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迷心中的圣地雨林茶山行走记

  2024-06-17 15:02          0

四月一过,西双版纳就进入湿季了。尽管选择在湿季来临之前踏入这片土地,但是,说下就下的雨,颇让初来乍到的我们感到非常不着边际。

这个消泯了四季界限的地方,是古茶树的神奇王国。在茂密幽深的热带雨林中,栖息着成片的古茶林,它们已经在这里生活了千百年,每一棵茶树上都镌刻着时间的印记。于是,当我们行走其间,并与它们默默相对时,总有着恍如隔世之感……

老曼娥.遇见世界上最早种茶的民族

早上8点,勐宋乡在迷蒙的晨雾中醒来。吃过早饭,雨林负责人田斌就连忙招呼我们上车。因为从勐宋到老曼娥,足足有200公里的路程,而且有些路段是崎岖的山路,开车最快也要3个多小时。

晨雾渐散,阳光变得饱满浓郁起来。我们出发了。 一路的风景充满了变化,让这有点漫长(对于两个乡镇之间来说)的车程变得“津津有味”。约莫30多分钟,车驶入一段平整的石板路,有些炽热的阳光在蓊郁的林木中敛去了威力。“这就是勐海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了。”田斌指着窗外大片的绿色说。

为了赶路,我们并没有在这“天然氧吧”多作停留,仅仅只是匆匆地路过。出了保护区,路就是最习以为常的柏油路了,视野也开阔起来,连成片的稻田,冒着鲜嫩的黄绿,一直绵延到山边。蓝天下,农人弯着腰在稻海里耕作,衬着金灿灿的傣式寨门,构成一幅唯美的傣乡风情图。田斌说,这里是勐混村,有着十分难得的沃野良田,是西双版纳的“大粮仓”。

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在路上奔走了2个多小时,柏油路又悄然换成了蜿蜒的土路,离老曼娥不远了。老曼娥属于布朗山乡,是勐海最古老、最大的布朗族村寨。据史载,它建寨时间恰好就是傣族传统的傣历元年,至今已有1370多年的悠久历史。寨民都是古“濮人”的后代,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树的民族。

不一会儿,一块用红、金两色漆书写的石头映入的眼帘,定晴一看,老曼娥到了。这是一个建在盆地里的山寨,几乎家家户户都是漂亮的新房,似乎觉察不到一点古老的味道。田斌说,前几年来,还能看得到那种原汁原味的傣式吊脚楼。如今,寨民靠做茶发了财,腰包鼓了,就都盖起了结实的水泥房。

尽管老建筑不复存在,但是寨民还是延续了布朗族人的勤劳与质朴。我们在雨林的制茶工坊,看到几个正在埋头拣茶梗的寨民。对着镜头,他们黝黑的面庞上露出憨厚腼腆的笑容,然后继续手中的活儿,那专注的神情仿佛跟茶融为了一体。

老班章:普洱茶迷心中的圣地

茶足饭饱,离开老曼娥时已是下午2点多,热辣辣的太阳宛如酷夏。 接下来要去的就是令无数普洱茶迷们倾倒的胜地—一老班章。从老曼娥去老班章并不远,全程约25公里,但路并不太好走,都是坑坑洼洼的,如果没有高底盘、动力足的皮卡车,几乎是寸步难行。一路颠簸,一路摇晃,车队像蹒跚的老者,缓缓前行。

车行至离老班章7公里处的新班章时,天阴沉了下来,雨又要来了!

田斌指着不远处的傣式建筑说:“那边就是新班章村了。新班章也叫上班章,是哈尼族寨子。新、老班章的关系,如同兄弟,原本都是来自同一个寨子。

在西双版纳,天气像是开启了“随机”模式似的,雨随来随去。如果下雨,山路会更加泥泞不堪。好在天公作美,到了老班章村,才下起雨来。

我们走进一户爱伲族人家里躲雨。爱伲族姑娘土妹热情地招呼我们喝茶,泡了今年新制的老班章茶。她说,从爷爷的爷爷开始,家里就是做茶的。早些年时候,做茶可是件苦差事,既累又没赚头。从2006年开始,她家就从茶里尝到了甜头。如今,随着老班章茶的声名鹊起,老班章村人都从茶里淘到了金,一年赚个百来万,基本没问题。

从土妹家出来,雨停了,太阳又钻了出来。再回到村口的时候,一家崭新的农村信用社跃然眼前,百分百的现代建筑风格,与村寨的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田斌说:“这是云南省唯一一个在村子里设有银行的村寨。可以想象,当地的现金流有多大。”

贺开:走进古茶树之海

老班章的魅力,着实令人着迷。原定一小时的自由活动时间,不得不因一些普洱茶迷的恋恋不舍而延长。无疑,这影响到了后面的行程:按照原计划,要在距离老班章仅3公里的邦盆老寨(以下简称“邦盆”)稍作停留。

