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普洱》杂志2011企业联谊茶会

  2024-06-17 15:02          0

  11月27日,一年一度的广州茶博会圆满落幕,趁着茶博会期间全国茶商齐聚广州之际,由《普洱》杂志组织的一场名为“珠江水普洱茶”的企业联谊茶会在广东举行,这也是本刊首次在外地举办的普洱茶企业联谊茶会。旨在为企业家们措建一个交流的平台,共同探讨普洱茶产业的发展。本次活动分为两场分别在广州和东莞举行。
普洱茶品网
  第一站:广州
  地点:沿江中路239号澜沧古茶239同学会(黄埔军校同学会旧址)
  主题:普洱茶企业发展的短扳和企业家的团队精神
  上午9:30,嘉宾签到之后,茶会正式开始,首次举办,规模虽然不大,但是到场嘉宾却各具代表,不仅有来自香港、台湾、广东、北京、成都等地的茶商,也有来自云南本土的茶商;有来自流通环节的商家,也有来自生产环节的厂家,以及普洱茶各类经营模式的企业代表。
  茶会由《普洱》杂志总编辑王洪波先生主持,讨论开始之前,王洪波先生从普洱茶产业发展现今存在的一些问题引出了讨论的话题――“普洱茶的教育障碍;普洱茶企业经销商模式探讨;怎样建立普洱茶市场风险防范机制;普洱茶企业是各自为政还是团结共赢;怎样体现普洱茶企业家的团队精神。”这几个话题也是普洱茶发展至今正在面临也亟待解决的问题。嘉宾们很快打开了话匣子,或从个人经历,或从自己企业的发展历程谈起,与大家交流和分享各自的经验和思考。
  联谊茶会的气氛融洽而轻松,不时传来爽朗的笑声,一些嘉宾深感获益匪浅。比如七彩云南庆沣祥茶业公司的副总经理沈舫从06年建立茶厂开始谈起,讲述了几年间企业从基地建设、生产研发到销售模式的发展历程。“七彩云南”在品牌传播、市场细分和销售策略方面一度是业界成功的范例。沈副总特别与大家分享了他们在商超模式中走过的一些弯路,希望同行能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话音刚落,深圳永年太和茶业公司的董事长太俊林就深表获益,因为永年的主打茶品紧压袋泡茶也正在筹备入驻商超,七彩云南的经验恰好能为他们提供很多借鉴。
  活动场地的赞助方澜沧古茶公司的总经理王钧也从个人经历谈起,怎样带领她的团队从IT业转入普洱茶行业,用几年时间让一个困境重重的传统茶企走向现代企业经营的良性道路,屡创销售佳绩,实现了传统企业的解困与突围,值得业界探讨和学习。丽江秋月堂的堂主解方则向大家展现了普洱茶在旅游胜地丽江的真实现状――“丽江是普洱茶乱相的一个缩影。”接着从茶馆经营的角度介绍了自己致力于打造具有丽江特色的普洱熟茶以及在丽江开展普洱茶教育的诸多经历。
  原计划上午结束的茶会,由于嘉宾们都觉得意犹未尽一直延续到了下午四点半。通过上午的相互熟悉,下午的讨论显得更加热烈,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妙语连珠,掌声迭起。由于文章篇幅有限,现只能将部分嘉宾的“妙语”摘录如下,与大家共同分享――
  ◆黄刚(北京露雨茗苑茶庄庄主“黄普茶校”创始人)
  普洱茶教育障碍的根源是理论上和认识上还不够统一。各地在围绕普洱茶的干仓湿仓、纯料拼配、台地古树这几个矛盾互相厮杀、打得难分难舍,最后也没有一个结果。不能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这些问题,影响了很多新进入普洱茶的人。
  就像在过去条件还没有成熟的情况下过早出现了品牌专营,对普洱茶的基本脉络没有理清楚之前,现在的市场过早细分。
  我认为厂家可以多下点功夫在熟茶方面,在渥堆发酵技术研发上还可以加大投入,因为熟茶做出来就可以喝,可以成为是流通市场上最活跃的分子。
  ◆粱俊智(台湾《普洱壶艺》杂志编辑长)
  普洱茶的兴起有一个共同的社会特点,就是国宫民强的时候。经过07年的“跳水”之后,现在正处在一个成熟市场时期,未来会不会再有“跳水”?我相信会有,而且之后很快会有个新兴市场,我经常关注CCTV,只要CCTv讲普洱茶不好,隔年普洱茶就会很好。这是个很有趣的事情。
  台湾大学曾经对普洱茶进行过检验,普洱茶哪怕是放过严重湿仓的,经过80℃以上的热水洗茶过后,茶汤的含菌量是零。
  ◆冯瑜(广州耘华茶行东主普洱茶类杂志特约撰稿人)
