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陆羽《茶经》闻世,标志着中国茶文化自觉时代已经到来,那么蔡襄的《茶录》的出现,标志着茶文化向更高阶段——艺术品赏方向发展
如果说陆羽《茶经》闻世,标志着中国茶文化自觉时代已经到来,那么蔡襄的《茶录》的出现,标志着茶文化向更高阶段——艺术品赏方向发展。
今天与您分享的是余悦主编的《中华茶文化丛书》中,王建平著《茶典逸况·中国茶文化的典籍文献》(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8月出版)中第三章《书林茗香说雅趣——宋元的茶文献》第一节的内容中国茶文化100字。
蔡襄的《茶录》是北苑茶典中最富有特色的一部茶书,作为一个行政官员,他在丁谓任福建转运使四十年后,亦有幸忝列其职,尽力监制贡茶,他将丁谓创制的北苑大龙凤团,改成小龙凤团,又奉旨制成“密云龙”,使北苑贡茶在质量上更上一层楼,愈发名扬天下。他在长期实践中,成为制茶和品茶的行家,因此有感于陆羽《茶经》不谈建安茶,丁谓的《北苑茶录》只谈建茶的采造之法,“至于烹试之法,曾未有闻”。于是在皇祐三年(1051)撰写了《茶录》三卷。全书虽仅 800 字,却分上下二篇,共19目,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北苑茶的品质、品尝、保存及茶器具的特色。作为宋代著名的书法家和文学家,他更以艺术的眼光来分析北苑贡茶的烹试,首先他强调茶饮过程中的“色彩美”,提出了茶色贵白的美学观点。为了使茶色更白,他要用绀黑色的兔毫茶盏,在黑白分明的强烈对比中,茶汤之色更显得鲜白;第二在北苑茶的味与香方面,他独拈一“真”字加以推崇,追求北苑茶的真香正味。因此他反对宋代盛行在茶中加入龙脑香片的做法。这种贵白贵真的观点,表明了蔡襄在茶饮中所孜孜追求是天趣悉备的自然美中国茶文化100字。
因此《茶录》虽很简短,但内容却很精到,是具有美学意蕴的北苑茶典,其中所反映的美学思想,使该书成为一部别具一格的茶艺著作。如果说陆羽《茶经》闻世,标志着中国茶文化自觉时代已经到来,那么蔡襄的《茶录》的出现,标志着茶文化向更高阶段——艺术品赏方向发展中国最早的茶叶文献。
北宋人宋子安于 1064 年前后所作的《东溪试茶录》是一部比较详细介绍北苑茶业的专著。全书约 3000 字,首为序论,次分总叙、焙名、北苑中国茶文化100字、茶病等8个章节。东溪是建安的一个地名,宋子安本身是建安人,所以对该地北苑诸焙及外焙的焙名、地点、变迁及茶叶作了详细介绍。同时又介绍了7个茶种的产地、性状和区别中国茶文化100字。特别应该指出的是,东溪试茶录》对北苑茶的种类进行了科学的分类,划分了白叶茶、甘叶茶、早茶中国最早的茶叶文献、细叶茶、稽茶、晚茶、丛茶等七个茶树品种,如此详细分类,是为我国茶史首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公元 1080 年左右,王安石变法中那位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风云人物吕惠卿,却很有闲心地写了一部《建安茶记》一卷中国茶文化100字,吕惠卿字吉甫,福建晋江人。他所撰写的这部茶书已佚失,到是一位名叫吕仲吉的同名茶书却留下了几段残文:
(1)吕仲吉《建安茶记》:“(茶)芽如鹰爪雀舌者为上,一枪一旗次之。”(《苏轼诗集》第5册 施元之注释 1663页)
(2) 吕仲吉《茶记》:“壑源其别有八,沙溪其一也。”(《苏轼诗集》第2册 654 页 施元之注释)
黄儒的《品茶要录》一卷,在内容上是独具一格的北苑茶典。苏轼《书黄道辅品茶要录后》中说:“《品茶要录》十篇,委曲微妙,皆陆鸿渐以来论茶者所未及。非至静无求,虚中不留,焉能察物之情如此其详哉?”精于茶理的苏轼如此推崇此书,其价值也并非一般茶书能够相比。黄儒字道辅,建安人。熙宁六年(1075)进士。该书作于公元 1075 年前后,共1900字。由于作者曾经办过北苑贡茶,了解其在采造过程中之得失,因此全书除前后论各一篇,中分十目,全部是对建安茶弊病的分辨:采造过时、白合盗叶中国最早的茶叶文献、入杂、过熟、蒸不熟、焦釜、压黄、渍膏、伤焰、辨壑源沙溪中国茶文化100字。这鉴别评品北苑贡茶的十说,正是此书内容的独特之处。它表明评品茶叶的技术标准,已由该书初步建立,延时至今,对审评茶叶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