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普洱茶客印象

  2024-06-17 15:02          0

过去,昆明留给人们的印象总是一副春意盎然、四季如春的风景画,然而这座城市仅仅用眼睛来看是远远不够的,游走在这个城市的每个角落,它的内敛、妩媚、细腻和典雅……还有凿凿的岁月痕迹,是很值得玩味的。尤其是昆明城里的精彩茶事。

茶在昆明的历史来源于旧时老街上的老茶馆。大方桌、长条凳、大壶冲水、无限续水,茶室虽然简陋。却是老昆明人劳动之余解乏解渴的必来之地。如今,这样的茶馆在昆明的闹市已经难觅踪迹,这样的场景也只能成为一种回忆永远留在了老一代昆明人的记忆里。

今天的昆明已经吹响了云南普洱茶的集结号,临沧、版纳、下关……不同产区的普洱茶在这里汇集。昆明,再次因茶而盛,一段城市与茶的故事正在发生……

记得第一次去昆明寻访普洱茶,当的士司机得知我们的来意,随手拿起身边的透明大茶罐。笑了笑对我们说:“普洱茶是你们外省人喝的,我们昆明人都喝这个,蒸青绿茶。”

第二次去昆明,时逢普洱茶身价倍增,从云茶大酒店房间往下看,金实茶叶市场和雄达茶城里人声鼎沸。川流不息。我们花了三天时间,还没有走完昆明所有的茶城,没有看完昆明所有的普洱茶报纸和杂志,没有喝完昆明茶友们为我们准备的片片好茶。

走进昆明,你会发现昆明与普洱茶。不似杭州之于龙井、泉州之于铁观音、成都之于盖碗茶。从茶客规模和品饮入微上。昆明甚至还比不上广州、南宁和普洱茶的亲密。然而与之相对应的却是春城茶馆云集,茶店众多。茶市火热,茶事缤纷。

究竟要以怎样的姿态来看待昆明这座不似茶城的茶城,我们用文字走进这座离世界茶源最近的现代都市,还原它原生态的悠悠茶风。

茶味里的翠湖百态

昆明“翠湖”,得名于八面水翠,四季竹翠,春夏柳翠。是春城市民文化最浓郁的地方。如果说昆明是慢的城市,那么这个城市最慢的部分,一定在翠湖。有人形容它是展开的“清明上河图”,翠湖免费开放之后更是如此。更有“翠湖是昆明的眼睛”一喻,蓝天白云。在翠湖这里格外清明亮眼。

翠湖的“赖客生活”

翠绿之中有一排怀旧的醒目的黄色房子。这就是近代云南历史上非常有名的“讲武堂”,培养了朱德等一大批杰出的军事家、革命家。至今还保存着一幢米黄色砖木结构的四合院的二层建筑。楼前即当年宽大的操场,不亚于两个足球场面积。然而,历经百年风雨的老四合大院尚存,配上走马转角楼的楼房,不仅平添几分古色古香,也显现了“讲武堂”当年的雄伟气魄。除此之外。袁嘉谷故居、圆通寺等数个历史建筑也环绕其间,用时间为翠湖营造了传统的氛围。

翠湖东北面是个竹林岛,东南面是绿阴掩映的金鱼岛。花草繁茂,环境清幽。四周遍布昆明最负盛名的咖啡厅、最高端的会所和各类装修豪华的西餐厅。以活力、文化、优雅和知性取胜,散发着属于思想、发自内心的清新气质,悠然而自得,颇有些塞纳河左岸的味道。从此这里成了一种情绪。一种感觉,一种诉说不尽的风情的代表。

一家不错的泡沫红茶咖啡厅“赖着不走”就坐落在这里。午间蔚蓝的天空。在靠近落地窗边的沙发上。常常一坐就是一整天却浑然不知时间的流逝。一杯神奇的跳舞咖啡,或是一份甜蜜的水果茶。伴随无数人最青春年少的时光。这里的暖空气带着淡淡的芬芳,在这里的每一分钟,哪怕只是无所事事地坐着,都不会让人感到无聊。啜一口香浓的咖啡,或看路上行人穿梭。或手捧一本绝妙的小说,偷得浮生半日闲,幻想着发生一段奇缘。这就是翠湖边最真实的“赖客生活”,天空晴朗,时间静止。

