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普洱茶”拍卖,让我想起了20年前杭州的第一场书画拍卖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联想?因为此情此景非常相似。
普洱茶品网
舆论关注度极高。西泠拍卖可能是近一周来被普洱茶圈频频提及的个热词,大家都在企盼或者等待一个结果。当年的那场拍卖会也是如此。
现场的参与度也高。知名的或者不知名的来了,提供或者不提供藏品的来了,卖普洱或者喝普洱的来了,爱普洱的或者不爱普洱的也来了。当年的那场拍卖会也是如此。
对普洱成为拍卖主角的认同度不高。虽然来者众多,但在大多数人的内心深处,普洱茶能否真正成为一场普通拍卖会的主角,其实还打着问号,更多的人来到现场是一种观望,一种对市场的观望、对前景的观望。这种观望其实与品饮无关,更多的与投资相关。这和当年的那场拍卖会也相仿。
在20年前,人们想的是书画可以在画廊里买到,可以在艺术家的画室里买到,可以通过交换得到,用得着到这个拍卖会里以高价竞得,而且还需支付令人心疼的10%佣金吗?当初几乎所有人都不可能想到如今艺术品二级拍卖市场的令人观止,谁也想不到拍卖最终会成为艺术品市场的风向标和价格决定者。
竞标者不多。意念决定了行动。正因为认同度不高,真正举牌的人必然不多,希望能以市场价或者略高于市场价的竞标者也必然不多。当年那场拍卖会的结果也是如此。
但我依然看好普洱茶的拍卖市场。艺术品市场是经过了十年的培育才有今天的风景,普洱茶才走过了一年多的时间。
当一件物品随着岁月的流失而愈发显现她的价值时,它一定会具有投资价值,也就一定会真正成为拍卖市场的主角,哪怕它只能成为一个配角。
市场是需要培育的。需要拍卖行具有前瞻性地投入予以扶持,更需要一些技巧性的方法来吸纳买家,消解障碍和顾虑(我也注意到这场拍卖会前所未有地给所有普洱茶注明了来源,还加注了品饮体验);需要卖家更有耐心地寄希望于这个市场;也需要给买家有更多的理由和时间。因为,只有拍卖场成为了一个完成投资梦想的场所,才能够真正成为投资的场所。否则,别急,再等等。
这场拍卖会的另一个特点是中生代茶进入了拍卖行。中生代茶进入拍卖看似生突,实际却是顺理成章。经过十年的陈化,她该到了一个体现价值和价格的时间点了。十年,这是一道槛。除了某些茶品(这并非虚指而是有所指),成千上万吨的普洱茶经过岁月的洗尘,褪去了当初的种种虚幻,该是露出她本来的华质了。
事实已经在证明这一点。同月举槌的北京嘉德四季第24期普洱茶专场拍卖会,实现了完全市场化,拍卖非常成功。
拍卖会后,一位茶友和我私聊,问我明年投资100件下关甲沱如何?我说,可以。只要你有足够的资金够买,有足够的地方够囤,有足够的耐心 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