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丰富多彩的名茶
茶叶为山区作物,本省多山,茶叶生产丰盛,为我国主要茶区之一。茶区辽阔,从西部大别山脉东延至霍山山脉,更东至天目山,南至马金岭,开成皖东南茶区。除了淮北平原地区以外,可以说无县不产茶。特别是皖南山区,多以生产茶叶为主,如祁门县1955年茶叶收入占全年农作物总收入的50%以上,比同时期的其它夏季作物收入总价值高1-2倍。重点乡,如歙县黄山乡,1956年茶叶生产收入占全乡收入的70%以上,休宁县茶业户占全县总户数80%左右。祁门县茶业户更多,占全县总户数95%,有98%的人口从茶业得一部分或全部生活来源。黄山乡一年用于茶业的工作日达15万个,占全乡全年工作日的一半。由此可见,茶叶生产在本省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省为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于茶树生长。全省产茶地区要按地势、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大致可分皖南黄山山区、皖西南大别山区、江南丘陵和江淮丘陵四大茶区。
黄山山区在本省南部,包括黄山周围的歙县、绩溪、休宁、祁门、太平、宁国、青阳、贵池、东至等县。这里山岗起伏,河道纵横交错,朝夜云雾弥漫,年平均降雨量1600-260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80%。冬少严寒,1月平均温度3-5℃;夏少酷热,7月份平均温度30℃左右。种茶地区土壤,大多为黄壤、红壤和黄棕壤,依海拔高度不同而异,海拔900-1800米处为山地黄棕壤,海拔900米以下的丘陵低山,主要为幼红壤和幼黄壤,土层厚度10-20厘米,呈酸性反应。
皖南山区是本省产茶最多的地区,著名的祁红、屯绿、黄山毛峰、太平猴魁、老竹大方、烘青、珠兰花茶、茉莉花茶等均产于此。
大别山区在本省西部,包括金寨、霍山、舒城、桐城、太湖、潜山、岳西等县。这里与皖南山区相似,有山必有水,山高水多,但易秋旱。年平均降雨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1℃,7月份平均温度28℃。土质在海拔800-1700米处为山地黄棕壤;在800米以下的丘陵低山区,主要是黄棕壤及山地黄棕壤,呈弱酸性反应。本地区是一个最著名的古老茶区,瓜片、兰花茶、黄大茶、舒绿等均产在此地,但要加强冬季防冻和秋季抗旱工作。
江南丘陵地区包括长江以南,茅山以西、黄山以北的广大丘陵地区,其间亦有些高山产区包括宣城、郎溪、广德、繁昌、南陵、泾县等地。年雨量在1200-1600毫米。1月份平均温度2-3℃,适于茶树生长。这个地区虽然多为红黄壤,有机质含量不多,但土层深厚,地势条件好,多大片缓坡丘陵,适合于大片发展。近年来国家已在这个地区设立几个大面积笔机械耕作茶场,将合成为一个新型的大规模经营的产茶区。目前产量仅次于皖南和大别山区,所产茶有炒青、尖茶、条茶以及著名的涌溪火青和敬亭绿雪。
品质优良的茶叶,都出在雨量适于茶树生长而稍寒冷的地区,本茶区有此特点。如皖西绿茶的气温,一般说,比我国任何茶区都低,皖南红茶区比其它茶区也低。暴寒暴热的天气很少,茶树生长平稳,因此能出产品质高贵的茶叶。
