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时节,迎着正门上方“茶心”二字,走进福建漳州市海峡两岸茶文化交流中心,一股子清新的茶香扑面而来。
这里,有漳州千年古早茶文化,打造出首个漳州茶文化探索体验馆;有赋诗品茗的历史佳话,聚合了“四馆一集”;还有即将举办的以“共同梦想·共筑未来”为主题的第十二届海峡论坛·海峡两岸(漳州)青年交流周活动,让漳台两地茶事,在一杯茶汤中得以缓缓讲述。
一茶牵起两岸缘
漳州人好饮茶。
平日里,吃“小盅仔”茶,细斟轻啜,常常就是半天。
“漳州居民大多习惯喝乌龙茶,比如铁观音、黄旦、水仙等。”漳州市海峡两岸茶文化交流中心的运营负责人黄亚平介绍说,经过几百年的不断积淀,在漳州,茶文化已经成为大家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实际上,漳州与台湾的名茶,都是以乌龙茶为主的。
早在300多年前,福建人就把乌龙茶的品种、种植和制作技艺带到台湾。而作为福建重要产茶区之一,漳州产茶历史悠久。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海峡两岸加强农业合作,漳州就先后从台湾引进茶叶良种、栽培技术、先进设备、制茶工艺,大大推进了全市茶产业发展。
漳台两地的茶产业与茶文化是一脉相传的。两地茶乡非常相似,有着很强的互补性,茶产业合作空间广阔。
“父亲说,当年刚到漳州,看着长泰马洋溪的荒山,郁郁葱葱,周边语言、风俗、饮食又与台湾很接近,他就觉得应该选择这个地方。”今年首次参加海峡两岸(漳州)青年交流周活动的台青曾冠颖显得很兴奋。
曾冠颖告诉记者,他从台湾到大陆已经有16年了。而其家族在漳州的奋斗史则已经经历了他的爷爷、爸爸两代。他们三代人接力在马洋溪打拼,从最初种植台湾水果,到现在种植台湾茶。
让他倍感幸福的是,因自己生产的台湾“东方美人茶”,他认识了大陆姑娘张文娟,并结为夫妻。一茶牵起两岸缘,两个人创立了电商品牌“雅席敬品”,真正从“两岸一家亲”变成了“两岸一家人”。
如今,曾冠颖的孩子也已经出生了。他说,“我们在这里落叶归根,茶香飘处,就是我们的故乡。”
“下一步,我们想融合文化、旅游,把600亩茶园打造成为集观光旅游、科普、吃住玩于一体的基地。”在曾冠颖看来,茶是沟通的纽带,他相信这次交流周活动会加深对海峡两岸茶文化的了解,对茶企、茶品牌以及相关包装设计、策划、推广也会有新的启发。
“我更期待越来越多的两岸茶人在漳州登陆,追梦、筑梦、圆梦。”曾冠颖如是说。
交流碰撞新设想
“在天福茶博物院,我们一起品茗、观茶艺,深切领悟两岸茶文化的源远流长。”
“走进台胞台商服务中心,我们感受到浓浓的人情味、亲情味。”
……
每一届海峡两岸(漳州)青年交流周,如同一扇扇窗扉,两岸青年推开看到的,都是不同的风景。
今年的9月26日,在漳州海峡两岸茶文化交流中心,台湾创业青年、在漳二三代台商和漳州创业青年代表都会汇聚一堂,在茶香中品文化,在文化中话传承。
左近孔庙,右临宋河。“在古城核心地段,就是漳州市海峡两岸茶文化交流中心。”去年底,见证了海峡茶文化交流中心成立的台青曾维广说,新颖、有趣、活力,这是他和很多人一样的对中心的第一印象。“我觉得这对于选址在漳州古城台湾路的‘古城台湾特色一条街’发展将有所借鉴和启发,未来也将是台湾青年了解漳州茶文化的一个很好的窗口。”
据悉,今年的活动还将采用视频直播技术,同步直播漳台青年研习剪纸、木版年画等非遗项目,并首次发起“聚焦工业新城”漳台青年摄影比赛,鼓励漳台青年用影像记录和传播漳州的发展变化。
一脉茶香,不分地域。漳州市青年企业家黄亚平表示,将以此次交流周为契机,陆续在海茶中心开展专业授课和讲座、茶艺表演、培训斗茶等活动。同时,进一步推动小茶人系列活动的开展,弘扬和发扬漳州茶文化,全面推进漳台茶业交流,共同把中国茶发扬光大。
小茶叶振兴大产业
漳州已连续14年承办两岸青年联欢节漳州行活动,连续4年承接海峡论坛·海峡两岸(漳州)青年交流周活动,先后吸引50余个台湾社团组织,联系台湾70%以上的县市、近5000名台湾青少年来漳交流。
“这就是我们在台湾喝的茶味道!”亲民、乡音、老味道,这是不少台湾青少年的心声。
在交流中进步,在合作中发展。一片片小茶叶,凝结了几十年的跨海乡愁,在氤氲开来的茶香中,勾勒了两地情深,振兴了一个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
如今,漳州茶产业正以“保护生态、注重质量、做响品牌、着力创新”为引领,全力做好做足“茶”文章,打响“漳州茶”品牌,让一片小茶叶摇身一变成为大产业。
目前,全市有较大规模化茶叶企业180多家,茶叶营销产值80多亿元,占福建全省四分之一,拥有天福、大闽、哈龙峰、光照人、皇家龙和向荣大芹山茶叶等6家年产值上亿元龙头企业。同时,全市还建成了华安哈龙峰、光照人,平和沁香源、大芹山、南靖土楼嵩山等一批集生态、旅游于一体的标准茶园、现代茶庄园。
下一步,漳州将力争经过2-3年时间,使茶叶种植面积达47万亩,产量达7万吨以上,产值50亿元以上,产业产值达100亿元。
漳州无处不茶香。暮色沉降,一杯带着花香的顶级好茶,值得海峡两岸的青年人年年来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