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柑为什么有柑香味,陈皮文化之新会柑独特性

  2024-06-17 15:02          0

以新会柑独特的“香味”为例,青皮柑阶段的新会柑制作的陈皮,在陈化3年以上,其香味也不明显,因此就更不用说比青皮柑更早的小青柑了。综合来说,在水土、气候等条件下,茶枝柑在新会地区种植才能有新会柑,而离开了新会,就不能称为新会柑,下面笔者再分几点进行分析。

柑、桔和橙有何异同?

柑、桔、橙是柑桔类水果中的三个不同品种,由于它们外形相似,易被人们所混淆。柑桔,是桔、柑、橙、金柑,柚、枳等的总称,柑和桔的名称长期以来都很混乱。“扁身柑,光身橘,高身橙”最能说明其各自的特征。1、橘子和桔子其实就是两种地域的称呼。橘又叫桔子,果实最小,果皮色橙红、朱红或橙黄,红色果皮的稍甜,黄色果皮的稍酸。

其果皮薄而宽松,海绵层薄,质韧,容易剥离,有7~11瓣果肉。橘味甜或酸,种子呈尖细状,不耐贮藏。橘的种类很多,在广东以沙糖橘最为常见。 2、柑果实较大,近于扁球形,皮显黄色,橙黄色或橙红色,果皮粗厚,海绵层厚,质松,剥皮稍难。味甜酸适度,耐储藏。常见的柑子有:潮州柑、新会柑、芦柑、金柑,柑子才是制做陈皮的材料,新会柑制作的陈皮才是正宗的陈皮 。

3、橙子橙子是橘子和柚子的杂交品种。果实呈圆形或长圆形,表皮光滑较薄,包囊紧密,不易剥离。指芸香科柑桔亚科柑桔族、柑桔亚族以下的一群植物。品种有锦橙、脐橙等。常见的主要指甜橙。 4、柚子特点是个头大,皮厚肉紧,很难掰开。耐储藏,可存放三个月而不失香味,故有“天然水果罐头”之称。柚子又名"文旦",果实小的如柑或者橘,大的如瓜,黄色的外皮很厚,食用时需去皮吃其瓤,大多在10~11月果实成熟时采摘。

新会陈皮的芳香味是它特有的吗?

新会人来回答一下。的确,新会陈皮区别于其他陈皮的其中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它的香味!皮色可以造假,年份可以造假,唯独新会陈皮的香味,无法造假!新会柑在新会当地是没人食用的,因为其偏酸、果肉多渣等特点,都会被农民丢弃,所以在每年11月前后,新会遍地都是废弃的果肉,让不少外来游客称为奇观!而跟果肉的出品相反,新会柑的果皮却香气扑鼻,即使是刚剥下来的果皮,都有浓郁的清香!这是由于丰富的油胞散发出来的气味,也是其他产地的柑橘没有的香味!那么,为什么新会陈皮的有特别的香味?首先是新会的水土原因,造就了新会茶枝柑最独特的“成分”。

新会地区是典型的江河出海口冲积平原地带,北面的西江、东北面谭江,带来了高原雪山的水源和泥土,南边的银洲湖因为潮汐带来了咸潮,三江汇流,形成了新会地区河道特有“咸淡潮”,为每年4-6月之间的汛期补充了灌溉的水源,保证了新会柑水土的特殊性:果皮中富含特有的“芸香糖基”与丰富的“橙皮苷”!其次是新会陈皮茶枝柑的种植技术,保证了新会柑的优质。

新会种植新会柑已经有600多年历史,从宋元时候就有记载。小农经济下,新会地区农民的精耕细作,让新会柑的种植技术日益精进,加上天时地利的加持,新会柑的品质非常稳定!最后是新会独特的气候条件,让陈皮的陈化更加“道地”。自明清以来,新会陈皮之所有成为贡品,是因为其特有的药效。而新会地区的气候,对陈皮的陈化更加绝无仅有的好,例如年平均的相对湿度保持在65%,温度在26℃左右,湿润滋养的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对陈皮的陈化有着天然的优势,因此,自古以来“新会陈皮”不单单是陈皮本身,还是需要在新会进行陈化“道地”原因之一!。

买小青柑如何辨别正宗新会柑和劣质小青柑?

