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苏州城里有位经营家具的老板,姓罗,叫阿大,人称罗老板。罗阿大是生意场上人,特别喜欢结交朋友,说是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和气生财。
一次,罗老板到茶馆店里吃讲茶,结识了洞庭东山来城里办事的一位叫毕阿大的乡绅。两人一见如故,义结金兰,马上称兄道弟起来。因罗老板小一岁,屈居阿弟,毕乡绅长一岁,名正言顺的当了大哥。
不久,年近天命的毕乡绅要办五十大庆,派人给罗老板送了一份帖子,说是请罗弟到东山喝盅寿酒。罗老板手持请帖,在课堂里踱方步。心想,老兄做寿,我这个义弟送啥寿礼为好呢?送少了,面子上过不去,送多了,要露财,说不定招来绑票什么的。正在发愁辰光(时候,苏州吴语中时间说辰光),罗老板的头正巧撞在自己店堂里一口沉香木家橱(吴地人称碗橱柜为家橱)上,他眼睛一亮,连拍脑袋,有了,这沉香木是稀有的贵重木材,比楠木还高一档。物以稀为贵,用这口家橱送给毕兄,既不失礼,又不露富,可谓全其美。
到了毕乡绅做寿那天,罗员外雇了一只船,备了寿香寿烛,装了沉香木家橱,开往洞庭东山。船考到渡桥,姓罗的得意洋洋,吹吹打打前往毕府而去。一路上人来人往,热闹极了。罗老板听路上人说,毕乡绅做寿,醉翁之意不在酒,是想为独生女儿招亲。他想,我的小儿子还未婚配,不知毕兄能否中意?
毕乡绅听的朋友从城里来,马上出门相迎。只见前面吹打的、挑香烛的走过,后面两人不费力气地抬着一口小家橱,毕乡绅心想,这位义弟也太小气,开了这样大一爿(pan,“一家店”在吴语中说成“一爿店”)家具店,就送这么一点小东西。嘴上不便说,面孔上强装笑,请罗弟落座。接着,又进里间张罗别的朋友去了。
罗老板在门间里坐了很长一段时间,仍不见毕乡绅来请自己坐席,心中好生奇怪,莫不是自己有什么地方得罪了毕兄?不一会,毕乡绅命家人备了一桌酒菜,就在门间里开了一桌。罗老板心里真不是滋味,想自己在苏州城里也是有头有脸的人,如今不坐正厅坐边间,让人晓得仔老脸朝啥地方放。但他是个有修养的人,于是推说到:“老兄,我因路远,已在船上吃过了。不过,既是寿酒,我理应领情。”他关照来人把酒菜一一放入碗橱中。心中一有疙瘩,儿子亲事也没说出口,敷衍一阵就告辞了。
第二年,罗老板五十岁,也发请帖邀请毕兄到苏州。那天,毕乡绅除了派人挑了一些香烛之类的寿礼外,自己拎了一只小纸包。一进门,他就得意洋洋地说:“罗弟,这是小女自制的一点茶叶,为祝兄弟长寿特来献茶。”罗老板听了心里很不高兴。心想,我送你厚礼大概你还不识货,故送这么一点茶叶来寻我开心。嘴上不便说,也只好连连道谢,接过茶叶纸包,往橱顶上一放就算了事。
再说毕乡绅送了那包茶叶以后,总以为罗弟喝了能晓得他的心意。谁知罗老板待客人一走,打开纸包一看茶叶发霉了,丢到了灶间的柴堆上。不久,毕乡绅的宝贝女儿生了病,郎中说:“这种病只有用姑娘自己采的茶叶泡茶喝,才能治好。”可毕家已没有这种茶叶了。于是毕乡绅专程赶到罗家,看罗弟家里茶叶喝完了没有。罗老板一听慌了神,这茶叶早被自己当柴火烧掉了,哪里还有茶叶来救小姐的命。他满脸羞愧,急得团团转。幸亏烧饭的娘姨在烧火时,看到这茶烧了怪可惜的,留了一点出来,仍用纸包了放在灶猫洞里,取出来让毕乡绅带了回去。
毕乡绅走后,罗老板夜里睡在床上翻了十八个身。第二天一早,他就雇了一只小船,带了点礼品,直往东山,一则向毕兄道歉,二来看看小姐。毕乡绅见罗弟前来赔礼,深受感动,忙说:“幸好老弟保存的好茶叶,泡的茶色香味都没变,女儿当良药喝了已转危为安。”
毕老板心中一块石头落了地,连连说这是误会,并要上门请客,请毕兄喝酒。毕乡绅心中好奇怪,你请客,又没带菜来,怎么个请法?罗老板打开门间里的碗橱,将饭菜拿出来。
毕乡绅见了觉得好笑,这菜放了一年多了,还寻啥开心?谁知低头一闻,只觉得香味扑鼻,再一细看,但见色泽鲜艳,感觉非常惊讶:“咿,这是怎么一回事?”罗弟呵呵笑道:“这同你送我的茶叶一样,全是误会。这口家橱是世间少有的沉香木做的,木质芳香,因而藏菜不馊,百年不腐。”听完罗弟一番叙述,毕乡绅新胸豁地开朗,情不自禁哈哈大笑起来。从此,两人都解开了心中疙瘩,搁了一年多的儿女婚事也就一提就成。
东山毕家的茶越种越好,制茶又巧,渐渐地声名远扬。人们从毕罗两家攀亲的事体上,给这种茶起了个“毕罗亲”的茶名,后来又有一位识字人把茶名改成了“碧螺春”,并一直传到了今天。
原载《东山民间故事集》1997年《海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