  普洱茶有两个需求:第一,存放、收藏的需求;第二,品饮的需求。“两个需求”的失衡是导致普洱茶07年崩盘的根源。
  普洱茶的原料价格不能“纵比”,不能和以前的价格相比,只能“横比”和时下各类名优茶的原料价格相比。结合云南茶山的海拔和生态状况,以及品种的稀缺性和耐泡度,目前普洱茶的原料价格还是被严重低估的,今后还有上升的空间。
  ◆黄集斌(香港协和茶行东主)
  普洱茶市场还有个混乱的现象就是厂家也要介入销售市场,让我们流通领域的人就很被动,我会比较怀念以前的时代,厂家只管生产,商家只管销售,各尽其职。
  ◆黄庆(普洱文化学者)
  普洱茶文化的魅力就在于它是个原创文化。我们现在的茶人都是普洱茶文化的原创者。如果我们注重了普洱茶文化是一种原创文化的话,就不要太顾忌前人留给我们的东西,普洱茶文化的建设需要我们有更多的原创精神。普洱茶的后陈化特点,提供了历史上的茶人从来没有经历过的崭新局面,普洱茶还有第二次生命,在他们到达每一个藏家手上的时候开始。第二次生命是否精彩,和你的养护有关。这些文化附加在普洱茶上面,就是一个可玩的饮品,我们留给后代享受和创造的空间都还很大,这就是一个原创文化的精髓。在这个基础上建立属于普洱茶的营销模式、教育模式,才比较科学。
  第二站:东莞
  他点:长安镇的悦天酒店
  主题:东莞的普洱茶收藏文化
  11月28日,活动移师东莞,由东莞茶文化促进会协办。从广州出发经过几十分钟的车程后到达东莞,嘉宾们被安排参观了岭南园林代表,广东四大名园之的可园。继而又参观了位于长安镇的天得普洱茶博物馆,博物馆占地3000多平方米,陈列了各类品牌,上千款普洱茶和黑茶的样板,以及些古老的制茶机器。这是个私家博物馆,所有展品均为东莞茶文化促进会蔡金华会长的私人收藏,光他个人就收藏了4000吨茶。因为都是业内人士,嘉宾们在参观过程中惊叹之余也各有感触,黄刚就指着一款竹筒茶说“这个茶我也有,当年可是我的‘学费茶’啊!”引得大家一阵笑语,太俊林则是在一边围着几筐散茶独自琢磨。
  下午两点,联谊茶会在柏悦酒店的会议厅正式开始,与会者除了有昨天广州活动的部分嘉宾外,还新增了一些东莞茶文化促进会的嘉宾,偌大的会议厅济济一堂。茶会由《普洱》杂志总编辑王洪波和东莞茶文化促进会名誉会长陈锡稳共同主持。同时也是东莞市统计局局长的陈锡稳先生很善于用数字说话,他首先向大家介绍了东莞的基本情况:“东莞在改革开放以后,依托毗邻港澳的优势,走向了一条外向型经济的道路。从2010年统计的数据来看,东莞的GDP到达了4346亿,东莞的省级财政收入达到785亿。东莞的茶文化在港澳台同胞的带动下,近20年来发展很快,现在是品饮成风,收藏成风,据不完全统计,个人拥有上千吨以上茶叶收藏量的人有100多人,每年普洱茶的收

藏量大概在2万吨左右,交易额接近50亿,由于东莞茶文化的氛围比较好、品饮的人多、收藏的人也比较多,民间茶叶收藏量巨大,大概在15万吨左右,大部分是普洱茶。有媒体预测,未来3年以后,东莞会成为中国普洱茶最大的存储地、集散地、陈化地。”这些惊人数字让我们不得不重视东莞之于普洱茶的意义,更应该努力思考东莞普洱茶的未来。陈会长也提出了此次讨论的话题――普洱茶的营销如何适应收藏文化:企业家如何为收藏家营造一个通道,有进有出,适当地释放、适度地交易,不让收藏市场冲击现在的新茶市场。
  今天的讨论会相比昨天更加正式,嘉宾的发言时间有限,反而更加精辟。针对东莞存茶的未来,冯瑜提出了“二次品牌”的概念,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他认为普洱茶应该有一个“二次品牌”,存茶是普洱茶的一次再生产过程,可以把陈化到位的茶拆散,将不同年份、不同厂家的茶进行再拼配,经过更好的优化组合来适应市场和消费者的口味需求,然后进行包装或者创建新的品牌进行销售。冯瑜还认为,当存量到一定时间的时候就要释放到市场上来,释放能否健康有序进行,还牵涉到一些平台搭建、专业评估机构的建设,如何去评估一些陈化到位的茶价值,这个评估机构在未来的措建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云南茶马司茶业公司的董事长胡皓明也从资本市场的视角分析了东莞普洱茶未来良性发展的前提――建立普洱茶流通的退出机制。如果普洱茶变成一个理财的产品,变成一个金融产品,它的退出机制就变得很好,在这个退出机制上,可以像股票市场一样,买入和卖出都有这个机制,我们生产好的普洱就是绩优股,绩优股就会有人去追,再高的价也有人去跟,口感好的也就有人去买,有平台、有退出机制、有财团、有理财产品,我们这个产业的良性循环就形成了。中国的茶叶做了那么多年,其实只是一个农副产品的理念,还没有作为一个真正的商品的理念把普洱茶进行流通。