新会人来回答一下。小青柑从2015年开始火爆一直持续了4年多,在茶叶行业的几大展览里面,几乎是“逢店必有小青柑”的盛况。之后随着市场的降温,小青柑市场于2019年开始消停。市场上关于小青柑的故事也很多,一位新会的柑农就曾经这样描述过——无论是否以新会柑为原材料制作的小青柑茶,都一律标榜自己为“新会柑”,因为但凡跟新会陈皮挂上钩的,才是”正宗小青柑“,才能卖出好价钱!这些现状是炒作亦好,是真相也罢,商家和茶客都是随着市场波动在走,有利可图,又何必较真呢?笔者经常深入新会地区很多制作柑普、小青柑等茶的作坊,从过去的手工开皮,但现在的全自动机器开皮取肉,可谓效率高了N倍,而更让人称奇的是,很多工作坊的小青柑产量更像是一个“谜”团,每年6月7月开始就有大量的小青柑果再生产,而很多果园的小青柑也没看见大规模减少,这也是一个神奇的现象。

对此每一位业内人士就直接爆料说:“目前新会地区以及其他茶厂出产的小青柑,几乎都不是由新会柑小青柑制作而成,因为每年新会陈皮的消耗都满足不了市场,又如何会在没成熟的青柑就去摘掉果子呢?”说到这里,可能你会问那么如何辨别正宗的新会柑小青柑和劣质的小青柑呢?下文笔者将展开几个维度说说。一、“正宗”的新会小青柑,产量可以说是“极少的”如果是正宗的新会柑小青柑,其产量基本上是不能满足的,原因首先是新会柑自身的产量问题。

新会柑有其独特的道地属性,就是一旦离开了新会的水土气候条件就无法长出具备独特气味的新会柑,这也是新会柑的口碑得以流传700多年的原因;其次就是新会柑的最佳经济效益不是在小青柑阶段,因为一旦达到6月份7月份小青柑阶段,其成长为大果的概率已经很大的,如果是这时候采摘,其经济效益并不好;第三就是小青柑的并不是新会的特产,而是资本炒作起来的新品,其起源跟柑普茶有些相似,是属于新会陈皮的“概念产品”实际上跟新会陈的关系不大。

所以目前市面上的大量小青柑都是以外地柑作为补充制作的,除了部分定制客户外,市面上正宗的新会柑小青柑数量极少。二、目前市面上的“小青柑”主要来自广西柑、云南柑等小青柑果前文谈到的,正因为新会小青柑自身的产量不足,因此市场早年就不断尝试寻找其替代品缺口的小青柑,即广西柑和云南柑等高产代表小青柑为替代物。加上小青柑的原材料之一就是熟普洱,其产量在云南那种小茶厂遍地的基础上,很容易满足小青柑加工的需求。

同时,目前市场上很多小青柑填充用的普洱茶,都是以7-8级料为主,毕竟好茶的在价格上和成本上都不会符合小青柑百元一斤的亲民价位。目前市面上流通着各种牌子的小青柑,笔者曾经在广州茶博会上做过粗略调研,发现100个做普洱茶商户里面,有99个都有其自己小青柑品牌,基本上都自称是新会小青柑制作而成。那么问题来了,在新会陈皮已经产量不足的情况下,小青柑有如何满足其产量呢?三、目前尚无办法发鉴别是否“正宗新会小青柑”对于如何鉴别小青柑是否新会柑这个问题,是没有答案。

新会陈皮的道地因素是需要在成果之后,其特殊的油脂物质含量才会显现,也就是当所有柑果都是小青柑的时候,其果实尚没有成熟,因此特征也无法显现。以新会柑独特的“香味”为例,青皮柑阶段的新会柑制作的陈皮,在陈化3年以上,其香味也不明显,因此就更不用说比青皮柑更早的小青柑了。同时,因为熟普洱茶的味道较为醇厚,而小青柑具备吸味的作用,所以最后小青柑在冲泡时的口感上更多是表现为“酸甜”的果味茶,又跟小青柠的味道相似,因此小青柑对于熟普洱是一种口感上补充,特别是年轻人群体,对于小青柑更是情有独钟,总的来说,对于老茶客而言,因为没法鉴别其本真的味道,所以很多行家并不会喝小青柑。

四、小青柑并不适合作为日常消费茶,饮用不能太频繁作为比陈皮青皮柑更早的小青柑,其属于“寒凉”之物。陈皮分为青皮、二红、大红三阶段,越早的阶段其皮性越烈,因此青皮在市场上并不多见,常见于中医药方。而二红、大红则是药食同源的食材,其性温,效果上理气润肺等,是“温性”的食材,适合大部分人食用。因此作为口粮茶的小青柑就不太适合“胃寒”的人,常饮用会导致肠胃的不适等。

小青柑作为新生茶饮品,面市早期加上资本推动宣传配合和行业的热炒,成为了普洱茶的“网红”产品。但随着市场的冷静和网红效应的消退,人们也慢慢回归到茶品的理性消费中。总之,小青柑在一定程度上是资本推动产物,虽然其本质是在柑普茶等产品上更贴合于年轻人市场的产品创新,但却没有形成良性发展的基础。从早期推出来价格上千元的虚高,到现在百元的底气,也是市场回归常态的结果。

新会柑苗离开新会去种植,种出来的还是新会柑吗?