翠湖的茶味

说翠湖的茶味最浓。因为那里有大大小小的茶店和茶馆,最早最神奇的普洱茶财富故事在这里讲述。茶香之外,又添着几分书卷气。因为毗邻云南大学。常有外国留学生造访,学生客三三两两相邀看风景。那些为年轻人开设的咖啡馆和小小的酒吧。因为和翠湖散漫慵懒的气质相合,也并不突兀。天空中一年四季都飞着风筝,线头另一端的老年人自得其乐。稍加留意,这里还有昆明昂贵的酒店消费。与其说翠湖周围形成了非常西化的餐饮和娱乐文化。不如说,浓郁的茶香包容了其他的休闲元素,比如泥吧、瓷吧、布吧等等形成的“吧文化”。

翠湖边的茶馆风格不尽相同,“PUER TALK”是家普洱茶即饮店。装修风格和中式茶馆完全不同,销售的是干净和便捷。顾客把钱递过去。很快就能拿到口感不错的普洱茶,茶里有果香。这是创意派的茶馆,开放式的“一壶春”,占地较大。别致的包间和可以看得见风景的阳台,都是令人惬意的饮茶之地。商务的茶楼要数“吉人茶楼”。传统茶楼的代表,则是“嘉木轩”。在充满暖意的午后,轻轻走进那扇红色的木门,目光立刻被眼前古香古色的楼阁吸引了去,立刻心领神会了“嘉木轩”的内涵。此时的“嘉木轩”,是淡雅精致的,仅仅一门之隔,就远离了喧嚣的闹市,颇有一种大隐于市的超脱。

小院历史久远,如今每一个细节都尽量返璞归真。极精极美。透出浓浓的中国味道。入口处的“嘉木轩引”由著名作家亲笔所赐,吟来秋风送爽、荡气回肠;一些细节之处的名人字画,虽然不一定摆设在显眼的位置,却隐隐约约有灵气翻涌。更彰显出这里含蓄、内敛的文化氛围;岁月留下的可堪玩味的痕迹,隐约透出的别致气息。仍然掩埋不了它历久弥新、显赫华丽的气质。

夜间,风清云淡,迷离的灯影间,翠竹青郁映天,烛光给小院镀上一抹绯红。此时的翠湖更加如处子般静谧。品茗之外。品的是一份春的桃红柳绿或夏之荷雅、秋之菊影、冬之暗香。不必期待雨打芭蕉的淅沥声,也能为你剔透出一份花样年华。只要用心品茗。属于自己的那一帘幽梦定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降临在身边。

翠湖的夏与冬

移步皆风景,这或许是对翠湖最贴切的描述了。这里的一花一草、一景一色。似乎都被岁月雕琢上了痕迹,散发出来自远古的香气。淡淡的,雅雅的。每个小小细节,都在不经意中触动着你的神经,暗自感叹,一再流连,似乎翠湖是为这个城市做着最雅致的铺垫。

夏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翠湖的静美跃然目中。当皓月当空,灯影婆娑,清风拂面,摇曳生辉。脑海中便出现《诗经》里那些缥缈的文字,极缠绵,极悱恻。极惝恍。极动人……心旷神怡之感油然而生。有风从湖面上掠过,夹带着荷香扑面而来,好一幅“荷塘月色”。

往往。忘了时间,忘了烦恼,有雅致翠湖的陶冶,那些物欲时代的风生水起似乎与自己毫不相干。谈品位、追求细节、在乎完美,这些心理需求无可厚非,然而经过翠湖的荡涤。心里似乎留下了更多文化韵味。

冬季。是海鸥飞抵翠湖过冬的时候,它们从西伯利亚飞来,把翠湖当作栖息之所。每年这时候,逛翠湖赏海鸥便会成为昆明人以及许多外地游客的一大乐趣。特别是隆冬季节,在翠湖,外地客人能对昆明仍然碧绿一片、鲜花不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翠湖边。你真正能体会到昆明就是这样四季如春、名副其实的“春城”。

不只是茶馆和茶店,很多餐厅、酒吧、酒店。都提供普洱茶。翠湖的第一层味道。就是那种随处可感的茶味。空气都是茶泡出来的,这话不假。

昆明茶客印象

当某段时间某一个地方因茶而盛,因茶而闻。茶叶不再只是人们生活中偶尔的点缀,这片小小的绿色植物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甚至是一种和精神需求有关的奢侈品。昆明,这座离世界茶源最近的现代都市。不知不觉已诞生了一个与茶有关的族群。

