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驰名国际市场的屯绿
“屯绿”是屯溪炒青绿茶的简称,比祁红早出名,长时间称誉于国际茶叶市场。十九世纪中叶以后, 为我国绿茶输出最盛时期,当时出口绿茶除屯绿外,还有浙江的平水珠茶和福建的淮山茶。这三种外形不同的绿茶,内质相差并不很大,但各有特殊的风味,其中以屯绿的品质为最好。因此,平水珠茶和淮山茶后来逐渐衰落,而屯绿眉茶却有了很大的发展。后因绿茶输出逐渐减少,为红茶所代替,屯绿的名气就不如祁红响亮了。但就屯绿的品质来说,除了我国几种著名的内销绿茶外,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
屯绿产区包括休宁、婺源(现属江西)、歙县的东南乡、黟县的南乡、绩溪的东北乡和祁门的东乡。以祁门的凫溪口所产绿茶最著名,特级茶尤以骑马州、杨树岭、杨村府、头率水南北岸的大源、南源、浙源、平源,茶汤清绿,香味浓厚;大源的李坟口、富裕口、杨村、下土坑为休宁产茶的四大名家。因为这些地方所产绿茶都集中在屯溪加工和输出,因此叫做“屯绿”。其实屯溪本地产茶并不多。
浙江的淳安、遂安、开化等地,邻近屯绿产区,仿效屯绿的制法,大量出产眉茶。这种茶以淳安威坪为主产地。威坪和歙县很近,自然环境大致相同,生产的茶叶品质也相近似,过去也称屯绿对外推销。
解放后,屯绿销路很好,供不应求。为了满足市场需要,除大力发展生产外,还在很多新的外销绿茶区推广屯绿的制法,如本省舒城、庐江、怀宁、岳西、太湖、桐城、金寨、潜山等地出产的炒青,集中在舒城加工为“舒绿”。广德、宁国等县出产的炒青,集中在芜湖加工为外销茶,对外也称屯绿。
屯绿为什么能驰名于国际市场呢?主要是由于制工的精巧,特别是毛茶加工细致。在加工进程中,反复进行筛分,先把形状不同的茶叶分开,后把长短、粗细、大小不同的茶叶分开。这样精细地筛分,就使得茶叶外形整齐美观。同时,还运用不同的风选方法,让风扇与撼盘交相作用,来格地分清轻重,这就使内质达到了一致。至于炒茶,则看茶做茶,一般采用控制叶温,低温久烩的炒法,防止香气散逸。有这种精湛的炒茶技术,屯绿具有高香是很自然的。
屯绿以长条形茶为主,因形状如眉,又叫“眉茶”;其次是拳状的团块茶,叫“贡熙”;另外兼产圆形茶。过去,屯绿的茶色繁多,分为珍眉、针眉、熙春、凤眉、蛾眉、眉熙、眉雨、芽雨、三角片、吓目、贡珠、宝珠等十余种。
珍眉外形圆长,条索紧实,不杂梗片。这种茶分为三级:由最嫩最好的芽叶制成的,身骨重实的,叫抽芯珍眉;由较粗老的大叶和次嫩的芽叶组合而成的,叫普通珍眉;不分抽芯与普通遥,叫统珍眉,也称乌龙珍眉。抽芯珍眉又有特别珍眉、特真珍眉、特珍、真珍、正珍、珍珍等名称,或简称“抽芯”。
针眉形状锐细,为断芽嫩梗及一小部分细小坚实片粒混合组成。为了避免字音相同而且混乱,双叫小珍眉或十字珍。针眉又分为正针眉和副针眉,或特针和普针;不分正副的,叫统针眉。
秀眉为碎片及细末中提出较有身骨者所组成。身骨比秀眉轻薄而稍大,碎片特多,并混入一部分细屑,叫蕊眉。
熙春是茶工李熙春所创制的,故名熙春。它是不规则的团块茶,大多由芽头及肥厚叶片叠合组成。这咱茶分贡熙与普熙两种。贡熙又有特贡和副熙之别。特贡也叫抽贡。
凤眉紧细不及普通珍眉,但又比不规则的块状熙春秀长。外形稍弯曲,品质在珍眉与熙春之间。
蛾眉为块状茶和条状茶混合组成。呈块状的,略与副熙相等;呈条状的,近似凤眉;然而不及副熙和凤眉紧结坚实,而且内中杂有很多扁曲茶。
眉熙略似蛾眉,大多为老大叶片折叠而成的扁平块形茶,身骨轻飘。
眉雨形细而长,曲卷者多,为薄劣叶片所卷成,内中杂有较老的梗及叶脉的基部。
芽雨为断条、断梗、断叶脉、碎块、叶柄等混合所组成。
三角片大多为三角状的碎片,其质轻劣,属副产品。
圆茶小者叫虾目,其次叫贡珠;大者宝珠。屯绿氧的花色,“平绿”也有一部分,特别是“平绿”土装一半是出眉茶,但品质远不如屯绿。因此,屯绿特称“路庄茶”,同时也可与浙江“遂绿”有所区别。
