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茶大红袍生长环境一半天赐一半人为

  2024-06-17 15:02          0

武夷山大红袍是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岩茶(乌龙茶)中的名丛珍品。以茶树形状命名的醉海棠、醉洞宾、钓金龟、凤尾草等;以茶树叶形命名的瓜子金、金钱、竹丝、金柳条、倒叶柳等,此外还有以茶生长环境命名的不见天、金锁匙;。武夷山栽种的茶树,品种繁多,有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四大名枞”。武夷名丛中大红袍享有最高声誉,名居武夷岩茶“五大名丛”之首,素有“岩茶之王”的美称。

武夷山大红袍名枞茶树,生长在武夷山九龙窠高岩峭壁上,岩壁上至今仍保留着1927年天心寺和尚所作的“大红袍”石刻,岩顶终年有细泉浸润流滴,这里日照短,多反射光,昼夜温差大。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武夷山大红袍的特异品质。

植株灌木型,叶,一般在6—7cm,长者可达11一11cm;宽一般3cm左右,宽者可达4—4.3cm,中叶型,近阔椭圆形,先端钝略下垂、叶缘略向面、叶绿光亮,叶肉稍厚微隆质脆、叶尚浅尚明27—28对,叶脉7——9对,花型尚大,直径3cm左右,花瓣6片,萼片5片、花丝稀疏稍长,高低不齐,二倍体,茶果中等。树冠半披张,树高可达2米以上,主干尚明显,分枝较密,叶梢向上斜生长,嫩芽梢尚壮,深绿微紫,夏梢叶更显带红毫尚显,萌芽、开采期比肉桂品种迟,一般在5月10日左右(缓冬年份)。2005年中开面采在5月16日,高山区5月18日后(2004年5月11日开采)。从采制时间上看,据林馥泉1941年当时记载九龙窠大红袍采制时间是5月17日,2005年的市茶叶研究所按小开面采摘的时间是5月11日,中开面为5 月16日,高山茶区为5月18日,现在的大红袍和60多年前的九龙窠大红袍采制日期基本一致。初制工艺方面,宜中开面3—4叶,萎凋适度,以顶二叶失去光泽为准,摇青为三红七绿为界,过轻过重均不宜,香气显,红边适中即可杀青,烘焙足火均应保持原味为准,在2005年春茶各品种品质对比中,大红袍多有桂花香或粽叶香,种质特征发挥明显。这与1941年林馥香所描述的大红袍九汇尚有桂花香相似……

大红袍是用无性繁育的,福建省许多无性系茶树品种一样,亲本的优点能遗传而不变异,目前武夷山茶区所种植的大红袍,据陈德华所了解,其苗木都是直接或间接从市茶叶研究所引种的,从未听说有变异或其他反常现象,而且发展纯种大红袍的时间并不长,又不是用种子播种繁育,根本不存在变异和代数之分,若说大红袍有一代、二代之分,按此观点推理,那么肉桂、水仙、铁观音品种现在是第几代?真不知这种“学术”观点有何根据?如此弄不清事实,则混淆视听,损害大红袍的声誉,损害茶农和消费者的利益。因此市场上流传的大红袍的一代、二代或是三代、四代之说法纯属无稽之谈。



大红袍是武夷名丛中极具特征的一个品种,陈德华认为,从目前情况看,只要选择土质好的茶地,在武夷山茶区种植不存在风险。但要进一步对这一品质进行研究,希望有关专家加大科研力度,摸清大红袍特征,完善改进初制工艺,最佳地发挥大红袍的品质特征,循序渐进推广之。在目前提倡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和良种多样化的情况下,不能因为大红袍品质特殊、名声大而大面积盲目推广,大红袍不能取代其他茶树品种的特色,必须和其他良种合理搭配,以保证能最佳地发挥大红袍的品质特征,保护武夷山大红袍的声誉,使其健康成长.。

武夷岩茶大红袍生长环境一半天赐一半人为

在1999年以前,中国的其它三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地”,泰山、黄山和峨眉山-乐山大佛,一直处于“三缺一”的状态,直到1999年,武夷山也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这一桌麻将终于凑齐了。

武夷岩茶作为世界双遗产地的茶区所产出的茶,身份自然贵重!武夷岩茶的贵重,离不开独特的加工工艺,更离不开生养它的优异自然环境。而这些年,武夷山为了保护岩茶的生长环境,可谓是“孤注一掷”了......

为何说武夷岩茶既是“天赐”,又是“人为”捏?

1武夷岩茶生长环境的“天赐”

武夷岩茶区的自然条件:“碧水丹山,峭峰深壑,高山幽泉,烂石砾壤,迷雾沛雨,早阳多阴...”