这个族群蔓延迅速,有人说。他们已成为城市中的一个符号——茶客阶层。这个阶层代表的是一种生活方式。而茶客,则是一群懂得寻求最古老而又时尚的方式来娱乐自己。同时康健身心的玩家。

昆明茶客印象之一——颠覆年龄界限

景星街的路灯昏黄,把谁家砖墙里的桃花染成醉色。老茶馆里惊堂木“啪”的一响。人散茶终,门口的提梁水壶还在咕噜噜冒着热气。太阳再次升起,老茶馆里那些提着鸟笼哼着《铡美案》的大爷大概怎么也想不到。如今的茶客早已颠覆了泡茶馆的年龄界限。经常泡在昆明街头各种大小茶楼里的,可以是青青少年。可以是窈窕淑女。也可能是白发老者。

昆明的茶馆按区域的不同分别集结着,真庆观、北市区、白马、文化巷各有特点。其中,翠湖地带是最具文化情结的一处。

翠湖在昆明的心脏上,茶馆在翠湖的左右,茶客们来来往往。借水色树影消磨半日浮生。落地的玻璃窗里。临窗铺着蜡染土布的长条桌是经常被老茶客“霸占”的地方,因为这里景致最好,人在窗里喝茶,窗外就是一副自然的风景;窗外的人看过来,里面也成一幅绝佳的阳春品茗图。

那四五人一桌的或许是老友相聚,或者是新知偶遇,笑语盈盈,杭菊漂在水里,冰糖在不知不觉中常溶化无迹;两人对坐,脸上写着明明白白的青春。身旁的竹椅却奢侈留出空位,似乎留出一段耐人寻味的留白,那是才开始的青涩爱恋。

路小寡

在昆明读书的小寒是翠湖边年轻的老茶客,在茶馆里一泡就是一整天。

18岁的女孩大多爱去咖啡吧和冰果屋。小寒爱的却是窗外一烟绿柳和这条喧闹却温情的小街。“谁说女孩不爱泡茶馆?”不过每次来茶馆,她总是背着笔记本电脑抱着一摞子书。点一壶滇橄榄和滇绿茶煮的橄榄茶,淡黄的茶汤酸甜里带着微微涩味,用剔透的玻璃盏盛着,喝一口。甜丝丝的回甘会从喉头慢慢涌起。

小寒就边喝着橄榄茶边在电脑上PS着她的设计图。小小年纪的她在大学里读的是平面设计专业,还没毕业就用业余时间为出版社兼职做设计,连这小巧可爱的笔记本电脑也是她用12张设计图的稿酬换来的。

毕竟是热闹的年龄,每个周末,小寒的姊妹淘会在这里集中,那时就是纯玩乐的时候。一壶什锦果茶。红的苹果黄的木瓜白的鸭梨还有圆樱桃,在壶中翻滚,壶身下烛台里火苗威力不大可不容小看,直把果茶逼出浓浓的甜酸香味。连隔壁包间里的妆容优雅,喝着牛奶红茶的“白骨精”们也被诱惑得伸过头来看。

偶尔,小寒也爱点一杯竹叶青,细腰身的玻璃杯里茶芽起起落落,茶色淡黄,茶香很熟悉很亲切,她很专心小口小口地喝。仿佛听到了儿时妈妈呼唤自己回家的声音。

竹叶青,是她家乡的茶。

昆明茶客印象之二——商场老将的儒雅夜晚

入夜。商场精英的宝马、奔驰潜入修竹掩映的四合院,院中清幽雅致,茶室里书画琴音俱全。点一泡三四十年前的老茶,或者干脆请茶艺师把自己存在这里的那饼“广云贡”拿出来,看着茶艺师用专业的手法冲泡,满身的疲惫在这自己熟悉的味道里消散去了。

很多时候,一场商场恶战也便在这不动声色不闻硝烟的茶盏间化解,茶室会晤。多了几分体谅宽容,少了些寸土必争的睚眦必报,茶室成了商谈会晤的好去处。

陈虎

陈虎是在普洱茶最热的时候被拖下“水”的。“那天我的客户周先生从北京过来,从机场接了他安排宾馆才住下,他就神秘地对我说,“‘你带我去找个地方。’当时我还一惊。以为他有什么特殊爱好。”后来陈虎才弄清楚周先生要去昆明的茶叶市场。

