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楼洞老街
茶叶之路的集散中心毫无争议是汉口,但茶路起点却有争论。其实,起点不是单一的静态的,而是有多个点的复合,并且有一个变迁过程。大致上起点的变迁是从福建武夷山到湖南安化和湖北赤壁。
从武夷山到鄱阳湖
福建省北部崇安县,1992年改为武夷山市。到武夷山的九曲溪漂流,很多人都玩过。参观和品尝母树岩茶,也令人难以忘怀。其实,体验这两个经典旅游项目就是在经历茶叶之路起点之行。历史悠久的“武夷岩茶”在宋代就在江南小有名气,产量却不能与当时的浙江阳羡茶相比。从清康熙初年,晋商资本进入武夷山,发现除几十公里山路外,都可走水路,并从信江通往鄱阳湖,连接长江。上好的茶源,低廉的价格,便利的水运,很有发展前景。最早到武夷山采买茶叶的是山西祁县的渠家,接着祁县的乔家、大盛魁,太谷的曹家,榆次的常家陆续南下武夷山,投资茶山,开设茶厂。这些山西商家的大院、庄园和商号,现在也都是炙手可热的旅游点。
武夷山市区东南20公里的下梅村,早在清康熙初年就已形成茶市,是公认的万里茶路的起始点。村在崇阳溪支流梅溪的下游,成为茶叶的主要集散地。以后随着茶园面积扩大,乾隆年以后茶庄陆续转向山下赤石和星村。
星村处于武夷山茶叶主产区中心,崇阳溪支流九曲溪上,一度被称为“小苏州”,曾有72家茶行,古渡口有船筏数百艘,船工400多人。今天武夷山九曲溪漂流的上游九曲,就是星村。赤石镇位于梅溪汇入崇阳溪处,交通条件更便捷。最繁盛时每天有300多艘船筏往来,清末,赤石镇上各种货栈商行林立,有“小上海”之称。
所有的茶叶走崇阳溪到崇安县城即今之武夷山市上岸,由挑夫独轮车前行40公里,过分水关进入江西铅山县永平镇,走铅山河,向北20公里即到达信江边的铅山县城河口镇。从福建崇安下梅村到江西铅山河口镇共130公里,两日可抵达。清乾嘉年间,河口人口号称十万,栈店两千家,沿河十余码头,货船两千余艘,船到河口三天不能靠岸,有“买不尽的河口,装不完的汉口”之誉。货物中茶叶为第一大宗,清末河口镇的茶行多达48家。茶船进信江后通过鄱阳湖入长江,运到九江或汉口。
从安化到洞庭湖
1850年太平天国起义,长江沿岸的汉口、九江、安庆、南京相继被起义军攻陷,整个江南地区的商贸完全停止。以武夷山为起点的万里茶路中断,精明的晋商开始寻找新的茶源,将目光转向长江中游的两湖地区。两湖地区盛产茶叶,早在元明时期就是朝廷与北方民族“茶马互市”政策的茶源区。
位于洞庭湖区域的湖南益阳的安化,明代时出产“安化黑茶”已被列为贡品。西路祁县晋商收购安化青茶,运到临湘或湖北蒲圻(赤壁)的茶厂加工,通过长江、汉水北运。东路晋商占有俄国边境恰克图市场销售的大头,因安化红茶“湘红”味醇香浓很受欧洲人欢迎,他们让安化红茶成为福建红茶的替代品;安化与福州、安徽祁门并列为中国三大红茶产地。光绪初年,在安化开设茶厂的晋商达200余家。
湘江的支流资江贯穿安化60公里,经益阳进入洞庭湖。抵巴陵即岳阳,进入长江,全程大约500多公里。茶船在顺风顺水时期,昼夜兼程10天可达汉口。咸丰年后,这条两湖地区的新茶路比武夷山为起点的茶路路程减少了500多公里,行期减少半个多月。
茶商云集羊楼洞
湖北赤壁毗邻湖南的临湘,与周围的咸宁、崇阳、通山等县在唐宋时期就开始种植茶叶,宋代两湖茶饼已输往西北销售。赤壁市羊楼洞古镇与相邻的湖南临湘羊楼司并称为“砖茶之乡”。羊楼洞为“松峰茶”原产地,境内有九眼泉,其中观音、石人和凉荫三泉穿镇而过,羊楼洞“川”字牌青砖茶上的“川”字,就是指这三条清泉。晋商进入羊楼洞后开设茶庄的字号大多数也都有一个川字。最早在这里开始茶庄的晋商是“大盛魁”、“三玉川”和“巨盛川”,每年生产帽盒茶(最初砖茶的包装)40万公斤。1850年后,两湖地区的茶山几乎全为晋商垄断,羊楼洞的制茶业进入鼎盛时期,茶庄达到二百多家。
羊楼洞砖茶分为青砖和米砖(即红砖茶),销往蒙古、新疆和俄国远东、哈萨克销售。牧民因为多食肉与乳,对砖茶有一种强烈的生理依赖性。
早在道光年间就已有英商来羊楼洞采办茶叶。1861年汉口开埠,外国资本进入羊楼洞,抛开晋商中间环节,直接收购茶叶,就地加工,运往汉口集散加工,主要走长江水路通过上海运出。
羊楼洞茶叶,先用独轮车运至5公里外的赵李桥,再运往12公里外的新店镇。新店磻河是羊楼洞砖茶水运的起点。在差不多一百年间,新店码头极其繁忙,运茶船从泥湾码头一直摆到夜珠桥,盛水期更摆到两里外的窗眼畈。茶船队从新店起航,纵穿30公里水路的黄盖湖进入长江,150公里水路,一天一夜可到达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