屯绿的各种名目,新中国成立后曾经加以简化和统一。依销路不同,分甲乙两类。甲类眉茶,珍眉分上级、中上级、中级、中下级和普通级(上级和中上级相当于从前的抽芯珍眉;普通级相当于从前的特针);贡熙分中级、中下级和普通级。乙类眉茶,珍眉分为特等珍胥一级二级和眉一级至三级;贡熙分一级至三级。同时还增加副茶秀眉和副熙两种茶色:秀眉分三级,副熙不分。除此以外,所有其它名称,一概废而不用。最近又进了步简化和统一了屯绿的规格,将屯绿统一分为:珍眉一至七级,每级分二等;贡熙一至五级,每级分二等;秀眉一至三级,还有特针、雨茶、绿片不分级。
高级屯绿的品质,如用品茶评语来形容,则是:条索匀整壮实,形状美观,色绿带灰发亮,香气高而持久,味浓醇,叶底嫩绿厚实。滋味苦涩为绿茶的通病,但屯绿则无此缺点,所以为国外市场所欢迎。
屯绿开始外销的年代,据皖南中茶公司1951年刊行的《皖南茶叶概况》记载,是在太平天国时期。当时,婺源东乡经营绿茶的茶号有俞德昌、俞德和、胡源馨、金隆泰四家,各制箱茶千百箱不等,运往香港出售,因利润优厚,引起了资本家经营外销茶的兴趣。后来,海外市场扩大,输出量增加,经营者既多,产区也逐年扩大。
1896年黟县茶商余伯陶(余干臣的儿子)在屯溪长干旁开设福和昌茶号,凭他父亲的经验和茶工的智慧,改进制茶技术,在珍眉中提取“抽芯花色,运到上海出售,审评结果、认为是难提的创举,誉满茶界。
同一年,某一茶又应当时俄国的需要,制成“特贡“花色试销,也得到了好评。于是各茶号为了追求高利,纷纷仿制,到1913年,各种茶色都有了一定的市场。例如,“特贡”销俄国,“乌龙珍眉”销欧洲各国,“凤眉”、“蛾眉”、“虾目”等花色销美国,每年共销6万提目前屯绿远销摩洛哥和西非以及欧美等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屯绿的产量,根据安徽小茶叶改良场丛刊第三号(1934年出版)《皖浙新安江流域之茶叶》所说,1910年左右,年产7、8万箱(每箱50-60斤),约4万多担。随着海外销路的扩大,1916、1919年,产量突增至10万箱。1920年为屯绿是盛时期,当时屯绿有一百零九家茶号经营茶叶生意,销路极畅,茶价也高,抽芯珍眉每担市价高达白银三百六、七十两,创历史最高记录。1930-1931年,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购买力大减,茶价奇跌,秀眉、贡熙失售价,不敷包装和运费的支出,因此许多茶号倒闭。到1933年只剩下六十七家,出产8万箱,退到二十年前的产量水平。
但是,当时贸易委员会的二十七年度《管理全国茶叶产销报告书》(1938年),根据杭州新安惟善党捐册所载的资料统计,1903年为15万箱,1910年为21万箱,1911年为14万箱,嗣后回旋于10-20万箱之间。这些数字与上人段提到的不同,大概包括浙江遂绿在内,因为遂绿当时也以屯绿向外推销,同路经过杭州出口。
1935-1940年屯绿的产量(包括江西、浙江产的在内):1935年7万箱左右,允4.2万担;1936年11万多箱,约7.1万担左右;1937年13万多箱,约7.4万担左右;1938年13.63万多箱,约7.6万多担左右,其中安徽出产47180担;1940年13.19万多箱,约7.98担。
太平洋战争发生后,海运不通,产量剧降。抗战胜利后,交通局部恢复,全国绿茶输出情况有了好转。由1946年的4万多担增至1947年的18万多担。但由于国内战争发生,茶叶生产受到严重的破坏,因而1948年全国绿茶仅输出10多万担。这一年屯绿仅出产1.66万多担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振奋力扶持下,屯绿生产迅速得到了恢复,1955年出产5.96万多担,1956年出产7.72万多担,1958年已突破10万担大关。产量年年增加,至1972年全省收购炒青毛茶22万担,比1965年增长92%,1980年收购约33万担。屯绿是我国外销茶恢复和发展比较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