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茶既具有茶叶的爽口浓醇之味,又具鲜花的纯清雅香之气。所以,自古以来,茶人对花茶就有“茶引花香,以益茶味”之说。
早在二千多年前,屈原《离骚》中就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名句;唐代时期,食花之风盛于皇室。陆羽《茶经》载,唐代煮茶时就有加茱萸、葱、姜、枣、桔皮等同烹的做法。这里引另外两个资料,《全唐诗》卷八八四,李郢诗《酬友人春暮寄枳花茶》中云:“昨日东风吹枳花,酒醒春晚一瓯茶。如云正护幽人堑,似雪才分野老家。金饼拍成和雨露,玉尘煎出照烟霞。相如病渴今全校,不羡生台白颈鸦。”唐人韩偓的《横塘》诗云“蜀纸麝煤添笔媚,越瓯犀液发茶香。”这里的犀液据后人注释应指桂花煮的水或者腌桂的卤汁。这些可能是花茶的最早记载,但是从诗中不能得知花茶的实际制作,所以也不能断定它是窨制花茶或者拌花茶或花煮茶或其它了。不过,从比较广义的角度上看,这些可以看作引花入茶,花益茶香的源头。
后宋人蔡襄《茶录》载,北宋初年“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可知当时为增加贡茶的香气,开始掺入名贵香料“龙脑香”。“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是一个赞成在茶叶中助以香料的品茗家。他在《煎茶赋》主张完全可以“不夺茗味,而佐以草石之良”。所谓“草石之良”,他具体举出的是“胡桃、松实、庵摩、鸭脚、勃贺、靡芜、水苏、甘菊”。这八种东西,皆植物的果、叶、子、蕊,或清凉辛辣,或甘甜馨香,择一二种适量用之,“既加嗅味,亦厚宾客”(《煎茶赋》),何乐不为呢?可见,在北宋已出现了在茶中置花之蕊瓣(如甘菊)。宋金时期,常以瑞香花晾干后碾碎拌入茶(及酒)中,有诸多咏瑞香之词可以为证:“飞香直到玉杯深”(宋·张抡《西江月》),“茗碗添春花气重”(金·蔡松年《江城子慢》)等。宋金时期的这种饮茶方式,其“草石之良”是临时设茶才随宜加泡到茶汤中去的,倘将此茶称作“花茶”,亦未尝不可。在这里,“花茶”一词是在更宽泛的意义上使用的。然而此时的助茗方式,正是后来窨制花茶的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