原来周先生是个普洱茶“粉丝”,在北京时就好到处寻找好茶和老茶,是马连道茶叶市场的常客,他早听说普洱茶发源地云南昆明有几个规模更大、商家更多的茶叶市场,这次趁出差的机会,决心好好到这里淘一堆茶。接下来的几天,合同完成之后,陈虎用他的宝马车拉着周先生跑遍了昆明的茶叶批发市场,康乐、金实茶叶市场还有街头巷尾的许多家茶店,每到一处自然推杯换盏,生的、熟的、乔木的、古树的都一一品饮,“原来普洱茶还有那么多道道,咱作为云南人真是又骄傲又惭愧!”陈虎惭愧的是自己竟然身在宝山不识宝,平时喝惯了大杯的绿茶。这次和周先生坐在茶店里细细品味着不同的普洱茶,对茶的了解还不及远在千里之外的人。

昆明之行,周先生得偿所愿,回程时托运行李里最多的就是茶。他和陈虎的合作也更进了一步,两人从单纯的商业伙伴成了茶友,彼此之间又多了份默契和信任。

周先生走了,而陈虎的茶兴也被勾起来了。他开始遍寻好茶,听过没听过名头的都淘点回去试试,对茶的了解也越来越多。平时实在忙不过来,陈虎也会委托熟悉的茶叶店老板帮自己去找茶存茶。手头的存茶越来越多,陈虎干脆把滇池边的别墅专门拿出几间房来做了储茶间。在他的影响下。原来一帮爱在酒桌上交流的朋友也渐渐喜欢上了到茶桌上交流。

现在,每个星期陈虎都会有一两个晚上在茶楼度过。宽敞静雅的茶楼包间里,小叶紫檀的桌椅散发着淡淡幽香,一壶上世纪80年代末的老生饼早已转化得劲道十足,虽然谈的是生意上的事,但陈虎心情不错,有茶在左右,头脑清醒,口口生香。“即便是个再强硬的谈判对手。我也能把他‘泡’下来。”陈虎笑言。

昆明茶客印象之三——藏在家里的奢侈

拜访过那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超级茶客。你才会知道最奢侈的茶客绝不轻易抛头露面。

你要是认为在家里只是随便喝喝那就大错特错,超级茶客茶桌上的装备绝对超过一个专业茶楼,而且每一样皆是精品。超级茶客随手拿起一只看上去黑乎乎的茶盏。都能一套一套地告诉你这是传说中曜变天目油滴黑盏,传世仅几只,有一只去年拍卖了300多万元人民币。超级茶客手中的自然是仿品。不过,那是专程飞去海岸那边淘回来的。

超级茶客无限钟爱又轻描淡写地说:“这茶盏喝我藏了18年的熟普小沱,才最配得起来。”

林子

林子绝对算得上是个超级茶客,不过他很少到茶楼茶店里喝茶。“最好的茶和茶具是家里的。”林子这话说得底气十足,有幸跟他回家对饮过的茶友纷纷点头附和。

林子好茶的历史比一般人早得多,其实是颇有家传。

林子的父亲是和茶叶打交道几十年的专家级行家,林子从小跟父亲去过茶厂茶山,还早十几岁时就尝过褐红色的普洱茶汤,也存下了不少货真价实的老茶。

现在林子觉得最上口的不是什么品牌茶,而是20年前和父亲一起上茶山用古树茶料自制的私家茶。所以每年春天他一定会自驾着越野吉普上茶山,看着春茶发芽,和茶农一起摘下,再守着杀青。当毛茶压成饼,晾干后的茶饼茶香透纸,林子便将它们封存起来,一年一年看着它们变化。看着它们成熟。

对于林子来说,茶是每天必喝的,一个人时喝,朋友来了也喝,喝必求精,光玩茶可不过瘾,林子对茶具的要求开始苛刻起来,什么茶用什么盏,什么水泡什么茶。水也讲究出处,每个周末自己上山到泉眼口接出来,储在家里的大水缸里,缸里备了竹炭吸去杂味,烧水时用的是生铁铸的壶,一是能提高水温,二可软化水质,以助茶味。近来林子又迷上了煮茶,泡到味淡的茶不论生熟,拿来在铁壶中熬煮出来别有风味。“年份长的老熟茶煮得出蜜糖香,生茶则出的是菌香。”菌香是玩茶圈子里的行话,生茶煮出的茶汤鲜爽奇妙,以往的形容词里好像没有,就用了云南特有的山珍菌子的香来命名。

