化,都有台湾茶人贡献的一份力量。

范增平:我觉得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是每个茶人应有的责任。北宋名臣范仲淹曾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茶人也应有这样宽博的胸襟与抱负。他还说过:“不为良相,愿为良医。”那么作为他的后人(第29代后裔),是事茶人。良相医国,良医医人。那么,“良茶(人)”应是医心。茶道,就是茶的良心。

所谓“良心”,是人的本然善心,就是仁义之心,良心就是道,茶道就是茶的良心。因此,茶道的根本目的是在于修行,修行在于修身、修心,通过茶事活动,修心悟道,陶冶情操,是茶人的终极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懂得茶道,就是懂得茶的良心,所以慈悲,在滚滚红尘中,从事茶业者能秉持茶业良心,才不会迷失方向,

“茶之道,茶知道”。

就这一点来说,李主席就是“茶道“的践行者,他是真茶人。从天仁到天福,都以安全优质健康的好茶奉献给民众,而且还积极倡导国饮,办博物院(天福茶博物院)、办学校(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等等,宣传茶文化,教书育人,造福社会。

陈承茂:就“茶”这个字来说,就是祖先的初心。2017年初,总书记习近平在与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茶叙时,意味深长地为阮富仲拆解茶字的涵义。他说:“‘茶’字,就是‘人在草木间’”。总书记经常在“茶叙”外交中,借品茶论道,传递“和而不同”“和谐相生”“美美与共”等理念。他对茶道的推崇给了我们许多深刻的引悟。

“草木之间人居中”——我们的先祖在造字的时候,倾注了多少他们的初心呀。草接地气,木揽天意,居其中之人,必是有幸之人,必是大福之人!草木与人交相辉映,才有了茶叶的神韵!茶乃人与自然的共生,品一杯好茶,多—份善念。“柴米油盐酱醋茶”——茶的自然属性满足人的生理需求,而人的自我价值需求又赋予茶文化的源远流长—一正所谓“琴棋书画诗酒茶”。

李瑞河:陈会长对茶蕴合的初心解读很深刻。30多年前,我在天仁集团的介绍里就有这样一句话:“成功,不忘来时路”。说的也是“不忘初心”这个意思。

郑光生:这些观点的不谋而合,更加充分说明了:茶是两岸茶人的心灵契合点。

陈承茂:两岸茶缘,源远流长。两岸同心,其利断金。我曾在民间听过一个关于两岸“美人”茶的动人故事,主角便是台湾的东方美人。据相关史料记载,闽茶是台茶的始祖。原先台湾只有野生的山茶,直到明清时期,移居台湾的福建先民把乌龙茶引种到宝岛上,并带去制茶工艺技术,才开创了台茶的历史。这才有了后来闻名遐迩的东方美人茶。和台湾早期的茶人一样,东方美人茶的根也在福建。“根”是我们中国人早已融进骨血的一种情结。正是这种情结,让“美人”茶演绎了别样的故事。

上世纪90年代初,伴随着两岸关系的缓解,缘于浓浓的乡愁,台胞茶商把优良的台茶品种及东方美人茶制作工艺引入三明大田,产制出深受人们喜爱的美人茶——江山美人。顾名思义,一片江山,两岸美人。想必这是台胞茶商寓情于物的一种创作。无独有偶,福建周宁县女茶商刘娇莲,有感于两岸同胞之情,在东方美人茶工艺的基础上,结合周宁乌龙茶制作工艺,研发出了一款名为“两岸佳人”的乌龙茶。“两岸三美人”,可见两岸茶缘是非常深厚的。

范增平:陈会长所说的“两岸三美人”,是两岸茶界技术、文化与产业交流与合作的成果。茶产业与茶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在过去30多年时间里,大陆不论是茶产区,还是茶销区,都是文化先行,助推茶产业发展。茶产业要文化化,茶文化要产业化。如果只谈茶产业不谈茶文化,茶不过是解渴的饮料,而只谈茶文化不谈茶产业,那就是空谈。

李瑞河:“登陆”近30年,我亲眼见证了大陆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日益腾飞,国力日渐强盛,而茶界更是百花齐放,百鸟争鸣,各显神通,茶产业、茶科技、茶文化都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茶为千年之国饮,曾经由丝绸之路、万里茶路及茶马古道等國际贸易茶叶贸易商道走向世界,影响世界。如今,在中国主导的“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下,中国茶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重要外交场合。不久前,第7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每年5月21日定为“国际茶日”。可见,中国茶以及茶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我最初的梦想“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也必将是中国茶的世纪”将成为现实。所以,我现在对大陆越来越有信心。但愿两岸早日和平统一,民富国强,茶和天下。

陈承茂:茶文化是两岸共同的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文化魅力之根本,在于“道”。我很佩服郑社长他们办《茶道》杂志——探索茶道,弘扬茶道。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确实,人要明白茶道,那就要在草木之间乃至天地之间知行合一!两岸要走心灵契合经济融合之路,两岸茶产业和茶文化的融合发展都是应有之义。

郑光生:刚才各位都谈到了两岸茶业融合。那有没有什么具体的做法?

