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中国学者通过现代基因技术一锤定音:中国是茶树的故乡,茶是中国人的发明。茶叶的起源我认为是在古代的巴蜀,那里不但有最早的记录,有最早的管理移栽,吴理真的移栽被奉为茶祖,有最早的皇家贡茶苑蒙顶茶苑。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中国人是最早发现并利用茶的民族,那么谁又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个“吃茶叶螃蟹”的人?茶书上多半会给到我们“神农说、达摩说、陆羽说”等经不起推敲的解答。
中国茶如何传入日本的?
欢迎关注【懂茶帝】有茶友来问:“知道这日本茶是从咱们这传过去的,可是怎么传的啊……小懂给简单介绍下呗!”这个问题,应该很多人都不太了解,有的人甚至都不知道日本茶与中国的关系。中国茶礼的东传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自中唐时期中国寺院茶礼逐步形成之后,每一位来华留学的日本僧人和每一位东渡弘法的中国僧侣都是其不同程度的传播者。
只不过有的留下了记载,有的没有留下,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我们熟悉的径山茶。▲径山茶现在就和小懂一起捋一捋,日本茶道与中国茶文化之间的渊源吧。中、日茶文化的历史在历史上,日本和我国可说是关系最为密切的国家。日本在大化(645年)改新后,全面吸收唐朝文化体制的同时,茶和饮茶习惯就此传入日本。唐宋时期,中国国力强盛,文化绚烂,是周边临国朝圣的对象,尤其是日本,对中华文明极为向往,日本朝廷或组建文化使团前来学习,或派僧人进修佛法,中国的茶叶和饮茶方法伴随着佛教文化东输而传入日本。
中国高僧鉴真和尚在唐代东渡日本,当时他除了带去大量药品,还把茶带到了日本。到了宋代,中日僧侣往来增多,日本僧人荣西在宁波天台山学习,回国时带走了天台茶种,以及当地的制茶技术和相关茶书,并撰写了《吃茶养生记》,成为日本第一本茶书。荣西和尚的倡导,促进了日本茶的饮用和普及,荣西被日本人尊奉为“茶祖”。后来,荣西的徒弟道元也来到了中国,先后在宁波阿育王寺、杭州径山寺、宁波天童寺学习,径山茶宴令他印象深刻,他回国后撰写了《永平清规》,是最早记载日本禅茶茶礼的典籍,这本书对日本茶道的形成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然而,由于道元所学佛法与径山寺所倡导的不同,他对径山茶宴中的行茶礼仪和室内布置重视程度不够。真正将径山茶宴传入日本,并使日本禅茶茶礼规范化的是日本僧人圆尔辨圆和南浦昭明。圆尔辨圆在南宋时期来到径山寺习禅三年,回日本时带回了《禅苑清规》一卷、径山茶种以及径山点茶法,并将茶种栽种到了故乡。在所开创的东福寺,圆尔辨圆以《禅苑清规》为基础,制定了《东福寺清规》,将茶礼列入僧人日常必须遵行的仪规。
与此同时,圆尔辨圆的同门师兄弟兰溪道隆、无学祖元在径山寺学成回国,与圆尔辨圆互为呼应,使径山茶礼的影响更为广泛。宋理宗开庆元年,兰溪道隆的门下弟子南浦昭明来到大宋学习佛法,在径山寺认真学习茶树栽种及制茶技术,学成回国后传播点茶艺和“茶宴”礼仪,使日本茶道更为规范。径山茶宴径山位于杭州西北50公里处的天目山脉,径山寺兴于唐、盛于宋。
诞生于这里的径山茶宴,并非随意的饮茶论道,而是有一套颇为严格的程序,在庄严郑重的仪式中,以茶为媒介,进入禅的意境,实现交流佛理和哲思的目的。▲径山寺茶宴所用的茶具是专备的,放置在精致的茶台上,有茶盏、茶罐、砂壶等器具。而且,茶具并非为日常准备,而是有重要事项或重要客人方才举行。举行茶宴时,用的茶末是级别很高的茶粉,日常则用较普通的茶末。
径山寺的茶宴通常在由大慧宗所建的明月堂举行,堂内陈设洁净,挂画插画焚香。宾主在各自的位置坐定后,主人亲自点茶分茶,先客后己,以示敬意。然后宾主互相致意,举茶盏闻香观色,捧盏品饮,为表达对主人的赞美,饮茶时会发出啧啧之声,一盏茶一般分四次饮完,此一过程称为“行茶”。行茶完毕后,客人要致谢,主人则谦卑答礼。
之后,再次点茶,宾主双方品评佛理茶道、诵读佛经,或联句作诗。▲径山茶宴日本茶道的基本要素和程式是由中国禅茶,特别是径山茶宴衍生而来。后来,日本茶道经村田珠光、武野绍鸥创建、发扬,以及千利休集大成,形成了以“和敬清寂”为核心理念的日本茶道。日本茶道在形式上有严格的仪轨,它从茶出发,却又超越了茶本身,是日本人生活规范化的体现。
可以说,茶道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径山茶宴虽已列入民俗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还是处于长期失传的濒危状态,而日本茶道却很好的保留了径山茶的精髓,在遍布日本全国各地的茶室、茶庭中,举办的茶会、茶事象征着日本的美学追求,一次次上演。对于日本茶道,小懂认为,我们不要带有排斥的想法去看待,因为它将古时的中国茶文化保留和传承下来,或许会带一些感谢,在21世纪的今天,还可以体验到唐宋时的中国茶文化。
茶叶的起源在哪里?喝茶有什么讲究?