新会人来回答一下。新会柑是茶枝柑的一种,其果实的皮也是新会陈皮的原材料新会柑皮,在新会陈皮越来越知名的市场中新会柑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不少外地柑也打起了新会陈皮的名号,因为作为芸香科柑橘系果实的外形十分相似,因此不少商家直接采购外地柑来代替“新会柑”销售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也是目前新会陈皮市场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实新会柑的种植不难,在南方地区生产盛产柑果的水土和气候条件下,新会柑苗可以被移植到很多地方种植,比如同为江门市范围的台山、恩平、开平等有种植,甚至更远的阳江、茂名、湛江等地,也有从新会地区出售的茶枝柑苗。不过,在新会的茶枝柑之所以别成为新会柑,也是有其“道地”原因的,其历史可以追溯到700年前南宋时代。

新会的崖山是南宋最后一代皇帝落难的地方,据说当时从北方逃难南下的宋朝贵族们,带来了很多先进的技术以及农作物,其中就有北方的柑橘。到了南方之后,来自于北方的柑橘非常适应本地生长,而茶枝柑更是在本地化种植后,虽然果实的食用上没有得到改良,但果皮的香气却异常充足,因此被当时南宋的御医取用为“广陈皮”的原材料。

加上广陈皮的入药在宋朝已经被广为使用,新会柑作为广陈皮的意义就更大了。综合来说,在水土、气候等条件下,茶枝柑在新会地区种植才能有新会柑,而离开了新会,就不能称为新会柑,下面笔者再分几点进行分析。一、新会地区在历史上就有广东“鱼米之乡”称号新会地区亚热带海洋性气候,临近南太平洋,气候湿润宜人,历史上就是柑橘等作物的主要产区,除了新会柑之后,甜橙、甘蔗、蒲葵、水稻等等经济作物,都是新会地区作为广东鱼米之乡的创收主力。

千百年来新会地区小农经济已经具备自成一体的系统管理防范,在农作物的病害防治、田园管理、水土保育等等都具备良好的基础。很多新会人世代务农,有些甚至祖上已经多代种植新会柑,作为有700年历史陈皮之乡,新会陈皮是具有一定的历史原因。而在近代历史上,新会也因为巴金老先生的一篇《小鸟天堂》文章的推荐,让全国更多人知道了“新会”这个品牌,加上在茶业行业兴起的柑普茶、小青柑、三宝茶等都与新会陈皮搭上了关系,因此“新会”作为陈皮之乡的名气就越来越大。

二、独特的水土气候条件决定了“新会柑”独特的品质新会除了气候适宜柑橘种植,其水土条件也十分独特。新会地区为冲积平原地带,由三江汇流而成——西面的谭江,东面的西江,南面的银洲湖,三水汇通冲击而成,其泥土成分独特形成了新会地区特有的土质结构。而每年3-4月的从南面入海口银洲湖的“咸潮”会倒灌,咸海水进入内陆谭江和西江流域,形成独特的“咸淡潮”,就是这样的特有灌溉条件,让新会地区的茶枝柑具备其他地方所没有的种植条件,让新会柑的柑果和果皮的橙皮苷以及各种酸类脂类醇类等油脂成分都比其他产地的柑橘要高,因此有此柑皮制作的陈皮也具备特色香味和功效。

三、新会陈皮的传统制作也离不开“新会”在传统上,正宗的新会陈皮必须符合几个条件,就是“新会柑,新会制,新会陈”。简单解析,就是新会地区生产的新会柑,在新会地区制作并翻晒,还需要在新会地区陈化收藏存放等条件,才能满足“道地”新会陈皮的条件。目前很多外地朋友把新会柑的新皮带到自己家乡陈化,而陈化效果也不理想,这个原因就是外地陈化的湿度和温度等,都跟新会地区的气候不一样。

这个例子就像某些生产酒的酒厂,即使把工艺、原材料全部搬到外地,就无法酿制一样,离开了某个特定的区域,道地特产就无法生产的道理,放在新会陈皮上也适用。四、在外地种植的“新会柑”不是“新会柑”,也制造不出“新会陈皮”回到问题上来,因为新会水土气候等等种植条件,赋予了茶枝柑独特的生长环境,才有了“新会柑”这个产物,而新会陈皮的制作工艺,也是新会人在过去几百年的历史中不断摸索和总结的经验,而这些经验离开了新会,即使是依葫芦画瓢地种植茶枝柑,以及外地的茶枝柑果制作的陈皮,也不可能有新会陈皮特有的味道。

总之,新会柑之所以叫新会柑,是离不开新会这个“天时、地利、人和”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目前,就算是新会区内的众多乡镇里耕地里,适合种植新会柑的农田也大概只有4万亩,而面对日益需求旺盛的新会陈皮市场,以及城镇化下被挤兑的耕地农田,也是造成新会陈皮被外地皮冒充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是行业面对的一个重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