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什么泡茶方法,泡茶有什么方法

  2024-06-17 15:02          0

泡茶法成为主流是从明代开始,但要注意,不是明代发明了泡茶法。泡茶有很多讲究,不同地方泡茶的方法各有不同,但基本步骤是一样,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三、泡茶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水有的茶友泡茶不太注意选水,会用自来水来泡茶,中国绝大部分城市的自来水消毒水味道特别重,不适合泡茶,如果用这种水来泡茶,茶叶的品质越高,泡出的茶汤喝着心理落差越大。

泡茶的步骤是什么?

喝茶是好的生活习惯,泡茶是一门比较有讲究的学问,泡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品茶的质量,不论是个人自泡自饮还是给客人泡茶,都应按照正确的顺序,这样泡出来的茶才好喝。具体的泡茶步骤为:1、温具,即用热水冲淋茶壶、茶杯,随即沥干,目的是提高茶具温度使茶叶冲泡后温度相对稳定。2、置茶,即用茶勺舀适量的茶叶入茶壶或盖碗中。

3、冲泡,按照茶叶的多少以及茶壶的大小,将开水注入壶中,八分满为宜。需注意第一泡水为洗茶,不能给客人喝,应直接倒掉。4、奉茶,要面带笑容,最好用茶盘托着放置客人处,手指并拢伸出,以示敬意5、赏茶,茶叶冲泡好后,应先观色察形,端杯闻香,再品其汤赏其味。泡茶有很多讲究,不同地方泡茶的方法各有不同,但基本步骤是一样,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明代泡茶法是如何演变的?

一、从生煎羹饮到唐煮宋点,喝茶方式的千年演变。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九月,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废止团茶,改散茶,从此便开创了一个茶饮的新时代。为什么朱元璋要推行这一诏令,这一诏令背后又有什么传奇故事么?让咱们先从神农氏开始讲起。相传,神农尝百草,日遇千毒,得”荼“而解之,这个”荼“,出自古巴蜀方言,便是茶叶的古称。

也就是说,茶叶在一开始并不是作为我们现在日常的饮料来饮用,而是被当作一种药物来利用。由于古时候老百姓食物短缺,因此这种带着苦涩味的树叶同样也被当作一种食物来果腹。至今,在我古的西南地区,一些少数民族还保留着生吃茶叶的习俗。他们会把茶叶和辣椒、盐等佐料一起搅拌,做成一碗”凉拌菜“随着烹饪煮饮技术的进步,茶叶终于从食物独立开来,被当作一种饮品来饮用。

但早期的喝茶方式还比较粗放,茶叶不是像现在这般加开水“泡”的,而是放进锅里“煮”的。为了搭配这种煮茶法,其所采用的茶叶也不是像我们现代人所习惯喝的一把把“散茶”而是来自于这样的“团饼茶”,这也是唐朝时期最为流行的一种制茶方式。不同于劳苦大众,为了方便所以喜饮“散茶”,当时的唐代宫廷的王公贵族对喝茶的要求则复杂得多。

他们往往会把茶饼敲碎出一小块,随后磨成粉末,再经过筛选,投入到锅里进行煎煮,并投入食盐增加风味,甚至还要再喝茶的同时一边焚香来烘托喝茶的氛围和情趣。按我们现代人看来这不像喝茶更像是“喝汤”,但对于唐人来说,这便是当时主流的饮茶方式。到了宋代,贵族阶层更是把茶叶当作了一种“奢侈品”推崇到了极致。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便是北宋的“亡国之君”宋徽宗赵佶。

赵佶在他的著作《大观茶论》中记载了当时茶叶的极品---龙凤团茶"龙凤团茶"是北宋的贡茶。在北宋初期的太平兴国三年(978),宋太宗遣使至建安北苑(今福建省建瓯市东峰镇),监督制造一种皇家专用的茶,因茶饼上印有龙凤形的纹饰,就叫"龙凤团茶"。皇帝用的龙凤茶,茶饼表面的花纹用纯金镂刻而成。为了突出其名贵,还会在茶饼上打蜡,加入香料。

相传龙凤团茶二十饼重一斤,每饼值金二两!可谓比黄金还要珍贵。正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这种穷奢极侈的制茶方式经过层层剥削都转嫁到了底层的茶农身上。各地茶农不堪重负,纷纷抗议甚至揭竿而起。二、“废团改散”其实也是顺应历史潮流。到了明代,随着饮茶方法的变化,龙凤团茶逐渐被散茶代替。对于“废团改散”,很多人的说法是,朱元璋因为自己也是底层出身,所以格外体恤民力,所以推行了“废团改散”,帮茶农“减负”。