翻译成人话就是:武夷岩茶区为典型的丹霞地貌,岩峰耸立,全山三十六峰,九十九岩均产茶叶;山峰岩壑之间,到处幽涧流泉;茶区有适宜的土壤,为烂石或砾壤;山间常年云雾弥漫,年平均相对湿度在80%左右,雨量充沛,年雨量在2000毫米左右,是我国雨量最丰富的茶区之一;气候温和,冬暖夏凉年平均温度在摄氏18~18.5度之间,无霜期长...

啧啧啧...这生态环境,没谁了!

2“人为”的茶文化

武夷茶的历史悠久,历经了一千多年的茶事活动,留下了包括:御茶园遗址、遇林亭窑址、古茶园和古茶厂等遗迹;开创了独特的制茶工艺、饮茶习俗和茶艺表演;还有朱熹与武夷茶,武夷茶与儒释道三教,它们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的“人为”,是在漫长的时间里,记载着武夷茶文化;是一代代“人为”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嗯,抒情完了,咱们来分析下“人为”的武夷岩茶文化,主要是体现在哪个部分捏?小微觉得吧,应该是独特的制作工艺!毕竟武夷岩茶的好品质,是离不开其独特的制作工艺的,况且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已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啦,是名副其实的“人为”的茶文化哟!

“人为”的不仅仅是茶文化,还有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喔,生态环境对岩茶品质的影响很大,这是毋庸置疑的!

1武夷岩茶生长环境的“人为”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为武夷山道出了“人为”所获得的成果:“南平武夷山把那些不符合环保标准的矿业、木材业关闭了,但是新的产业产生了,武夷山的茶升级了......”

那么为了让武夷山的茶升级,武夷山具体付出了多少“人为”的努力捏?

1、 禁止采伐天然林

自2001年以来,武夷山市政府采取了行政措施,干预天然林木的保护,武夷山林业局也不再审批天然林的采伐,对盗伐的犯罪行为更是予以严厉的打击。

2、 禁止违规开垦茶山

在2013年,武夷山市又出台了相关规定:5年内禁止开垦新的茶山,一旦发现,坚决拔除茶苗,并及时补种阔叶树或马尾松。

3、 限制开采矿产资源

2000年的时候,武夷山市编制矿产资源管理三区规划,采取福建省最严的措施去限制矿产资源的开发,禁采面积是福建省最大的;2008年的时候,又开始实行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逐步恢复矿山的生态环境;在2013年底,对生态景观影响较大的饰面石材、采石场等企业基本关闭。

4、 设立福建省首个“生态环境司法保护示范区”

在去年,即2015年,武夷山市还设立了福建首个“生态环境司法保护示范区”,目的是加大法制宣传力度,有效防范破坏生态环境行为,严厉打击各种破坏生态资源犯罪活动。

5、保护茶山的计划

在 2010年,武夷山市委、市政府明确限定了未来十年武夷山茶园面积,计划在2020年前茶山面积要控制在15万亩以内。

而且这些努力不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全部喔,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2倘若生态环境被破坏,会给岩茶带来什么影响?

其实大家不难发现,楼上讲的那些努力大多是说禁止过度开垦茶山、禁止采伐林木等的,这又是为何呢?

1、水土流失会造成啥后果?

因为过度开垦茶山和采伐林木,都会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而水土流失就会导致茶园的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元素的流失。

(前方高能,学渣请自行快进!)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微生物生活和茶树多种营养元素的物质基础;而土壤腐殖质是土壤中有机质的主体,土壤腐殖质对作物营养有重要作用,腐殖质被分解后,可提供二氧化碳、铵态氮、硝态氮及磷钾钙硫等养分,是作物所需要的各种矿质营养的重要来源;腐殖质具有巨大的表面积,并带有大量的负电荷,可以提高土壤吸附分子和离子态物质的能力,增强保水保肥能力;腐殖质中的胡敏酸类物质还是一种生理活性物质,可以促进根系生长,促进作物对矿质营养的吸收和增强作物的代谢活性。

养分元素:大量的矿质元素,如K、Na、Ca、Fe等等,这些元素含量的多少,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茶树的生育和茶叶的品质。(码字很辛苦,这个就不细说了...)

简单点说就是,茶叶的内含物质会减少,岩茶的品质会下降。

又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衰退,导致茶农大量施用化肥,令茶园里的土壤理化性质发生较大变化,如此便不利于茶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林地分布广,生态环境好”对岩茶的影响

武夷山的林地面积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达81.77%,丰富的森林资源与森林植被类型为武夷山市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拥有这么大面积的森林覆盖率,就是对岩茶品质的保障。因为林木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温、减少垂直上升气流的发生,避免大风与冰雹的形成。如果是作为风障的防护林,更是可以俘获更多的雾,对茶树的生长是非常有利的,在防风林带的作用下,可以使得茶叶产量、品质得到提高和改善。

武夷岩茶能够拥有这么好的自然生长环境,是上天赐予的;而能够维持这么好的生态环境,则要感谢“人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