范增平:现今两岸茶业交流与合作已初见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隔阂,需要进一步敞开大门。我觉得应该从人员交往、技术交通、信息交换、产品交易和茶文化交流五大方面展开。第一,人员交往,这是一切交流的先决条件。凡是从事茶业的人员,不管是商业、工业、农业、技术人员、研究者、消费者,都应该广泛交往、研讨、联谊。第二,技术交通。两岸茶业各有专精,产品各有特色,学术研究、茶树育种、制造、管理、运销、茶艺等亦各有长短,透过技术的交通,截长补短,互相完善,两岸同受其利。第三,信息交换。茶业市场瞬息多变,掌提市场信息才能发展茶业。第四,产品交易。大陆名优茶丰富多彩,台湾业者可以台茶为基础,搭配大陆茶叶销售。换句话说,就是台湾接单,大陆供货,一起携手走向国际。第五,茶文化交流。茶文化是茶业发展的具体结果,又是茶业发展的催化剂,茶业是茶文化的先决条件,茶文化是引导茶业的明灯。两岸茶文化同根,血统同源,文字、语言相同,文书资料、学术报告等相通,文化交流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李瑞河:中国大陆的主导“一带一路”,对天福对台茶来说都是良好的机遇。随着中国这一泱泱大国的崛起,成为世界强国,世人自然会以同饮中国茶为豪。台茶,作为中国的特色茶,应抓住机遇,借船出海,与大陆茶同属中国茶,走向世界。

创立天福的初心便是“根植福建,香传全国,茗扬世界”,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中国茶。同时,创办漳州科技学院是为了要打造茶业的“黄埔军校”,为中国茶业发展培养优秀的人才。

以茶为代表的中华传统的回归,反映出了全民的文化自信。如今,举国上下齐心协力,共推茶文化,振兴茶产业,国茶复兴梦也一定会圆满顺利实现。愿我们茶人一起加油!

陈承茂:两岸茶道是相通的!茶道上,两岸兄弟姐妹共行,心灵融合始于足下!我先透露下,我会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办2020年首届海峡两岸茶缘文化节,届时两岸茶人将齐聚福州西湖畔,共襄盛举。期待福州见!我在福州迎接你们的到来!

李瑞河:谢谢陈会长的盛l青邀请。我今年已经85岁了,在大陆已整整26年。虽然“西山再起”充满坎坷,但自助、人助、天助,天福茗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发展。我当初有5个梦想,创办茶博物院、创办茶学院、投资高速服务区、天福上市都实现了,还有最后一个那就是开办医院及养生文化村,让更多的人感受茶的健康与美好。幸运的是,这个项目已经开工建设,也将实现。所以,我还再向天借“5+5”年,先借5年,老天允许的话,再借我5年,为茶鞠躬尽瘁。

另外,我还想向各位通报一下,现阶段天福正积极尝试茶酒融合,在山东烟台、浙江杭州西湖开设酒庄,变“以茶代酒”為“以酒带茶”,真正践行“既可以酒逢知己干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

郑光生:李主席虽年事已高,但依然有梦想。只要有梦,就依然年轻。我提议,我们一起举杯,共同祝愿两岸早日实现和平统一!

李瑞河:在我家,早就实现了“统一”。我举家在大陆创业,大媳妇是漳浦当地的,二媳妇是齐齐哈尔的,三媳妇是贵州的。两岸都是一家人!

链接

天福茗茶

1993年,58岁的李瑞河冲破阻力,毅然跨越海峡,到祖国大陆花甲再创业,投资创办“天福茗茶”。26年来,天福集团在中国大陆已开近1200家“天福茗茶”直营加盟店,建有12家茶叶及茶食品工厂、5个高速公路服务区、3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及全球第一所茶专业高校——漳州科技职业学院。“天福TIANFU”获为“中国驰名商标”,是全国获此殊荣的第一家茶业企业;2011年9月26日,天福茗茶在香港主板上市,成为“中国茶业第一股”;2011年天福集团还被评为“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从2008年起,天福集团连续11年全国纳税额年均超过3亿元,名列全国茶企前茅。

版权声明: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