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武夷山下梅古村落建筑文化意象

  2024-06-17 15:02          0

 

 

 一、福建省武夷山下梅古村落概况介绍

福建省武夷山下梅古村是武夷山文化与自然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位于武夷山市东面约15公里,属武夷乡管辖。下梅村是凭借茶叶集市发展起来的一个小村。当溪从西向东流过全村,流入梅溪,再汇入崇阳溪,形成以溪水为交通、舟辑便利的水运优势。清朝初年,这个地方是武夷山茶市的经贸活动中心,茶市的规模很大。甚至连晋商都纷纷到此采购,形成了一条“南茶西售” 的商路。至今,下梅人的营生依然以农耕和制茶为主。

二、下梅村环境及社会生活品质

“宅前临渡头,村树连溪口”就是下梅古村落的写照。下梅村四面环山,是一个典形的小盆地,村西面后山岭前的梅溪,向西流入崇阳溪,与外界的溪流相连。当溪在下梅人心中是一条“母亲河”,由东向西与村口外的梅溪交汇形成丁字水网,水路沟通。它给小村带来了繁荣和富庶,是村民心中的精神依托。南街入口深30多米,宽度5米多,是一个小型早集市;往后余下的街宽2米多,有些路段甚至还设有带护栏的长椅。北街宽3米多,沿街有骑楼、小庙、宗祠、作坊、水井、民宅、商肆小店、小酒店等,沿溪一侧有与溪岸平行或悬挑的靠背长椅。

溪旁堤边设踏步,供汲水与洗涤之用,构成以水为中心的极富生机、高度内聚的公共活动空间,具有良好的生活空间品质。南北两街的空间类型丰富,有私密空间、半开敞空间及开放式空间,在功能上具有综合性的空间特征,具有现代都市中的城市广场功能。但是当溪两岸的空间环境比城市广场更具有人情味、亲和力和丰富性。这里空间环境优美舒适,街道尺度亲切适人,街道人群活动丰富,民风淳朴,居民邻里关系亲密和谐,居民生活恬淡。不论晴日还是雨天,村民在此可坐可卧,率性自然,或拉拉家常、聊聊趣事,或依水而憩,形成有趣的半开敞式的空间。

三、建筑室内外空间特征及精神生活品质

整个村落本来有70余幢古宅,如今仍保存30余幢,绝大多数是清朝早期和中期的建筑。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古宅有:邹氏家祠、方氏参军第、邹宅大夫第建筑群、陈氏儒学正堂、达理巷、程春皋隐士故居与闺秀楼等。
    除了自然风水以外,传统择居中又一重要的思想根源无疑是宗族的伦理观念。中国古村落几乎都是在以家族血缘为聚合的基础上组建而成。一般以宗祠或家祠为中心辐射展开,形成一种由内向外自然生长的村落格局,突出地体现以家族势力为主导的宗法建筑意识。下梅村的村落也体现了“聚姓而居”的原则,宗族血缘是左右村落人文环境盛衰的主要因素。

邹氏家祠是邹氏全族缅怀祖先、寄望后人光宗耀祖的精神场所,是邹姓氏全族的敦本、明伦、教化本族后人和实施族权德治的地方。邹氏家祠位于北街路旁,临当溪而立,大门的门楼左右各三组阶梯状挑檐,衬托出顶檐的上冲之势,整个门楼拔地而起,气势恢宏。各种精美的砖雕图案,左右对称地展开,有《十鹿图》和《八骏图》,以寓世享俸禄、科举入仕。左右两侧的封火山墙如波浪的形状,用水波形状来比喻水,暗喻克火之意,又形成十分柔美的天际线,那对残破的“户对”和斑驳的老墙面,记忆着邹家的沧海桑变,也记忆着下梅村的兴衰。

如果您进入邹氏家祠大厅内,最先看到的是南天门处的两根立柱,它们由四根90度的扇形木柱拼合而成,中间用十字榫相连接,寓意邹家四兄弟同心同德,齐心团结,共创家业,不负祖先艰苦创业的美德。

在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的影响之下,人们希望通过科举求取功名,以实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种思想反映到居住建筑中,表现为重视堪舆之术。在建筑上力求藏风得水,在家教上推行耕读传家,形成了强调风能藏则动跃活泼,水可得则灵气充盈的风水意象。

在现存30余幢的清代建筑中,邹氏大夫第建筑群无疑是最为精美的。整幢建筑群由四幢有封火墙相隔并列的宅居组成,从东至西依次往后退3—6米,成曲折后退,宅门错落,这样的布局一可以丰富宅前空间形式,使其路巷曲折幽深 ;二也体现锐意进取、层层推进的创业精神;三把礼让和睦的道德观融入了建筑之中。

