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普洱茶历史的研究者。惊闻此讯,一种悲痛、失落、空漏的感觉充斥内心。毕竟。李拂一先生是我们和遥远的清朝、普洱茶的过去、金三角那个混沌时代的时空连接点。他是大凄边疆最后的觅证人,是普洱茶雄起镌缔造者,云南合作事业的实践者。是金三角这个边境怪胎的助产士,是勐海茶厂主任,是企业家、政客、学者、民族文亿的传播者
普洱茶品网
我们所推崇的普洱老茶。有很多就是经他的手运到缅甸、泰国的。有他在,我们的茶喝得很真实,普洱茶的历史也很鲜活。他的逝去,将这种真实感带走了。历史走入了干瘪、枯燥的文献状态。
茶寿人生
李拂―先生祖籍广西,其父1898年来到云南,1901年十月初三(公历11月13日),李拂一出生于云南普洱县(今宁洱县)。
其实,拂一并不是李先生的名,他原名李承阳。字复一,拂一是他的笔名。后来,因笔名用得多,他便以笔名行世,各种登记表上也用笔名,真名反倒被人们忘记了。
先生少年时命运多舛,9岁时父亲病故,11岁时母亲去世。他只有领着两弟一妹靠父亲留下的二百两银子艰难度日。在普洱读中学时,父亲的同傍为他谋了个电报生的位子,他半工半读。于1918年6月在普洱中学毕业。后来虽然他在广东读过大学,担任南京《新亚细亚》杂志社的编辑,但他并不愿意对外宣传,而更愿意以自学成才的形象出现。难怪姚荷生在《水摆夷风土记》中称他“少年时并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也没有得到什么遗产,完全凭自己优秀的头脑,不断地学习和勤勤曝肄地工作’, 成了边地进步的象征,佛海的意见领袖。
1921年,他与西双版纳最高行政长官――普思沿边行政总局局长柯树勋之长女柯韵桐在思茅结婚,1923年,李先生辞去思茅电报局工作到车里发展。1925年他担任富滇银行车里(今景洪市)分行经理。二年后,云南省建设厅厅长张邦翰把他调到昆明担任党务工作,这使他与云南的上层建立了一些联系。随后。他在云南省建设厅、教育厅、西双版纳各县当一些教育局长、合作社经理、政府秘书之类的小官,并把家迁到了佛海县(即今勐海县勐遮镇)。这段时间,李先生先后著译了《车里》、《彻史》(傣族史)、《暹程记略》及《车里宣慰世系考订稿》(傣王宫廷史)、《滇边失地孟艮土司之考察》等著作。
大约在1923年,纳西族商人杨守其联合腾冲洪盛祥、鹤庆恒盛公麝香号、腾冲云和祥等发现了一条从佛海经过缅甸再到印度葛伦堡,并转运进入西藏的运茶之路此时 西双版纳茶叶生产和加工中心从六大茶山和思茅转移到佛海。从1923~1938年,佛海从过去只有一家茶庄发展到二十多家。
百年普洱茶路
历史上,茶大多是以产地命名的,普洱茶也不例外。尽管普洱茶的产地在今天的西双版纳,但那时西双版纳是普洱府辖地的一部分,并且,普洱叉曾经是这些茶外运的主要通道,因此,普洱茶就以大地方命名了。存倩代,普洱茶的销售主要有四个方向一、通过四川的叙府(今天的宜宾)运往四川、湖北、京城等地,二、通过老挝、越南出口香港、南洋,三、通过大理、丽江运往中甸、大凉山、西康等藏、彝地区拉萨和成都方向。这三条路运输的都是紧压茶(早期成都方向也是散茶为丰)。第四路为云南本省销售,主要是敖茶。
那时,滇茶进藏道路艰辛,除去大雪封山的时间,每年只能跑一个来回。沿途还时常发生的土匪抢劫、寺院搜刮、部落之间的战争,军队的劫掠也使这条路成本奇高。杨守其他们发现的这祭新路虽然要穿越两个国家,运输路程加长,运输方式也混杂着马帮、汽车、火车、轮船等形式,但终究是现代化运输为主,没有土匪,安全性非常高,同时时间、金钱_卜也都大大地节省了。