茶叶的起源我认为是在古代的巴蜀,那里不但有最早的记录,有最早的管理移栽,吴理真的移栽被奉为茶祖,还有最早的皇家贡茶苑蒙顶茶苑。至于网上吹嘘的云南历史多么多么久,茶树有多少年树龄,这些人是搞错了一个概念树龄不等于开发,就是诸葛亮的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其实只是到了今天的昆明地区,更南方还是不毛之地。茶叶规范性作为系统的茶学出现是在唐朝,以陆羽的《茶经》为代表,系统的出现了种植加工销售饮用产地等全方面的介绍,在政治上是茶叶进入太庙祭品礼单,正式成为一种贡品,和以前的作为土特产上贡是不同的。
到宋代就到了古代茶技的巅峰,不管是加工中的银丝水芽,龙团胜雪,还是泡茶中的点茶技艺,茶百戏等。明代朱元璋废团茶以后,散茶叶茶的加工方式饮用方式得到了发展,茶具上是紫砂壶等茶具出现。到明末清初,除了普洱黑茶等边销茶以外的茶叶产地都进行了制茶工艺的变革,与现代茶叶的工艺相同的技法不断涌现完善,可以这样说清代民国的喝茶品饮方式已经和现代相差无几了。
喝茶没有特别的讲究(普洱除外),因为大多数茶叶是日常生活用品,就如我就是天天喝茶不断 并没有特别需要注意的 ,茶叶本来就是喝的,如果说要讲究也是防火防盗防普洱,健康卫生保质期,不喝过期发霉的茶叶,老老实实的色香味形最实惠的分辨方法,不装币,不吹嘘更不忽悠,茶叶本来就是喝的。最多就鄙视下喝普洱吹嘘炒作过度的,茶叶本来就不复杂。
中国是谁最早发现的茶?最早的茶是什么茶?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中国人是最早发现并利用茶的民族,那么谁又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个“吃茶叶螃蟹”的人?茶书上多半会给到我们“神农说、达摩说、陆羽说”等经不起推敲的解答。(内容不在此赘述,可上网搜索)经多年的资料收集,文献的考证,我大胆推理中国人最早发现并利用茶的时间,决不是距今五千年左右的神农,也不是南北朝的达摩,时间应可推演到万年之前,中国人的祖先便已开始使用并栽培茶叶。
距今7000-8000的跨湖桥遗址中,一颗先祖采集而来的茶籽与橡籽、陶器等新石器时代人类遗物一同出土,其中一个陶罐中还整齐摆放着各种无法辨认的树叶。距今6000年前的余姚田螺山古人类遗址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稻谷壳堆,各种石器,陶罐,以及山茶属树根,经专家综合分析和多家专业机构的检测鉴定,认为这些古树根乃人工栽培茶树的遗存。
这些重见天日的古代遗存为我们绘制出一张史前人类的生活场景:先祖们收获着自己播种的稻米、茶叶,与采集来的野菜、野果一同烹煮,在日落时分,族人围坐篝火一同享用美食,分享着一天的经历。中国人的先祖远在采集时代便已养成利用茶的习惯,这片神奇的树叶庇佑着中华民族的健康,被历朝历代视为“治病良药”。我们所信奉的“茶祖神农”——神农帝,并非是指五千年前的某一个人,而是千千万万先祖用世世代代的生活经验传承下来的”智慧合体”。
“茶”字的起源是什么?最早见于中国的哪一本书?