林子对茶盏也挑剔,用青花斗笠杯喝古树生茶。聚香最好:用建盏饮老熟普。酒红的茶汤在油滴盏里如若夜空星耀;而紫陶罐最适宜醒茶,夜深人静时,林子放着一曲“寒山僧踪”,慢悠悠地用茶针把茶饼一点点挑开,让它们在紫陶罐里醒出经久积蓄的芬芳。

茶是包容的。林子对茶的热爱并没有地域的限制,清润的第一春龙井,岩骨花香的陈年水仙,“每一种茶都有其独特之美。我们需要的是接近它。理解它。”

昆明的普洱表情

表情一 普洱茶城林立

2000年以前,云南没有一个专业的茶叶批发市场。

2000年8月8日,云南茶叶批发市场(又称云南茶叶市场一期)在昆明市金星立交桥旁的金实小区南门隆重开业。云南告别了在产茶大省的省会城市昆明没有专业茶叶批发市场的历史。

2002年4月和10月,云南云茶茶叶交易市场和昆明雄达茶城相继开业。使云南茶叶市场成为年成交金额达10亿元人民币的全国大型茶叶市场之一。

2004年,在昆明南市区的官南大道和老海埂路旁,相继建起了康乐茶叶交易中心和前卫茶叶市场。

2005年,昆明东站的菊花村,建起了菊花园茶叶市场。

2006年初。昆明西边建起了西苑茶城。随后还有金利茶市、邦盛国际茶叶交易市场、大商汇茶叶批发市场和大观茶城。雄达茶城又扩建了二期茶城,康乐茶叶交易中心正在扩建二期、三期工程……

这些市场,都是以普洱茶为主体。

昆明是云南普洱茶的集散地。在这个面积仅98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居然密布着13个大型现代茶叶专业市场,其开放的姿态和市场集散的能力令人咋舌。这些茶叶专业市场,有的建筑面积上万平方米,有的茶市由几十幢楼宇组成。茶叶物流不仅辐射全国。缅甸、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甚至韩国茶商都来此采购茶叶。

在国外,普洱茶代表的就是云南,就是昆明。虽然,对于普洱茶。昆明更多扮演的只是一个集散地的配角角色,但英雄不问来路。云南的普洱茶通过各种物流方式从昆明发往全国全世界是不争的事实。而林立在城市东南西北角的茶叶市场,也成为昆明的一大风景。

表情二 普洱茶媒体

昆明不一定是拥有普洱茶最多的城市,但一定是拥有普洱茶媒体最多的地方。全国有几十种茶文化杂志,云南本土就有十几种专业宣传普洱茶的杂志。昆明的普洱茶杂志大体分为3种:具有独立刊号的刊物、增刊和DM杂志,从《普洱》到《普洱江湖》。再到《大普洱》。此外,《都市时报》、《春城晚报》、《云南信息报》、《大观周刊》等昆明的主流报刊也纷纷开辟出普洱茶专版,昆明拥有如此之多的普洱茶媒体。可谓是专业性的“大聚居”。以这种强大的舆论架势去支持一个行业的发展,让整个中国茶界刮目相看。

而普洱茶媒体的出现,也使得一个新鲜的群体出现在昆明——普洱茶记者,简称“普记”。普洱茶记者不仅要具备一般记者的十八般武艺,还要求具备普洱茶的专业知识。正如一位普洱茶媒体从业者说的:“一个合格的普洱茶记者笔里流淌出来的不是墨水,而应该是普洱茶汤。”据悉,目前云南的普洱茶记者有50人左右,还不包括给各家杂志报纸写专栏的专家、学者在内。

表情三 普洱茶学院

全国有许多大学设有茶学专业,可唯独云南农业大学专门为普洱茶成立了一个学院!2006年4月9日。在云南农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茶学系的基础上,龙润普洱茶学院在昆明成立,这是中国首家专业的普洱茶学院。同时成立的还有云南普洱茶研究院,这也是云南高校中唯一的茶叶研究机构。据说,借着普洱茶迅速席卷大江南北的热潮,普洱茶专业就业率比一般专业要好得多。普洱茶学院和普洱茶研究院的出现填补了云南茶产业在学术链上的空白,也使得整个产业链拥有了更稳固的科技基础。