民国时期,边地的公务员工资是很低的,但土地并不要钱。李拂一为补贴家用,申请了百余亩茶山,于1930年,在佛海开起了自己的茶庄――复兴茶庄。当时,佛海丰要生产蘑菇头紧茶,这种茶虽说制作工艺比较麻烦,但用料粗老,价格低廉,西藏方面需求量极大。复兴茶庄也是生产紧茶,年产量二三百担。此外,佛海坯生产另外两种芬,一种是砖茶一种是圆茶(现名七子饼茶),主销缅甸、泰国。经常往来于其间的李拂一也想改革,他发现泰国、缅甸的咖啡馆都存卖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红茶,如果能用勐海茶制作成红茶,市场前景无限。1934年,他将自己试制的红茶寄到汉口,请专业评茶师审评,认为品质优良,气味醇厚,但不知何故,最终没有形成生产。
也是在1934年4月。李拂一以体弱多病为由,辞去南峤县(辖今勐海县勐遮、景真等地)教育局长,回佛海担任教育局长,这样可以更好地照顾茶庄的生意。那时,佛海最大的茶庄是腾冲董家(总号洪盛祥)开设的洪记(经理姓叶)和鹤庆张相时(总号恒盛公麝香号)开设的思茅恒盛公号,这两家资金充足,运输量也比较大。洪盛祥由于在缅甸、印度经营石璜、翡翠、茶叶等物资,资金相当充裕,并与当肘主政的英国殖民者关系密切,因此,他们可以在沿途印缅各地委派自己的代理人帮助包装、理货、联系陆运海运等。而那些中小茶庄做这些工作则需要花很高的成本,加上中小茶庄银根紧张,他们往往要向印度放债人借高利贷,茶运到印度的葛伦堡等待和藏商交易的时候,他们又急于出手,好还掉债务。而此时,洪记就开始降价倾销,压低市场价格。当这些小商人以较低的价格卖掉茶叶离开葛伦堡后,洪记又把茶价提起来。这样。吃亏的永远是中小茶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拂一联合佛海当地的中小茶庄,成立佛海茶业联合贸易公司,李拂一任经理,由公司负责在沿途寻找代理,在加尔备答、葛伦堡租用仓库,统一运输,统一销售。一时各茶庄如周文卿的可以兴(李拂一最忠实的盟友)、马鼎臣的鼎兴号、王球时的时利和(后加入反对联运的阵营)以及一些边民的合作小茶庄纷纷加入。
被遗忘的制茶工艺
由于长年生活在茶区,又亲自经营茶叶。李拂一对整个思普区版纳的茶叶非常熟悉,因此,他在1933年出版《车里》一书时,专节对当地的茶业作了介绍。并在他担任主笔的南京《新亚细亚》杂志撰写了《西藏与车里之茶叶贸易》一文。一九三八年,李拂一受省政府委托,去泰国、越南侦察日本人的动向,在回昆明汇报的时候,他顺便写就《佛海茶业概况》一文,文中对佛海――包括从佛海出境的车里(今景洪县)以及南峤(今动海县)等地的茶业从产量、质量、制法、包装、运输、价格等方面做了详细的介绍。其中有一段文字是介绍当年的紧茶工艺的“‘紧茶”’以粗茶包在中心日‘底茶’,二水茶包于茶底之外日‘二盖’,黑条者再包于二盖之外日‘高品’。一般将各色质量,按一定之层次同时装入一小铜甑中蒸之,俟其柔软,倾入紧茶布袋,由袋口逐渐收紧,同时就坐凳边沿照
同一之方向,轮转而紧揉之,使成一心脏形茶团,是为‘紧茶’。‘底茶’叶大质粗,须剁为碎片。‘商品’须先一日湿以相当之水分,曰‘潮茶’,经过一夜,于是再行发酵。成团之后,因水分尚多,叉发酵一次。是为第三次之发酵,表理皆发生一种黄霉。藏人自言黄霉之茶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