但我想说,这是典型的由于箭垛效应”得出的结论。箭垛效应是由胡适最早提出的,他指出:“古代由许多发明创造或者功绩,后人并不知道是谁创造的,就统统归到皇帝、周公这样的‘箭垛式’人物身上”。比如黄帝作为华夏文明始祖,所以很多不明出处的发明创作都被“射“在黄帝身上,以致其成为一个古代爱迪生式的人物。简而言之,这样的人就成了“正面典型”。

同样,坏的特质也一样具有箭垛效应,比如纣王,就被后人把很多古代暴君的行为都混合集中到他一人身上,让其成了“反面典型”。换句话说,朱元璋在"废团改散“这一历史事件中,便充当了这一”正面典型“尽管,朱元璋出身于”贫下中农“不假,但当他做了皇帝之后,所代表的必然是占统治地位的地主阶级的利益,推行”废团改散“,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维护自己的统治。

下面,我们来分析下朱元璋“废团改散”的真正原因1.茶叶在当时和食盐一样,是由官方控制的垄断性行业。一方面,茶叶贸易是重要的税收来源,自身蕴含着巨大的商业利润使得官方不可能让利出来,再加上我国自古以来就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商人也无力与官方竞争,只能高价从官方手中收购茶叶来做”二道贩子“。根据马尔萨斯人口理论,洪武时期正是结束战乱,休养生息,鼓励开垦荒地,恢复人口和经济的时候,这个时候人地矛盾属于比较轻的阶段,茶农的反抗情绪也较低,官府不需要通过层层盘剥也能通过茶叶获取足够的税收。

2.中原王朝自古就缺少产马地,再加上北方的蒙古虎视眈眈,而边疆地区由于气候苦寒,缺少蔬菜瓜果,所以急需茶叶来补充生存所需的营养物质,所以茶叶还被当作重要的战略物资来进行贸易,像中原和藏区之间开辟出的茶马古道,便是典型的进行茶马交易的要道。明朝和偏安一隅的宋朝或者大一统但对地方管理松散的少数民族政权元朝都不同,不管是从商业角度还是军事角度,对茶叶生产量的需求都比前朝更为巨大,散茶的制作方式能更好的节省人力,提高生产效率。

3.”散茶冲泡“的方式并不是到了明代才发明,其实早在元代就已经普及到了社会中下层,不再是一小撮人的专属,消费群体广了,为了更好普及自然喝茶方式也简化了。同时,不同于唐宋时期的战争主要还是集中在中央和地方军事贵族阶层之间。经过元、明两次改朝换代,地主阶层甚至不少贫下中农也进入到了上层的统治阶层。原先专属于中下层的喝茶方式同样影响到了上层社会。

泡绿茶的正确方式是什么?

题主您好,您泡绿茶一泡就发黄,而且还很苦涩,主要原因可能有两个,一个是您把茶投入杯中加水以后,泡的时间太长,茶在里面闷泡久了,茶叶会变黄,而且味道苦涩。另一个是您泡茶的水温过高,相当于把绿茶煮了一次,茶叶也会变黄,苦涩明显。喝茶时,泡茶方式很重要,如果泡茶方式正确,即使是同样的茶,泡出来的茶汤会好喝很多。

一般说来,如果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就可以泡出一杯好喝的绿茶啦。一、选择适合自己的泡茶方法泡绿茶方法常见的无外乎两种:一种是闷泡法,就是将茶放入杯或壶中,冲水以后,茶汤和茶不分开,喝掉一部分茶汤以后再注水,直至茶汤味道变淡。闷泡法比较简便,但是也有缺点,这样泡出的茶苦涩度要稍微高一些。另一种就是茶汤分离法,就是功夫茶泡法,水冲下去以后把茶底留在盖碗或紫砂壶中,快速把茶汤分出来倒在公道杯里,喝的时候倒入品茗杯中,随喝随倒。

这种泡法可以有效地降低茶叶的苦涩度。但这种泡法比较费事,需要茶台、功夫茶茶具(盖碗或者透气性比较好的紫砂壶、公道杯、品茗杯),不如闷泡法一个玻璃杯或紫砂壶省事。二、选用正确的泡茶茶具很多人说绿茶不挑茶具,这个观点个人不太认同,有些茶具并不适合绿茶,如保温杯(用保温杯泡出的绿茶,茶叶会发黄、茶汤浑浊苦涩),厚壁透气性不太好的紫砂壶等。