田斌说,邦盆茶山与老班章村茶山是相连,因而在品质上两地的茶区别不是太大。但邦盆茶的价格却要比老班章低得多,有的价格仅是老班章茶的1/10。然而,再过一会儿天就要黑了,还要赶去曼弄、曼迈一带看古茶树,我们只好眼睁睁地与邦盆擦肩而过。

贺开古茶园是当日行程的最后一站。贺开(村),位于勐混镇东面,面积约150平方公里,有连片古茶园近万亩,是西双版纳迄今保存较好、连片面积最大的古茶山。田斌说,虽然现在还保留了这么大面积的茶山,但是在从前,茶山的面积更大,寨民的家就建在茶园里,只要打开窗子就能采茶。

车一停下,我们就迫不及待地下了车,一头钻进了茶园,目之所及都是一人多高的古茶树,树龄多在200年以上。站在树下,透过树杪枝桠,瞥见夕阳正把天边染红。

这些历经了数百年时空的茶树,身上落满时光的痕迹——密密匝匝的苔藓、虬曲的枝干、宽大的叶片……与我们不期而遇,让人感动。

南本老寨:朝圣古茶树

经过一夜的休息,我们又满血“复活”。

晨光中,我们又开始了新的旅程一南本老寨。今天的行程很充实,也充满了挑战性—一寻访千年古茶树。不过,需要徒步。

一早,天就下起了大雨,溟口的雨雾给我们的心情笼罩上了一层厚厚的不安。因为如果雨太大,寻访千年古树之旅就有可能无法成行。

南本老寨属勐宋乡,距离我们的住处仅10公里。但是,越下越大的雨,把本来就不是太好走的山路变得更加泥泞难行。快到雨林“勐宋一坊”时,雨已变得气势凶猛。大家一下车,就纷纷连走带跑地躲进茅亭。

茅亭,是别致的傣族风情,泡茶桌在里面一字排开。身处其中,泡茶赏雨,倒也别有一番情趣。

雨滴顺着屋檐上的茅草滴沥而下,手中的茶汤温热心怀,望着从山脚涌上来的雾岚把村寨吞没,不安的心情渐渐平复。雨下了2个多小时,雨脚渐收,天边露出了些许晴朗的意味,寨子新洗,清新无比。吃过午饭,我们担心雨又会来“突袭”,就匆匆上路,马不停蹄地赶往古茶园。

车在一段狭窄的山路上停住。我们穿好雨衣,握好登山杖,全副武装,准备“朝圣”。

全程徒步,共计4.7公里,需走2个多小时。行走湿滑的山路,绝对是一项技术活—一不但会走,还要会跳。边走边跳,如履如临地上了山,方知不虚此行。成片成片的古茶树跃入眼帘,仿佛打开了一扇时空之门,穿越回数百年前,与古茶树相逢。

雨水和着泥,山路滑得很,有几个人已经光荣地“中了彩”。但是,这并不能阻挡住我们“朝圣”的热情,滑倒了再爬起来,继续前行。

一路上,雨林的技术总监何青云一边走,一边指着处处可见的茶树,给我们讲解台地茶、小树茶、古树茶、野生茶之间的区别与辨识方法,生动直观。

“这棵就是我们雨林认养保护的野生茶树了。”何老师指着密林中一棵高大的树木说。“野生古茶树属乔木,野生大茶树的花果种子及树皮树干等形态牲征与栽培茶树不尽相同。最显著的区别就是树皮颜色,野生茶树的树皮是土黄色的。它未经驯化,并不适合饮用,喝了可能会有中毒风险。”一听是野生茶树,大家条件反射般掏出相机、手机猛拍,顿时“咔嚓”一片。寂静的森林,一下子变成了古树的秀场。

再往前走,就是一片壮观的台地茶园。一丛一丛的茶树铺满了山坡,背景是雨后的山岚,如仙境一般。在云南,台地茶虽与古树茶不可同日而语,但它的生态环境与树龄(有不少都是在50年以上),在闽、浙等产茶省,都足以“称王称霸”的。

令人振奋的一刻终于到来了!

1300多年的古茶树,伫立了我们眼前!挺拔的树干、披张的树冠,在一片一人多高的茶丛中,跃然而出。每个人的兴奋之情都充分地被调动起来了,迫不及待地要与它合影。

茶树长在悬崖边上,而且又长得很高,采茶很不容易,需要借助脚手架和木梯。何青云说,它的产量极低,一年最多只有1.6斤的产量。曾有人出高价购买,但都被婉拒,因为茶只用于内部交流之用。

他的话音刚落,就有茶友“噌噌”地爬上了梯子。尽管他一再强调,梯子不太稳固会有危险,但大家还是忍不住要与它进行最亲密的接触。

1300多年!时空在这一刹那交错,恍如隔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