表情四 资本普洱

2001年在台湾火爆一时的普洱茶市突然崩盘,导致相当数量的大庄家把眼光转移到了普洱的原产地云南。除了在云南大量收购老茶,港台商人还开始陆续介入了云南茶厂的并购重组。达到控制上游产业链的目的。云南省四大老品牌普洱茶生产企业之一的云南普洱茶(集团)有限公司,便在2004年改制时被香港长泰集团以2100万元人民币收购。长泰集团董事长郑炳基此后成为云南本地投资普洱茶实业的“外来第一人”。与此相仿的。目前云南众多已颇具知名度的大企业,其股东结构中或多或少都有港台资本的影子。除了港台资本。深圳创新投资、优势资本等风投资本也已经注入云南茶企。甚至原本看上去与云茶相去甚远的其他行业也看中了普洱茶这块香饽饽,云南澜沧江啤酒企业集团投资2,5亿元人民币在普洱茶产地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原生茶饮料生产厂。云南白药、云烟等云南本土大企业也纷纷涉足普洱茶行业。

当开盘价、出仓等股市术语在普洱茶市不绝于耳,从侧面反映了强势资本介入云茶产业后。其运作模式的变节与错位,也成为普洱茶在短时间内身价暴涨的原因之一。

表情五 时尚普洱不尘埃落定,也不虚无缥缈,而是正在发生的种种关系。茶花、翠湖、红嘴鸥、昆都,所有和昆明有关的关键词中。“普洱茶”仍然只是一个备选答案。如果硬要将普洱茶的特点和这个城市的性格一一对照,加以描绘,据此说明昆明是座普洱茶浸泡出来的城市,也未免牵强附会。

一个城市特有的茶性,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形成的。一种物质和一个城市获得某种相辅相成的联系,最后形成高度提升和简化的象征符号,也绝非一日之力。

驿站与过客

对普洱茶。昆明更像是一个活动场所,而不是最终的归宿。所以,昆明与普洱茶的第一个关系,是驿站与过客。一种共识已被广为流传:普洱茶产于云南、存于香港、藏于台湾。具体而言,普洱茶主要产于云南澜沧江流域的普洱、临沧、西双版纳和保山四大茶区,但如何运输出去呢?过去有茶马古道,现在昆明成为全省的枢纽中心,源源不断地向全国输送普洱茶。目前昆明拥有雄达、大观、西苑、康乐、前卫等大大小小的茶叶批发市场,全国操着各种各样普通话的茶商会集于此,目的就是接近产地,寻找最正宗的货源。如此多的普洱茶在本地的销售并不多,这一点很像云南的烟草。绝大部分依赖省外市场支撑。

风潮与跟风

没有运往省外的普洱茶,昆明也不一定能消费。这和龙井、铁观音等等茶叶很不一样。一般的茶叶,喝的是一个“新”字,茶叶的有效期在外包装上标得很清楚,但是普洱茶喝的是一个“陈”字。茶叶在昆明本不是生活必需品,但是风潮所至,人们都未免相互感染,因为普洱茶在各种拍卖现场的风头,也因为被不断宣传出来的保健美容功效。一个人买下他这辈子都无法喝完的普洱茶。那么只有依靠送礼和经营打发掉。送礼和经营涉及到物质流通。以此类推,真正被冲泡喝到肚子里的普洱茶少之又少。2007年5月。“风潮”过后。喝普洱茶的人减少了一些。就是每天喝普洱茶的人。摆弄茶具的频率也减少了。当一种产品被不断宣传为好产品时。时间一长。人们对它也就有了一定的心理抵触。在品饮价值多元的中国茶文化中。排斥显然有违茶叶本身固有的包容特性。

自我与疏离

昆明这座城市对节奏有一种天然的抗拒,人们不疾不徐。任外界如何评判和参与其中,这个城市都激动不起来。昆明人的性格中有着著名的“温吞”,他们是这个城市的主体。人们一年四季都被好天气宠着,温和的气候和慵懒的生活非常契合。喝茶是让时间和内心消停下来。在私人圈定的时光中品味人生百味,或者只为在忙碌和庸常中留一个空隙。令自己出窍一会。似乎普洱茶在昆明没有不流行起来的理由,但恰恰在昆明,品饮普洱茶的氛围并没有真正形成。