绿茶叶嫩,很怕高温,用这两种茶具泡茶,相当于是在煮绿茶,泡出的茶汤适口性大大降低。按闷泡与茶汤分离两种方法来看:适合闷泡法的绿茶茶具有直筒玻璃杯(不带盖,直筒杯聚香,玻璃杯透明比较方便观赏茶汤)、薄瓷盖碗、透气性比较好的薄壁紫砂壶等。适合茶汤分离泡法的绿茶茶具有功夫茶茶具等。三、泡茶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水有的茶友泡茶不太注意选水,会用自来水来泡茶,中国绝大部分城市的自来水消毒水味道特别重,不适合泡茶,如果用这种水来泡茶,茶叶的品质越高,泡出的茶汤喝着心理落差越大。

所以,我们在泡茶时可以使用经过过滤的自来水,如买一个净水器(对家庭用水安全也有好处),或者在自来水过滤站买水。如果再讲究一点,可以使用一些硬度没有那么高的山泉水,有山泉的可以自己去打山泉水,如果没有,可以超市里买一些瓶装水,如农夫山泉等。纯净水也可以,但是泡出的茶厚度、柔滑度、层次会差一些,我泡茶时很不喜欢用纯净水。

四、泡绿茶一定要注意泡茶的水温很多茶友泡茶时,水烧开了就直接冲下去,沸水泡绿茶是大忌,这样泡出的茶茶叶会出现题主所说的那种现象,茶叶发黄,茶汤苦涩。泡绿茶时,我们可以根据所买绿茶的嫩、老程度选择合适的水温。如果泡的绿茶大多都是芽头,像西湖龙井、信阳毛尖等茶的明前茶,水温在85度左右就可以了(不用水温计,开水壶水开以后揭盖半分钟,或者静置四五分钟即可)。

如果泡的绿茶以芽叶为主,比如黄山毛峰、安吉白茶、日照绿茶、恩施玉露等,水温可以高一点,90度左右就可以了(开水壶水开以后揭盖十几秒,或者静置一两分钟即可)。如果泡的绿茶采青粗壮,比如六安瓜片、太平猴魁,沸水冲泡也是可以的,水温低了反而泡不出真味。五、适当的注水方法会降低茶汤的苦涩度有时候,我们在茶叶店试喝一款茶的时候喝着非常细滑甘甜爽口,结果回家一泡,苦涩粗浊增加,远远没有在茶叶店里喝的那么好喝。

很多人以为是茶叶店把茶掉包了,当然不排除有这样的奸商存在。但是也很有可能是我们泡茶的方式不对,一个是水温太高,一个就是注水方法的问题。泡茶时注水方式有很多,以玻璃杯泡茶为例,泡绿茶时注水建议将玻璃杯斜着,让开水壶的壶口挨着玻璃杯,让水缓缓流进玻璃杯,而不是将壶口高高地倒水下冲。使用这种低缓注水法泡茶,同样的茶,比用高冲法泡出来的茶汤会清澈很多,茶的苦涩粗感也会大大地降低。

如果用盖碗泡茶,可以将壶口低下来,定在盖碗的某个点,低缓注水,这样泡出的绿茶口感比高冲法泡出的绿茶要细滑、甘甜爽口得多。六、选择合适的投茶量泡绿茶时也要注意投茶量:如果是闷泡法,茶和水的比例在1:40为佳,即120毫升的玻璃杯或者盖碗,投茶量不要超过3克。当然了,如果茶友口重,可以适当增加一点投茶量。

如果是茶汤分离法,茶和水的比例在1:20为佳,即120毫升的盖碗,投茶量在5克到6克为宜。如果是紫砂壶,因为紫砂壶出水稍微慢一点,可以酌情更减。泡绿茶时,如果投茶量太小,茶会太淡,喝着没意思,如果投茶量太大,茶汤的苦涩会增加,既浪费茶,泡出的茶口感也不会好,喝茶过量对人的身体也不好。七、讲究一下投茶方法,会让同样的茶泡出的茶汤更好喝绿茶投茶法有上投法、中投法、下投法几种方式,如果觉得水温不好控制,可以从投茶法入手来避免高水温将茶烫坏的现象。

