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克图条约》:铺平“南茶北销”之路

  2024-06-17 15:02          0


恰克图驿站之印


清代恰克图茶叶交易市场


恰克图大盛魁茶庄包装

常家在恰克图开办的独慎玉

晋商手抄《经商要略》“恰克图出茶价码样式”中记载的“眉寿茶”和“旗枪茶”都是武夷山产区的茶

每当我们谈及纵贯亚欧大陆的万里茶道时,都会提到恰克图这个熟悉的地名。形成于清代的万里茶道,最主要的贡献是促成了中国南方茶叶对外贸易的“南茶北销”。“南茶北销”格局的形成,是赶在了中俄签署《恰克图条约》的有利时机。

当清朝所有沿海口岸还未正式对外开放时,俄商来华采购茶叶的商机信息,让山西商帮捕捉了去,晋商投入巨资介入茶货的收购,成为中俄茶叶供求双方的商媒,产供销三方利益上的相对稳定,由此让“南茶北销”持续了一百五十多年。恰克图,因此成为中俄两国开辟茶叶贸易之路的重要标志。它是一万三千多公里的茶叶之路上的中俄茶叶贸易衔接点。

恰克图原属中俄边界交界城市,后成为蒙古与俄罗斯的交界城市。十八世纪由此出现的“恰克图互市”,一直让茶叶之路延续到十九世纪中叶,甚至在二十世纪初,这个茶叶贸易小镇还悄然为中俄贸易往来提供通道。恰克图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承载并延伸了近三个世纪的中俄茶叶之路上的商贸史。

恰克图条约是中俄于雍正五年 (1727年)签订的,旨在规定中俄在蒙古北部边界(中段边界)及政治经济宗教等诸方面相互关系的条约。应清政府划分国界的建议,俄国特命全权大使萨瓦·务拉的思拉维赤,于雍正四年(1726年)十月初八至次年闰三月十四日,在北京同清政府代表吏部尚书察毕那理藩院尚书特古忒兵部侍郎图理琛三人会谈,两国代表在恰克图草签有关两国政治经济宗教诸方面相互关系的《恰克图条约》。条约使俄国得到了领土、贸易、宗教等项利益,但对其侵略野心起到某种遏制作用,中俄中段边界遂得以保持较长时间的安宁。

恰克图位于今蒙古国境内,北达俄罗斯东部的乌兰乌德,是清代中俄边境重镇。1727年9月1日,沙俄和清政府在此签订《布连斯奇条约》,俄方称《恰克图条约》。根据条约规定,两国以恰克图河为界,河之北面的恰克图划归俄国。清朝于河之南面建新市镇阿勒坦布拉格,作为中俄贸易地,汉名“买卖城”。

18世纪上半叶,俄国开始进一步侵略中国西北和漠北地区,清政府给予严厉打击。同时,为惩罚俄国的侵略行为,清政府禁止俄商在蒙古地区贸易,杜绝俄商来北京贸易,中俄贸易中断。由于俄国已从双方多年的贸易中获得丰厚的利润,因此,为保住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俄政府于雍正三年(1725年)派代表团来华谈判,希望能与中国继续通商并扩大两国间的贸易。清政府为断绝俄国与葛尔丹分裂势力的勾结,于雍正五年(1727年)同俄国签署了《布连斯奇条约》,在此基础上,雍正六年(1728年)两国又在恰克图正式签署了《恰克图条约》。这两个条约划定了双方在蒙古地区的边界,明确了双方的贸易规定:

俄国来华经商人数不得超过200人,平均3年来北京1次,免除关税。

在两国边界处的恰克图、尼布楚、祖鲁海尔设互市。“情愿前往贸易者,准其贸易。周围墙垣栅子,酌量建造,亦毋庸取税,均指令由正道行走,倘或绕道或有往他处贸易者,将其货物入官。”

雍正八年(1730年),清政府批准在恰克图的中方边境地区建立“买卖城”,这样就将恰克图分为南北两市,南市为中国商民居住,称为“买卖城”;北市为俄国商民居住,称为“恰克图”。由于尼布楚、祖鲁海尔地理位置偏僻,恰克图就成为中俄贸易往来的重要基地。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政府宣布中止俄国商人来北京贸易。这样,中俄之间的贸易就全部集中在了恰克图。

1729年,清朝立市集于恰克图,并派理藩院司员驻其地,监理中俄互市。汉人称互市地为“买卖城”。

1737年,停京师贸易,对俄贸易统归恰克图办理。

1762年,置库伦办事大臣,专理俄罗斯贸易。其后,因俄国守边官员屡次违约恣行,以致失和绝市。

1792年,中俄再次订立《恰克图市约》,重新通市。条约共十一款,主要内容有四点:①边界。其内容与《布连斯奇界约》相同;重申了中俄《尼布楚条约》关于乌第河与外兴安岭之间地区暂行存放的规定;②贸易。规定俄国商队每三年来北京一次,恰克图为边界贸易地点;③宗教。允许俄国在北京俄罗斯馆内建造东正教堂;④交换越境人犯。上述条约,正式规定了中俄中段边界,在一定时期内限制了俄国的侵略。《布连斯奇条约》基本上是在中俄两国平等状态下签订的。中国方面主要成果是确定了两个边界,获得俄方送还逃人的许诺,切断了俄国对中国西北叛乱者的援助。俄国则取得了在北京和恰克图的自由贸易权利。并获得了原未完全控制的色楞格河下游地区。规定了中、俄两国此萨彦岭为界,立鄂博为界碑,外蒙古(即乌里雅苏台将军辖区)归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

如果把《恰克图市约》的成因再往前推,那么就是1689年中俄两国签订的《尼布楚条约》,此条约确定两国之间可以开展贸易。到了1692年3月3日,俄彼得大帝就向康熙大帝派遣了第一支商队——著名的伊台斯商队,175峰骆驼的商队从莫斯科出发,到达俄罗斯圣彼得堡。从此,“茶叶之路”的第一道足迹出现在了中俄版图上。

据史料记载,1694年2月19日,伊台斯商队满载着中国茶叶的驼队离开北京,并于1695年2月1日返回莫斯科。于是,在中俄两国的版图上,出现了一条始于福建武夷山、湖南安化两个起点,途经湖北汉口、北京、归化(今呼和浩特)、库伦(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恰克图至俄罗斯伊尔库兹克、奥伦堡、莫斯科,最终抵达圣彼得堡的万里商路。

这条因茶叶贸易而开辟、历时近三百年的亚欧商道,全长1.3万公里,如今被中蒙俄统称为“茶叶之路”或“万里茶路”。

如果说晋商南下长江两岸的茶区,找到了供给俄商的茶叶货源是一种机遇,那么,蒙古草原上的千万驼商,还有从俄罗斯来的伊斯台商队,共同开辟了“南茶北销”的茶叶之路则是历史的必然。如今,恰克图商贸重镇的名字,已成了美好的记忆,俄罗斯不会忘却它的那段商贸历史的辉煌。

1911年辛亥革命后,蒙古在清朝政权崩溃中产生了民主独立派,1924年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1992年国名改为蒙古国。所以处于清朝疆土版图中与俄国之间的恰克图,如今成为蒙古国与俄罗斯共同交界的边镇。这个经历了国际风云的三国边贸古镇,曾经为中国南方产茶区完成了“南茶北销”的历史使命,却成了万里茶道沿线城市的一颗明珠,放射出万里茶道复兴和中蒙俄边贸繁荣的新世纪之光。

○更多有趣有料的文章,请关注茶叶网微信(fjtea520、fjtea100)和茶叶网微博(@茶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