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采茶季。位于临海市河头镇海拔780米的羊岩茶场是羊岩山区7个自然村集体共有的茶场,核心茶山面积近5000亩,在外基地面积近5000亩。这家集茶叶生产、加工、销售、旅游、培训等于一体的现代综合型茶场,2018年产值超1亿元,仅卖茶叶每亩收入就达4300元,比我省平均值高1300元。集体经营的茶场为何有如此好的效益?近日,记者走进羊岩茶场,一探究竟。
3月的茶山,依旧寒冷,但空气好得让人顾不得寒冷也要贪婪地多吸几口。这里的茶山像是被一把巨斧斜切了一刀,一行行茶树整整齐齐,山顶的风车随风缓缓转动。“山上温度比山下差不多低5摄氏度,所以茶叶开采比一般茶园要晚,等到4月份茶山就热闹了。”茶场党支部书记朱朝安对记者说,到了采茶季,茶场就会雇各地采茶工来采茶,去年请了来自13个省的采茶队,共计2000人左右。
面对来自五湖四海的采茶工,管理难度可想而知。不过,经过多年实践,茶场慢慢摸索出了一套管理制度。“我们就负责管理各地的领队,对领队和采茶工分别有一套奖惩制度。”朱朝安说,通过这套管理制度,不仅避免了茶场与采茶工之间发生纠纷,还激发了各领队的主观能动性。茶场按照茶青的验收标准,针对采茶工人采摘的茶叶进行质量分级,不同级别的茶青有不同的收购价,这促使采茶工人在采摘过程中更加注重茶青的质量,为茶场生产更多高品级茶叶奠定了基础。“在采茶结束后,茶场会根据采摘的茶青质量、纠纷多少等,对各采茶队的领队进行不同的奖惩。”朱朝安说,同时,茶场对在职员工也有严格的奖惩制度。“我们会定期考评员工的工作质量,并随时检查工作效果,根据这些考评结果给员工打分,工资、奖金都与考评结果挂钩。”权力下放、人性化管理、奖惩分明等管理手段有力地促进了茶场发展。“去年生产的茶叶不够卖,所以今年计划增加5%的产量。”朱朝安说。“各地的茶叶消费群体有特定的消费习惯,如我们这边的消费者一般喜欢喝当地的名优茶,所以我们的茶叶消费对象大部分是临海本地人,还有一些周边县市的茶爱好者。”朱朝安说,为此,他们在临海当地设立了25个销售点,在台州其他县(区、市)设立1-3个销售点。为了拓展茶叶销售渠道,扩大销售区域,他们还通过当地茶爱好者、市民向外推广。“许多当地企业老总外出谈合作,都会捎上一些我们的茶叶作为礼品给对方,久而久之,外地客户也慢慢多起来了。”朱朝安说,茶场的线上销售订单逐年增加,去年通过电话订单、网络销售就达800多万元,仅邮费就花了27万元。
去年茶场的1亿元产值中,茶叶产值7800多万元,剩下的2000多万元来自旅游、农家乐、培训等第三产业。“2009年刚开始发展旅游业的时候,只有周边的游客自发前来游玩,现在温州、宁波、上海等地的旅游团队都过来了。”朱朝安介绍,去年茶场共接待游客10万人次,培训接待4000多人次。“茶场每年的收益很可观,但是这笔钱我们‘用之有道’。”朱朝安对记者说,茶场设有一个管委会,由7个自然村的村干部组成,类似于集团公司的董事会,每年茶场的利润要上交300万元至管委会,用于发展村级公益性事业。“开展公益活动是茶场反哺周边乡镇的一种方式,因为茶场的大多职工都是周边乡镇的村民,也想为乡村发展贡献一份力。”朱朝安说,不过,茶场的大部分利润,还是用于茶场未来发展、品种改良、基础设施建设等。
现在职工的收入高了,日子也好了,许多职工在茶山下的乡镇里盖起了新房,有的还在城里买了房子。“但是他们住得最多的还是山上的宿舍,所有人都把这当成了家,我每个月至少要在山上住15天。”朱朝安说。茶场管理层精细化的管理、职工对茶山的情怀等是茶场稳步发展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