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看到大家谈论普洱江湖,什么班章为王,易武为后,从价格来说,冰岛已真正封王,昔归也风头甚劲,而景迈受制于产量较大,虽然也被某些人封后,市场价格并未充分体现。这么多经典,普洱茶应该就是大局已定,好的资源被众人追捧,已经水涨船高,新的茶商和茶友应该没有多少机会了吧?
答案是否定的,我一般不太会进入这种普洱江湖的语境,是因为这些年行走茶山的经历,让我越来越确认,真正的普洱好茶(当然是古树),进入大家视野的不到10%。以这不到10%的古树来定普洱的格局,显然是不全面的,也必然是不稳定的。
这个结论,可能会有很多人不同意,我并不是否定这些茶区的品质,实际上从入门到深入,和大家一样,我也必然喜爱和收藏了这些茶区的古树,只是立足大的普洱茶文化与市场,探讨更多的可能。下面通过几个方面来说明,供大家参考。
名山的成名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品质只是其中之一
先从历史来梳理这些名山的形成:易武是民国时的重要产区,首先被大家关注可以理解,而作为台湾茶人首先进入的山头,随着台湾茶人对普洱茶的推广,易武被大家了解也是顺利成章。现在易武已经成为最为深耕的产区,几乎每个村寨和小山头都已形成一定品牌,这又进一步推动易武茶的知名度。
随着茶风由港台进入大陆,广东茶人开始关注古树普洱,受过去勐海茶厂传统的影响,作为勐海重要原料基地的布朗山以完美的外形和浓厚的口感,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过去苦涩浓强一度被认为是布朗山的缺点,而广东人的口感偏好使这一情势发生逆转。老班章作为布朗山茶的代表,品质优异,又因为其偏远的位置,增加了神秘感,引发大家的追捧。
当然无论是易武和班章,以上只是一些前提条件,能成王成后,还是离不开布局者商业力量的推动。从个人观点看,对于这种立足于茶叶品质的商业推广,非但是无可厚非,而且对于繁荣普洱茶市场也是功不可没。我们不是要反对这种商业推广,而是希望更多的茶山有机会来展示自己。
景迈成名更晚,一方面是过去受“大叶种”思维的影响,以香见长的中小叶种景迈茶不受重视。一方面也是沸水冲泡方式不利于景迈茶发挥。但随着台湾茶人进入与开发,具备了初步的知名度。随后地方豪强与外来资本的关注,景迈大片优秀的茶山也逐渐为大家所知。
临沧地区的冰岛,昔归成名也都绝非偶然,都有其相关的内在与外在因素,篇幅所限,就不一一详细讨论了。从这些名山的成名我们可以看到,茶的品质只是因素之一,更多的是多种因缘促成的结果,其他茶山一旦因缘汇聚,也完全可能成为新的热点。
分析了名山的成名,我们反过头来看为什么很多茶山没有成名。有的人说是因为交通偏僻,这个不是最重要的因素,老班章其实比绝大多数茶山都偏僻,冰岛成名前路也很差。我们还是要看背后的因素。
工艺因素:
客观的说,虽然普洱茶工艺不是那么复杂,古树茶的品质和工艺还是息息相关,尤其是杀青,直接决定了茶的口感与存放价值。很多茶山不被重视和工艺粗糙有直接关系。勐海地区细腻的杀青,和有的茶区随便大火炒几分钟出来的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在有的茶区,因为手工杀青力量不足,或者茶价不高不值得手杀而采用机器杀青,理论上说,机器的参数足够多,温控能够智能化的话,杀青并不会比手杀差。但实际上,杀青机往往是统一高温杀青,达不到智能的看茶做茶的程度,所以机杀的效果并不理想。还有萎凋、揉捻等等工艺因素都会拉低茶的品质。
存储因素:
我们现在谈到的中期茶品,99易昌,易武绿大树,班章大白菜什么的,会给我们一种错觉,这些茶山是经过实践检验脱颖而出的,所以是最好的。但这个因果关系恰恰相反,是因为那个时期其他茶山不被关注,所以没有产生原料精当的古树茶存量。其实不用那么久,从我们手中3年至10年存期其他茶山的古树茶品来看,我们都有更多选择。茗寿堂做收茶模式十分关键的一点就是,很多优秀的茶山因为不被关注,没有形成存量,在茶品还没有发挥出二三成的时候就被消耗掉了,实在可惜,本来他们的品质是不会低于一线名山的。
存储方面还有一个因素是过去对存茶的理解有很多误区,很多香气高扬,层次丰富的茶品,因为存储不当而大打折扣,从而被错误的扣上“不耐存放”的帽子,被很多茶人忽视。这个在讲存储的文章里面有,大家可以参看。这也是普洱茶市场最大的变局所在。
这个没办法,需要时间来说话,随着其他好茶出现数年以上的存量,格局才会有改观。
品鉴:
谈茶的好坏必然要落到品鉴,大家品鉴水平的提高,文化视野的开阔也是个时间过程,急不得。在品鉴发展的初期,真正静下心来细致琢磨的人少,简单直白的茶更易打开局面。不恰当的例子,在喧闹的广场上,小苹果和民族风最有市场,但这不一定代表水平最高。当然并不是说广场舞曲水平就低,而是说随着一部分人对茶文化乃至茶道的深入,会形成细分市场,更有内涵的茶也会有人关注。小苹果和交响乐可以各有所爱。
就目前普遍的品鉴关注点来说,未来探讨的空间非常大,茶的结构、层次感、张力、回韵等等更加细腻的参考点逐渐被大家了解之后,市场的格局也会有所变化。
比起一般茶友的品鉴,收料茶商的品鉴对山头名气的影响更为直接。一方面对普洱茶有客观独到理解的茶商不是太多,很多是随着名气跟风进入。另一方面,能喝出工艺问题的茶商较为稀少,更不要说不经过存储能从新茶喝出潜质的茶商了,那真是少之又少。这个也是个市场和时间的问题,需要有个过程。
说了这么多,不是拆名山的台,名山依旧是名山,而是给大家更多的希望和机会。新的茶友,依然可以用合理的价格收到水平不低于名山的古树;茶农朋友,如果能结合茶叶的品种特点提高工艺,未来也会有机会;而茶商朋友,培养自己的鉴赏能力,机会也依然很多。
10%这个数字是不是惊人了?其实不是,我们用笨方法一个茶山一个茶山的深入品鉴与了解来做数据库,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品质不低于一线名山而独具特色的古树品种并不算少,而数以千计的寨子,每个寨子的不同品种,茗寿堂还远远没有穷尽,未来的机会当然很多。
我常常说,普洱茶的品种是个未开发的丰富宝库,和其他茶不是一个量级的。整个武夷山也就和布朗山差不多大,但是品种分得细啊。整个普洱茶产区十一个地州,作为茶叶进化的基因源头,细分品种不计其数,即使做好十分之一,也会是十分惊人的!
来源:茗寿堂/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