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西南部的北纬30度坐落着一座名山——天柱山,其又名皖山、潜山,安徽简称皖则来源于此。
古人认为,茶是天地精华所孕育的产物,名茶均产自名山灵秀之地。天柱剑毫,便是如此。2000多年前汉武帝就在天柱山亲自设台祭岳,汉宣帝时又加封为“南岳”。李白曾有诗句评其“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
天柱茶,同样扬名甚早,陆羽《茶经·八之出》中就曾将舒州潜山作为仅次于光州的产茶之地。唐代著名的饮食著作《膳夫经手录》对天柱茶同样给予高度评价:“舒州天柱茶,虽不峻拔遒劲,亦甚甘香芳美,可重也。”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中也曾提到:“古人论茶,唯言阳羡、顾渚、天柱、蒙顶之类,都未言建溪。”
由此可见,在宋代以前,人们将天柱茶与阳羡、顾渚、蒙顶并列,推崇为四大名茶。要知道,阳羡茶与顾渚茶均是唐代茶界“翘楚”,是皇家曾设场督造的御贡之茶。而蒙顶则是有“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之称。天柱茶能位列“四绝”,可见当时天柱茶的名气与品质绝不亚于其他三种名茶。
历史名茶一般均有其轶事典故,天柱茶也不例外。唐代的笔记小说《玉泉子》就记载了天柱茶的一件轶事。
李德裕是唐代名臣,他十分喜欢天柱茶,就托请赴任舒州的朋友给他寄一些。起初朋友并未在意,随意在舒州购买了十斤茶叶,李德裕收到后直接退还。朋友即将结束任期,于是在当地认真地寻访到了上好的天柱茶,不足一小包,带回给了李德裕。李德裕于是广邀宾朋,说天柱茶可消酒食肉毒,把煮好的天柱茶倒进装满肉的银器里,再用盖盖好。等过了一夜再去观看,果然发现肉已经变成水了。这段传说故事虽然略显夸张,但足以看出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天柱茶消食解腻的功效。
自宋代伊始,天下皆以北苑贡茶为贵,天柱茶的发展逐渐式微,直至20世纪初甚至曾一度停止生产。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组织专家抢救保护这些快要濒临失传的名茶,在著名茶学专家陈橼的亲自指导下,恢复创新了天柱茶的制茶工艺。天柱茶又重获新生,并由陈橼教授亲自取名,得名“天柱剑毫”。
今天,天柱剑毫重新焕发生机,年年增长的产量和销量,不仅让这款拥有千年历史的名茶重新活跃在了人们的视野当中,更是带动了大山中的茶农增收致富。一片古老的树叶,正在谱写着新的篇章。
(作者系《中华大典·茶叶典》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