如果说西周文献《诗经》中记载的「荼」是「茶」的话,那么「茶」就应该最早见于《诗经》。《诗经》先后七次提到「荼」: 谁谓茶苦,其甘如荠。(《邶风・谷风》)采茶薪樗,食我农夫。(《豳风・七月》) 周原膴膴,堇荼如饴。(《大雅・绵》) 出其圈阅,有女如荼。(《郑风・出其东门》) 予手拮据,予所捋荼。(《国风・豳风・鸱鹗》 其铸斯赵,以薅荼蓼。
(《周颂・良耜》)民之贪乱,宁为荼毒。《大雅・桑柔》。但是《诗经》中「荼」是不是「茶」是有争议的,所以这个问题还没有定论。我只负责罗列、综述我看到材料和证据,然后请读者自己去判断。从文字学的角度说:「荼、茶」本一字分化,《說文》有「荼」无「茶」:「茶」字似乎最早见于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讲「茶」在唐以前还有很多名字:「一曰槚,一曰蔎,一曰茗,一曰荈」。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传说中的炎帝神农氏,不但是农业之祖,还是中医本草学之祖:《神農本草經》: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陆羽认为他还是【茶祖】,他认为神农用来解毒的「荼」就是后世的「茶」《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聞於魯周公。但是,《毛诗》以及汉唐学者注经却说「荼」是「苦菜」或者「茅草、稗草」。
如: 《詩‧邶風‧谷風》:「誰謂荼苦,其甘如薺。」毛傳:「荼,苦菜也。」《國語‧吳語》:「萬人以為方陣,皆白裳、白旂、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韋昭注:「荼,茅秀也。」《詩‧周頌‧良耜》:「以薅荼蓼。」孔穎達疏:「蓼是穢草,荼亦穢草。」「荼」的「苦味」之义引申出「痛苦、苦难」之义,也即所谓的「荼毒」:《書‧湯誥》:「爾萬方百姓,罹其凶害,弗忍荼毒。
」孔穎達疏:「《釋草》云:『荼,苦菜』此菜味苦,故假以言人苦;毒,謂螫人之蟲,蛇虺之類,實是人之所苦;故併言荼毒,以喻苦也。」所以,《字源》(上册,页59)一书中,学者白于蓝认为「荼」字的本义是「苦菜」:·我们知道《诗经》主要来自是黄河流域的风土人情,但黄河流域并不产茶,陆羽《茶经》也记载茶树来自南方: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
其巴山陕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缀之。成书于晋代的《华阳国志》认为,殷周之际巴蜀就向中原进贡茶叶。西汉扬雄的《方言》一书记载茶来自蜀地。但目前先秦两汉考古,似乎没有发现过任何与茶和饮茶相关的文物(或者说我没有见到)。清人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自秦人取川 之后,始有茗饮之事」,并引孙楚《出歌》:「荼荈出巴蜀」。
陆羽《茶经》所描述南方茶树「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目前在云、贵、川, 确实有非常粗古茶树的存在。云南就有很多几千岁的【茶树王】:根据现代植物学和生物学以及地质学的研究,国际上已经普遍认为中国云贵高原为茶的原产地。下面的结论引自《中国茶史》(页6-8)西方语言中不管是【tea】还是【cha】,都是来自汉语的闽南语和粤语:西方白人明明几百年都从中国进口茶,而且茶树是他们从中国盗走移栽到印度大吉岭的,但白人似乎很喜欢印度,一定要说茶起源自印度。
后来,中国学者通过现代基因技术一锤定音:中国是茶树的故乡,茶是中国人的发明。茶树和饮茶之风,由南向北传播,茶树也渐渐被驯化成为矮小的灌木,地理大发现以后,东西航路被打通,茶开始风靡世界。人类是如此迷恋茶叶的味道,我本人极度嗜茶,相信不论古今,世界上有很多人跟我一样:可使食无肉,不可饮无茶。所以,这片小小的叶子,影响人类的历史进程。
比如美国的独立革命、近代中国的鸦片战争。央视有个纪录片叫《茶,一片树叶的故事》,我认为拍摄得非常好,就是从茶树的起源地云南,开始讲述茶叶前世今生的故事:5所以,说道最后我也不敢下确凿的结论,我只能说有以下两种可能:1、先秦文献中的「荼」,可能包括很多苦味的草药以及植物,茶树只是其中之一。那么大致上可以说《诗经》的【荼】包括【茶】。
后来,大概是魏晋以后,从「荼」字分化出「茶」字。2、先秦文献中的「荼」不是「茶」,大概在汉代,南方巴蜀或者说今天的云贵川的「蔎、荈」传到中原,因为「蔎、荈」也 是苦味,所以归入了「荼」一类的植物,后来称为「茶」或「茗」。也就是说:先秦文献中「荼」只是指的苦菜,不是指「茶叶」,但「茶」这个汉字是从「荼」中分化出来,专门表示巴蜀的「蔎、荈」。
因为它们都苦味植物。如果说确凿的话,最早记录「蔎、荈」也就是「茶」的文献,是西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乌啄桔梗芫华,款冬贝母木蘖蒌,芩草芍药桂漏芦,蜚廉雚菌荈诧,白敛白芷菖蒲,芒消莞椒茱萸。以及西汉扬雄的《方言》:蜀南人谓荼曰蔎(「茶、荼」上古音是一样的)-------------------------------------参考资料:郭孟良. (2003). 中国茶史. 山西古籍出版社.刘祥秀. (2006). 《诗经》中的“荼”与“茶”之关系考析.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1(7), 88-90.周蒙. (1997). 《诗经》“荼”为“茶”源说. 北方论丛(3), 48-52.董桥声,饮茶简史,见: http://www.camcc.org/_media/饮茶简史.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