  两位嘉宾都站在市场的大局提出了一些全新的理念和设想,对于东莞,乃至全国的普洱茶市场发展都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东莞如此庞大的存茶市场的未来会怎样呢?王钧的总结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已然道出了她的危机意识,但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希望能从现在开始我们的探寻之旅。”这次探索之旅显然是成果丰硕的,下面再摘录部分嘉宾的部分精彩发言,篇幅有限,恕无法尽录。
  ◆陈文品(茶学博士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茶叶科学系副教授)
  对于普洱茶发展我想提三个建议――合、分、和。
  合力合作: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加强合作,多增加技术创新和交流。
  分流创利:普洱茶是个百花齐放的行业,我认为普洱很难建立统一的标准,不同的消费者对普洱茶有不同的风味需求,厂家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制作出能被目标消费群体认可的产品,而不要太过趋同。
  和谐合作:茶文化是以和为贵的,六大茶类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我们应该互相包容、相互鼓励,而不是相互之间去拆台。茶叶产业应该提倡真善美的和谐发展。
  ◆沈舫(七彩云南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我们提出“三个生产车间”的概念,第一车间:茶园,原料;第二车间:生产、加工;第三车间:有科学的、有引导性的、根据茶品特性而提供的储存的技术保障措施,来达成个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生茶、熟茶各类产品的陈化、生产、加工过程。
  ◆黄刚(北京露雨茗苑茶庄庄主“黄普茶校”创始人)
  我们常常拿普洱茶与红酒相比,但是红酒有一个特点就是生产地和存储地都是在一个地方的,拉菲的酒就是在拉菲堡存储出来的,可普洱茶的仓储是五花八门,生产出来卖到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经过了十年二十年以后拿出来是谁也不认识谁,最后做茶的人自己都不认识。虽然是同一批茶,但是存储地环境各不相同,造成了口感的五花八门。可以说仓储是普洱茶另一个深加工的阶段,所以我认为应该把研究仓储当做研究生产工艺的一个方面来重视。我对未来普洱茶提出“三个一点”:能不能把仓储管理更科学一点,让陈化出来的普洱茶口感更具个性一点,让藏品更经典一点。
  ◆王钧(澜沧古茶有限公司总经理)
  在仓储方面,我们今年提出一个概念“原产地生产、原产地储存”我们在普洱市建立2万平米的存储仓库,叫作“时光仓”,为了建立这个时光仓,我们在全国范围内花了一年零七个月的时间搜集数据,成立了我们的专家委员会。广东的收藏模式和我们的“原产地生产、原产地储存”可能是各有特点、各有利弊吧。这肯定是一个需要探索的过程。
  下午五点半茶会才正式结束,在回广州的大巴上,与嘉宾们闲聊,大家都认为这次活动非常成功也非常有价值,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够多举办一些,逐渐发展成常规性的“企业高峰论坛”。这样的肯定一度徘徊在我们意料的边缘,在这刻彻底回归中心。想起昨晚与嘉宾们夜游珠江时站在游轮的甲板上,吹着湿湿的江风,我眼中的广州丝毫没有“江枫渔火对愁眠”的诗意,也没有灯红酒绿、莺歌燕舞的浮华,这座城市始终是以务实之风领跑中国经济,如今广东已经成为云南普洱茶名副其实的“第二故乡”,在这片尚实去虚的土地上,我们相约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