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的历史往往与文化、与宗教、与士大夫的精神追求混杂在一起。
按陆羽在《茶经》中的说法,“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将饮茶的最早年代追溯到了传说时代。不过文字记录的中国最早的茶事发生在西汉时代,那时的文献中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话。东晋人常璩撰《华阳国志》,说武王克殷以后,巴人纳贡的贡品中有茶和蜂蜜等。
著名汉学家梅维恒在他的《茶的真实历史》中,对号称五千年历史的中国茶传统发出质疑。他认为,茶起源于印度阿萨姆(让人联想起阿萨姆奶茶)、缅甸、老挝及云南等地,起初一直被中原人视为南蛮之物,并不受待见;直到唐朝陆羽写《茶经》,才奠定了茶的地位,成为雅品。1998年在苏门答腊岛附件打捞发现的“黑石号”沉船,验证了梅维恒的说法。这艘船是唐朝826年左右从中国驶往阿拉伯的商船,满载唐朝物品。众多文物中有一小碗,上面写有“荼盏子”三个字,也就是那时人们还将后来的“茶”称为“荼”。荼,在《诗经》中是“苦草”的意思,当时对茶的概念是南方的苦药草。应该是陆羽,为了推广茶,才将荼字一横抹去,造出一个新的茶字。梅维恒认为茶的广泛被接受与佛教的传播有关。
考古学家王仁湘认为茶与中国古代的儒、道、佛三大思想流派,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儒、道、佛以茶传播学术思想,以茶传布道法佛规。其中又以佛教与茶的关系最为密切,佛教的禅宗坐禅时以茶为饮,在清净中修行。佛教禅宗在唐代普及发展以后,许多平常人为修行在接受禅宗的同时也接受了茶,推动了饮茶之风的流行。特别是寺院,一般都参与茶叶生产,许多名茶都出自佛僧之手,这为茶品质量的不断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据考证,我们习惯所说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是在宋代开始流行起来的。
当然,无论茶的起源在哪里,真正将茶由野生植物变成人工种植的农作物,并使其商业化的是中国。世界各地“茶”的发音,都来自于中国。古代中国沿丝绸之路输出的商品,不仅有丝绸、瓷器,还有大量的茶叶。人们推断,早在西汉时期,中国的茶叶已由丝绸之路销往西域,这个说法没有确切的文献记载作依据。比较可靠的说法是,在公元5世纪时,中国商人已将茶叶由丝绸之路运达蒙古边境,同土耳其人以茶易物。到了唐代,与回纥大规模的“茶马互市”活动,将大量中国茶叶输往西亚和阿拉伯国家。一直都有学者建议将“丝绸之路”改称为“丝茶之路”,因为到后来,茶叶的贸易量远远超过了丝绸。而且茶叶的西进之路,在美洲大陆,引发了一场战争,使美国走向独立;在亚欧大陆,也引起了一场战争,使大清帝国走向衰落,说茶叶是“一片改变世界的叶子”一点也不为过。
茶叶刚开始输入到欧洲时,既有欢迎者,也有抵制者,它的普及经历了一个相当缓慢的过程。17世纪荷兰著名医师尼克拉斯·迪鲁库恩是第一个热情推广饮茶的西方人。他在《医学论》一书中,着力描述了茶的药用效果,说世界上什么东西都比不上茶,茶可以疗病,可以使人长寿。在德国,传教士却激烈反对饮茶,说中国人之所以面黄肌瘦,就是太爱饮茶的缘故。在瑞典,人们起初对茶和咖啡的引入都抱怀疑态度,不敢贸然享用。于是国王古斯塔夫三世用两个死囚作试验,以免除死刑作条件。两个死囚还是一对双胞胎,一人饮茶,一人喝咖啡,结果都很安全,饮茶的那位还居然活到了83岁。这样一来,茶饮渐渐在西方得到了普及。
所以说,西方人对茶的接纳,最初主要不是由文化的角度,而是将茶饮作为药饮来认识,这对茶叶向西方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他们为了寻求使体魄更强健的妙方,经过谨慎的选择,终于选准了茶。英国人饮茶开始于17世纪60年代,这与凯瑟琳皇后的大力倡导有很大关系。凯瑟琳皇后嫁到英国时,将葡萄牙的中国红茶带到了皇宫,她自己喜好饮茶,还着力宣传茶的功用,说饮茶使她体态健美。到了18世纪中叶,由于午餐至晚餐时间间隔太长,于是贵族阶层开始在下午增加一次简单的加餐:吃点心和饮茶。很快这种做法就传播开来,这就是至今还颇为流行的午后茶。据调查,英国人每天消费的饮料,茶要占到37%,而咖啡只有10%。
到今天,全世界茶叶的消费量依然超过咖啡、可可、酒精及各种碳酸饮料的总和。地处非洲西北部的摩洛哥,是世界上进口绿茶最多的国家,人均年消费量达1公斤。摩洛哥人普遍信仰伊斯兰教,由于禁酒的原因,茶成了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饮料。一般人每天要喝三次茶,多的达十多次。摩洛哥人招待宾客,都敬献甜茶,酒会后通常要再饮三道茶。他们最爱绿茶中的珠茶,甚至以珠茶作为一个南部城市的代名。
“居不可一日无茶”,如今在世界的每个角落,均非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