其中第二幢为主楼,门前两对斜立石碑,上下各有两个菱形孔眼,或是拴马石,或是木旌表的石座。门上悬挂写有“大夫第”的黑底金字匾额,大门下端刻有一对麒麟、凤鸟、花草和四狮戏绣球图案的门当。进入大门穿过门厅之后,却发现真正的砖石门楼隐藏在第一进的门厅之后,青石的条板地面和大门上方的层层砖雕,美轮美奂,气派辉煌,真有“养在深闺人未识”之感,体现了邹家的富而不露,同时在建筑空间的序列上也表现了先抑后扬的戏剧性视觉效果。整座建筑进深58米多,由多个院落组成,每个院落均为天井式布局,共有18个天井。以天井为相对独立单元空间,空间交错纷杂、高低错落,这样的空间布局打破了传统民居的空间形式,极大地丰富了邹氏大夫第建筑群的空间,使子孙能够在相对独立的单元空间中居住。

大夫第建筑群中最精彩的当属后花园,名曰“小樊川”。宽约12米,进深约7米,共80多平方米,它作为花园,空间显得有些不足,却被布置得玲珑精致,在闽北民居建筑中绝无仅有,极富特色。花园四周高墙耸立,中央有一长方形鱼池,四周石护栏雕刻得十分精美。除了层层叠叠的砖雕图案外,花厅与花园之间有精美绝伦的双层镂空透雕的隔墙照壁和砖雕砖饰,照壁中央嵌有砖雕行书“小樊川” 字样,两侧还刻有“镜月”二字。
 在福建武夷山,包括邹家大夫第等,有数进厅堂的古民居中,从入口到最里进的地势依次渐高,并且最里的一进厅堂多为面北而尊,这在其它民居中是不可多见的。因为面北而尊的厅堂也称“椿萱正寝”,椿,象征父亲;萱,象征母亲,因此最里层的厅堂就是父母起居之所。古时晚辈在为长者拜寿时,必须从大门的第一道台阶起开始跪拜,直到椿萱堂前止,蕴含着传统的伦理观念和步步高升之意。

四、砖雕、石雕、木雕及其文化意象

下梅古村落现存三十余幢清代初期、中期的老宅旧屋,而其中最能体现其精神文化意象的,当属民居中的“三雕”图案。这些珍存下来的砖雕、石雕、木雕,堪称民间建筑艺术中的奇葩。下梅民居中的砖雕主要以大户豪宅和宗祠的门楼为代表,现存砖雕大约有五百多幅,砖雕图式以回纹、花草、鸟兽、人物、山水为多,也有的叙述一则故事或再现当时的风土人情,有的研磨砖拼成砖斗拱、漏花砖窗和各种线脚。求福、求寿、求财、求子、求功名、求安康是传统不变的主题。下梅古建筑中的“三雕”之中以砖雕最为精美, 精湛的雕刻技法和精细的磨刻工艺让人叹为观止。 邹家的西水别业的门楼砖雕刻有花瓶、芦笙,喻为“升平气象”。参军第的砖雕图案一戟一磬一如意,喻为“吉庆平安”。

下梅民居的石雕也十分精彩,民居中所有的石础、门础、门当、抱鼓石都雕有图案。特别是邹氏大夫第的门楼下部的石雕,还有一系列的石雕水缸,有长方形、六边形、五边形、椭圆形、半圆形,都采用浮雕工艺,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西水别业的石雕也十分精美,如颇有创意的石雕圆月门、芭蕉叶形门是不可多得的石雕遗存。

中国古建筑都以木结构为主,所以木雕工艺也被广泛采用。邹氏家祠的月梁雕有盘龙、凤鸟图形,雀替木雕的图案内容相当丰富,有花草、牡丹和花鸟的组合图案。祠堂内的门雕是传统的主题“二十四孝图”。邹氏大夫第的“小樊川”有许多格扇窗,双门窗中的窗棂木雕嵌许多工艺精湛的木雕卡子,小巧玲珑,有用龙凤组成福禄寿喜等字,构思奇巧、笔画含蓄,体现主人处世不俗的艺术修养。有些民居的木柱础也采用木雕工艺,八角鼓造型,八面均刻有图案。

五、对国内未来的设计思考

 

福建武夷山下梅古村落民居记录着古代匠人的智慧,其审美思维和审美意识让人赞叹,正如鲁道夫斯所说 :“无名建筑师的天赋成就了非建筑师的逻辑与坦率。这些无名建筑师有着乌托邦式的理想,至臻完美的审美观”。

现在国内许多设计师正在努力地学习西方的各种流派和主义,却忘了本民族的精粹,忽视了从中国传统的古村落中吸取精华,这些古村落的设计理念和文化内涵,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设计源泉。下梅古村落至今仍然得到人们的喜爱,说明它依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当今的设计师只有立足于民族之根,才能传承时代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