为了销售和升值,商家叫卖普洱茶的最大卖点说成是“越陈越香”,一饼年份很短的普洱茶真正要变为好茶,还需要它和时间充分磨合。这是把普洱茶的消费推向了遥远的未来。而现在人们要做的只是买茶和存茶。与现实的消费还有很大距离。上好的普洱茶不是没有。但过于复杂和缺少统一口径的判断标准把普通消费者弄得云里雾里。他们要的是一目了然的好茶。也因此,昆明和普洱茶之间缺少相互信任和信息对称,最终导致茶客对普洱茶的辨别过程影响到了品饮情绪。

过去与断裂

过去,昆明的茶馆自成体系。建筑风格、茶馆规模、茶馆文化。到西南联大,到20年之前。都是有的。不过。他们喝的茶并不是现在的普洱茶。那是日常生活的茶。散装的,没有品牌的。并无现在对品质的过分追求。这一点,和成都的茶馆有些接近。后来茶馆消失,茶客也不知去向。普洱茶的红火连昆明自己都觉得惊讶,因为过去云南人自己都不喝。现在只是走俏省外。新的风尚返回到了产地,才激起本地人经营普洱茶馆的心思。昆明喝普洱茶的地方。无论环境还是茶品。是有一些好去处的。但已经不成规模,缺乏整体的氛围。就连市民生活最集中的翠湖一带,虽然茶馆一家接一家。茶客也不少,但能喝到让人满意的普洱茶。几乎是一种小概率性事件。有心眼的茶客常常自带私藏的普洱茶,到茶馆里借水冲泡,只为一湖的风光和人气。

平民与名流

喝茶中最有平民意义的“斗茶”活动,曾在昆明搞得风生水起。但旋即消失殆尽。这种“茗战”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但也只是操作层面,在很大程度上,普洱茶被用来表演,成为热点的噱头,与昆明的关系有些疏离。与此相对应的是名流与普洱茶的关系,昆明提供了一个不错的场所。崔永元、李咏、古天乐、余秋雨、张国立、唐国强……他们都在昆明和普洱茶有了关联。一方面。好的普洱茶奇货可居。另一方面,社会名流和灰色消费增加了对高档普洱茶的消费,这能吊起普通市民对普洱茶的胃口,但这种好茶高于生活的状况,令人无法对普洱茶抱有平和的心态。

“茶”的中国智慧从字面上看非常耐人寻味:人在草木间。我的理解是一种状态,一种精神层面的东西。只有当喝茶成为相当数量的人的一种生活方式。由日常生活而改变为行为方式,抵达精神层面,变为一种精神生活,这种茶才真正变成了城市脉络的一部分,具有了茶性。反过来,城市的性格又赋予茶叶特质。显然。目前昆明和普洱茶的种种。都还不是茶和城市相互渗透、互为体现的关系。昆明不是保山、临沧、普洱、西双版纳,茶树直接植根大地,喝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那里飘散着原生的茶香。能否让飘移的茶香、茶事沉淀为城市的记忆,由触觉、味觉、视觉、嗅觉而感觉,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在昆明,你可以把普洱茶喝得很时尚。

本土新锐茶企业打造的普洱时尚体验馆打破了茶与消费者之间的矜持,顾客直接接触普洱茶的同时。还能感受到普洱茶成为时尚生活的种种元素和条件。说到底,普洱茶最终是用来消费的,如果只在流通环节转来转去,那么对整个产业运行周期的设置和全面规划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体验馆直接从品饮出发面对消费者,强调的是和现卖密切相关的品饮生活:喝普洱茶能减肥,对健康有好处。这种做法比较讨好年轻人。甚至引起了国外经济观察者的注意。健康好喝的普洱茶,也许才是消费者目前最需要的。

还有普洱茶企业在情人节开发的红色包装的“520”沱茶产品,把原本其貌不扬的普洱茶变身为体面的礼品,当貌似香水的普洱茶品成为与巧克力、玫瑰比肩的情人节礼品,我们不禁惊呼:“原来普洱茶还可以这样把玩!”

昆明与普洱茶的N个关系

今天在昆明能强烈感受到的是,一个“茶”字,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书写和表现:昆明的报纸、电视台、网站等传统和新锐媒体都开始涉足普洱茶;普洱茶的专家学者纷纷出炉;有关普洱茶的博览会多得让人转悠不过来;每天普洱茶被巫家坝机场汹涌的乘客带往全国各地……

热闹的背后,是普洱茶和这个城市变化中的关联——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