俗语说:“高山出好茶,平地长好花。”这名话很对,山越高,云雾越多,茶叶品质越好。安徽茶区高雾多,历代出产名茶是可以理解的。尤其是皖南黄山茶区,山明水秀,风景优美,闻名中外;名山名茶,相得益彰,所产黄山毛峰古今皆蜚声国,为其它名茶所不及。由于我省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加以劳动人民长期在茶叶生产中积累了诜我宝贵的经验,因而在历史上不断地出产各式各样的名茶,深为饮茶者所欢迎。
安徽安徽茶沿革与其它茶区相同,也是由唐初的蒸青饼茶发展到宋时的蒸青散茶,再由蒸青散茶民展到元末的炒青绿茶,到了清末乃由绿茶发展到红茶。
据《宋史·食货志》载:“贞元(785-802年)江淮茶为大模,一斤至五十两。”由此可知,唐时淮南的饼茶小的一手,大的五十两,与当时安徽的茶叶生产是供给广大人民作饮料的。
古时安徽的山川异产,据唐朝李肇所著《国史补》关于开元(713年)至长庆(825年)间史实的记载,有一段这样说:“寿州有霍山之黄芽、蕲州蕲门团黄,而浮梁商货不在焉。”说明当时的霍山(在今霍山县南,本名天柱山,唐时属寿州盛唐县)黄芽很出名,浮梁(当时属安徽)出产很多商品茶。
《国史补》又云:“德宗初年(780年)常鲁使西蕃,烹茶帐中,蕃使赞普曰:我此亦有。遂命出之,以指曰:此寿州者,此舒州者,此顾渚者……”由此可知,安徽名茶早已远销边区。
宋末元初马端临(咸淳中1265-1274年漕试第一)所著的《文献》载:“凡茶有二类:曰片(饼茶),曰散。……余州片茶……仙芝、嫩蕊、福合、禄合、运合、庆合、指合出饶池州(今之浮梁及贵池)。……早春、华英、来泉、胜金出歙州。……散茶有太湖、龙溪、次号、末号,出淮南。”这段记载宋时全国名茶,计片茶26种,安徽11种;散茶11种;安徽4种。由此可见,安徽的名茶种类宋代就很多了。
古书上零星看到的,还有唐朝宣城的瑞草魁、宋朝池州九华和六安寿州的龙芽、休宁的白岳金芽、全椒质谯茶、歙县的紫霞茶等,都是名茶,驰名全国。
瑞草魁历经唐、宋、元三代不衰,到明朝还很有名。唐朝杜牧(803-约852年)《茶山诗》云:“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宋朝吴淑《茶赋》有“早春之来宾化,横纹之出阳坡”之句。明朝王象晋(1621年)著的《群芳谱》载:“宣城县有丫山,形如小方饼,横铺茗芽产其上。其山东为朝日所灼,其茶最盛。太守荐之京洛人士,题曰丫山阳坡横纹茶,名曰瑞草魁。……寿州霍山黄芽,六安州小岘春皆佳品也。“宣州宣城县的雅山,在唐时出产名茶瑞草魁,到了明朝还出名。王仲仪答宣城张主簿《鸦山茶诗》云:“昔观唐人诗,茶韵鸦山嘉,鸦含茶子生,遂同山名鸦。”(雅与鸦同音)。但小岘山不在六安县内。小岘春茶名,或取于春到小岘采制之意,未可知。
六安龙芽是毛峰的一种。宋朝杨万里(1127-1206年)有“午睡起来情绪恶,急呼蟹眼瀹龙芽”的诗句。高濂在1591年所写的《遵生八笺》云:“……又台六安茶品亦精,入药最效。但不善炒,不能发香而味苦。茶之本性实佳,如杭之龙井。”
近代名茶不载史书而口述相传的,有泾县梓杭的天都云雾和家园贡针,太平的有兰花香味的明前兰芽、徽州的莲芯、休宁北乡的金龙山雀舌、祁门的乌龙、历口雨前、沟里白毫、障山迎春、海阳松萝等。解放后,恢复生产的有休宁的琅源松萝、泾县的涌溪火青、霍山墨菊花型茶;近期恢复试制的,有宣城的敬亭绿雪、绩溪的金山时雨。还有新创的天湖风片等。
目前大量生产的名茶,以祁红和屯绿外销数量最多,其它条状茶有黄山毛峰、九华毛峰、敬亭绿雪;片状茶有六安瓜片;尖状茶有太平猴魁;扁状茶有徽州大方、天湖风片等。
此外,外销茶还有舒绿和宣绿,内销帚炒的黄大茶、绿大小茶和大小兰花茶,以及产地很广泛的条茶,丰富多彩,销遍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