在泡茶时,可以根据绿茶干茶的嫩老程度来选择不同的投茶法。如果泡的绿茶大多都是芽头,适合采用上投法,即先将沸水倒入玻璃杯中,然后再往杯子里放茶。像西湖龙井、信阳毛尖等的明前茶适合这种投茶法。如果泡的绿茶以芽叶为主,适合采用中投法,即在玻璃杯中倒一半开水再投茶,投茶完毕后再倒入另一半水。像黄山毛峰、安吉白茶、日照绿茶、恩施玉露等,如果不是特殊批次,这些茶一般是芽头带一两片嫩叶,比较适合这种投茶法。

如果泡的绿茶采青粗壮,适合采用下投法,就是我们通常所用的先放茶,再注水泡茶方式。像一些绿茶的雨后茶、六安瓜片、太平猴魁都适合用这种投茶法。八、注意泡茶时间我们平时泡绿茶一般会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闷泡法,一种是茶汤分离法,不同的方法,茶水浸泡的时间会不一样:闷泡法:一般投茶以后,泡半分钟就可以喝了,时间再长,茶汤的苦涩度会增高。

茶水分离法:一般水注入盖碗或者紫砂壶中十几秒就可以出汤了,紫砂壶时间还可以更短一点,因为紫砂壶出汤比较慢。结语泡茶是个技术活,注意泡茶方式的目的就是要避开茶的缺点,凸显茶的优点,即所谓的扬长避短。如果我们注意泡茶方式,即便是品质一般的绿茶,我们也能扬长避短,泡出稍好的口感出来;如果不注意泡茶方式,即便是品质很好的绿茶,泡出来的口感也会与我们花费的价钱相差甚远。

使用盖碗泡茶有什么技巧?

盖碗是用陶瓷烧制的,由茶碗、茶盖、茶船三件套组成,又称“三才碗”,即天、地、人。茶盖在上,谓之天;茶托在下,谓之地;茶碗居中,谓之人。鲁迅先生曾在文章中这样写道:“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可见,要喝好茶最好使用盖碗来泡茶。大体来说,盖碗泡茶具有四大好处:一是节省时间,注水方便,易于让茶叶沉淀于底。

尤其,高冲低吊时,茶香易出来,也易于泡出茶叶内质;二是上有隆起的茶盖,便于凝聚茶香,洗茶刮沫方便;三是出水快,出水后便于看叶底,闻叶底可以很直观的分辨茶叶的本质;四是保温性更好。但是,爱喝茶的朋友很多人并不习惯使用盖碗,因为觉得烫手,究其原因在于使用不当。正确做法是:第一,选购时,可先试下手,以合适自己手势的为宜。

具体可以这样做:边沿斜向外张,以拇指中指稍用力端起时不碰碗身为好。第二,注水时不要十分满,若高冲洗茶时,需把过多的水,顺势倒掉一些。第三,出汤时,要与公道杯垂直,手指不需要太用力抓着盖碗边缘,可先将盖碗的出水处稍稍错开一点缝隙,茶汤也就会沿着斜的位置流出,中途最好不要停下,以免改变同一泡茶叶的口感,并且要尽量把同一遍茶汤倒干。

中国古人都是煎茶喝的,那泡茶的习惯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呢?

如您问题中描述的一样,若是读过茶经便知道过去我们喝茶的方法并不是以泡为主流。在茶圣陆羽生活的唐代,饮茶方式还是煎茶,或称煮茶。于是《茶经》第五章才会是“五之煮”,而不是“五之泡”。泡茶法成为主流是从明代开始,但要注意,不是明代发明了泡茶法。泡散茶的方法早就有,以前为末茶为主流,后来以点茶为主流,到了明代开始以这种散茶直接冲泡为主流。

三国开始到元、明之交,一千多年的制茶方式,一直是以紧压茶为主要制作方式。品饮方式改变成冲泡,跟朱元璋废团改散有巨大关系。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元璋下令废除进贡团茶,改进散茶。自此开始,上行下效。朱元璋是一个非常实干的皇帝,这才费团改散,一方面不让进贡,民利损耗不大,另一方面是把喝茶简单化。也正是如此,茶叶炒青技术开始慢慢普及,成为延袭至今的制作绿茶的主要方式。

其实我个人倒是觉得这是中国茶的一次转机。宋代茶虽好却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试想一下如果真的像宋代那样发展下去,中国茶很有可能像今天的日本茶一样。日本茶道束之高阁,有几个年轻人真正的在喝茶呢?我在日本接触到对茶道感兴趣的人年龄大概都在六十岁左右,他们的茶只有理性而失去了生命。朱元璋废团改散这样的大手笔,一个雷厉风行的举动,反而给茶换了血才有了新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