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云雾茶
2024-06-17 15:02 0
天台山云雾茶产于天台诸山峰,以天台山主峰华顶山所产较著称,有“华顶云雾茶”之名,历史上为浙江四大名茶之一,素有“佛天雨露,帝苑仙奖”的美誉。
茶叶特点
天台山云雾茶有“外形细紧绿润披毫,香气高锐浓郁持久,滋味浓厚鲜爽清冽回甘,汤色嫩绿明亮,冲泡数次而不减真味”。
历史
汉《天台记》、《神异记》已有“天台出大茗”之记载,如此说来,天台山的茶史可以上溯至汉代。
三国吴赤乌元年(公元238年),道士葛玄“植茶之圃已上华顶”,据《天台山志》记载,东汉末年,“葛玄植茶之圃已上华顶”,距今已有1783年,华顶山也是浙江较早有文字记载的人工植茶之地。
天台山人工植茶的历史为江南一带较早,是名副其实的茶乡肇始之地,被称为「江南茶祖」。
南朝陈高僧智者大师居华顶、天封,戒酒坐禅,钦茶阻睡。其徒智藏献茶,为隋炀帝治疾。隋年间,创立佛教天台宗,并以茶供佛,产生了“罗汉供茶”这种特殊的仪式。于是产生了名扬中外的石梁“罗汉茶”。宋熙宁五年,日僧成寻较早详细记载了天台山石梁方广寺“罗汉供茶”的“灵导”活动,后把这一仪式移植到日本永平寺,至今还保留着这一仪式。
唐代陆羽《茶经》中,也有天台茶的记载。唐宋时期天台山茶种东传日本、韩国,“形成一条从古老的天台山经古越国都绍兴到明州(宁波)出海东渡的“茶叶海上之路”,天台山传播的茶种不仅成就了世界级名茶‘西湖龙井’,更成为日本、韩国茶叶栽培及茶道文化的源头”,故天台又有“江南茶源,韩日茶祖”之称。
明代万历年间,著名文人屠隆曾在天台山隐居,攻读之余,研究茶艺,著有《茶笺》一书。
传说清乾隆下江南,经天台喝上华顶云雾茶、石梁罗汉茶后赞不绝口。
近人齐中钦(公元1888~1955年)嗜茶成薛,精通茶典,广集史料,实地考察后于1944年著成《峭茜试茶录》一书,将“芳味如兰,超越群众”的华顶茶划分为十二品第.....由此可见,近两千年来,天台山总是与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产区
天台山云雾茶保护产地范围为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的赤城街道、始丰街道、福溪街道、平桥镇、白鹤镇、坦头镇、三合镇、洪畴镇、街头镇、石梁镇、南屏乡、雷峰乡、三州乡、泳溪乡、龙溪乡,等15个乡镇、街道现辖行政区域。
环境
天台云雾茶茶树,大都种植于海拔800~900米山上。茶区气候夏凉冬寒,常年平均气温为12.2℃,四季浓雾笼罩,冬季经常积雪,年降水量1900毫米,茶地终年保持湿润。
山地为砂质壤土,土层深厚肥沃。但由于天台山山高风大,夏凉冬寒,对茶的生长不是很有利。好在山间四季常有浓雾笼罩,可以弥补低温风大的缺憾,加上天台寺僧与茶农,长年以来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常常利用有利地形,采取零星分散栽植的方法,使茶树与其他佳木相绕相间,形成挡风、防寒的天然屏障,阻止了高山大风寒冷的威胁。
由于山中气温较低,萌芽迟缓,通常于小满后始行采摘一芽二叶初展。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为保证该茶特色,一般只采春茶。
原属炒青绿茶,手工操作,现改为半炒半烘,以炒为主,仍以手工方法制作,经鲜叶摊放、高温杀青、煽热摊凉、轻加搓揉、初烘失水、煽热摊凉、入锅炒制、低温烘焙、稍凉装箱等若干道工序制成。成品紧细弯曲,芽叶壮实显毫,色泽翠绿,汤色嫩黄清澈,香清而味带甘甜,饮之口颊留芳,沁人心脾,且经泡耐饮。
工艺
其制作程序有采茶、摊放、杀青、揉捻、摊晾、炒青、理条、再摊晾、提香、烘干、储藏入罐。
采茶:要求在清明至芒种之间,必须是海拔600-1000米生长的青茶,采摘时要求一芽一叶;
杀青:把青茶倒入烧红锅中可用手翻炒;
揉捻:将杀青过的茶叶倒在茶列轻轻揉捻;
炒青:将晾摊过的茶叶再倒在锅中炒制8-10分钟,手感觉茶叶中的水分已达八分干即可;
理条:将茶叶揉搓成微弯的眉毛状;
提香:在锅中边翻边抖,手要轻,要快;
烘干:将茶铺摊在茶烘上,在炭火上烘,根据火候决定烘的时间。
本文来源:图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留言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