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赛龙井的老竹大方
大方茶名,首见于《宋会要·食货志二九买茶价》,次见于《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一》。不过,它们所记载的大方,是指当时大四方形的蒸青贡茶,不是现在的大方。
现在的大方,或叫针片,因经过拷扁操作,又叫“拷方”,它是一种扁形的内销绿茶,形状象龙井,但是较粗大;又因卷成条索而后拷扁,故不像龙井那样扁薄而平直;色比龙井深褐、绿黄鲜润。上等龙井与大方比较容易辨别,低级龙井与上等大方就容易混淆,很难区别。
大方的生产历史和茶名由来的问题,传说纷纭。据冯时可的《茶录》所说,松萝茶是比丘大方创制的。大方茶名是否为纪念这个和尚而来,很值得研究。如果与这个和尚有关系,大方的创制年代也应在那个时候。据《歙县县志》记载,明代隆庆(1567—1572年)年间有一比丘(和尚)大方,曾在徽州歙县南乡老竹岭上的大方山创制大方茶。因其采制得法,制作精妙,其制品而售于国内者,有毛峰、顶谷大方等种类。有云:大方茶以老竹岭大方山产地而得名,故称“老竹大方”;或云:为僧之创制,以大方和尚之名命茶。其形平扁光滑似竹叶,色深绿如铸铁,又有“铁叶大方”之称。关于如何冠以“大方”为茶名,还有一段异曲同调的传说:1751年乾隆下江南,搜刮地方名产,诏令曰:进鲜贡品者,庶民可升官发财;犯人重刑减轻刑。老竹铺大方就是当年老竹庙的大方和尚创制的贡品,皇帝便“恩赐”以大方为茶名。
古时的龙井茶如果象现在的扁形茶,大方应在龙井之后,与上面所说比较符合。如从制茶技术发展来说,现在的扁形龙井或有可能在大方之后,因为龙井的炒制技术比大方进步,可以说是大方的发展。照后一种分析,古时所称的龙井茶就不是现在的扁形茶了。就发现的古书记载,在北宋时已有龙井茶,但当时还没有炒青的制法,因此不可能有象现在龙井茶。这个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大方首创于歙县南乡老竹岭(现属竹铺公社),海拔1000多米的大方山。大方山,山峦重叠,岗崖起伏,溪涧网布,山涧细水绕山常流,有“十门九不锁”之称。茶树多生长于高崖石隙里和山洞峡谷中,终年云雾弥漫,土质肥沃,自然条件十分优越。现在的主要产地包括竹铺、三阳、金川三个公社,中心产地在竹铺公社,以竹铺的老竹岭和金川的福泉山所产“顶谷大方”品质最佳。
歙县南乡大方山邻近的浙江淳安唐村区和临岐区、昌化顺溪一带也大量仿制大方。产量以歙县的老竹铺、三阳坑为最多。品质以老竹岭半山中的老竹大方为最好,是前清的贡茶。大方有内外源之分(或分里外东乡),内源包括老竹岭、三阳坑、翠屏一带,品质好,叫老竹铺大方(其中以翠屏的草节坛和百石坑的崖上所产的品质为最好);外源包括杞梓里、齐武、霞坑一带,品质较差。
老竹大方的特征:外形扁平匀整、挺直光滑似龙井,但较肥壮,色泽深绿褐润,形如竹叶,又称“竹叶大方”。汤色淡黄,有熟栗子香,味浓而爽口,叶底嫩匀黄绿。
顶谷大方是大方中极品,其特点:外形挺秀光滑,色泽暗翠绿微黄,芽藏不露,身披金色茸毫,香气高长。这种茶窨以茉莉或珠兰,便成为茉莉大方或珠兰大方,统称“花大方”。
大方采制技术要求:顶谷大方一定要在谷雨前采制,标准是:一芽二叶初展,长度约3厘米,每斤约3.5万个芽头。加工前鲜叶要进行选剔和薄摊。一般大方在谷雨后到立夏之间采制,标准是:一芽二、三叶。
炒大方用专置的铁锅,口小腹大的大方锅,口径约65厘米,深约60厘米,口周有棘形的铁刺12个,一般二锅或四锅相连,筑灶成一排,把锅平放在上面,像眉茶的x干锅。也可不专门设置,用饭锅代替。但炒制不便,外形不好。现都改用平锅。
制法分四个步骤:杀青、出锅揉捻,而后做坯。有的分三个步骤,在锅中用力拷拍,代替揉捻。
杀青锅温约180摄氏度,先用菜油或腊灼擦抹锅面,投入鲜叶约1斤抖炒3—4分钟,叶片已萎软,并现有皱纹时,用手在锅壁上加紧拷拍,向锅的四周荡转搭起,复从锅壁拷下。这样一拷一荡,使茶叶扁平而直,经过拷荡的步骤,可使茶汁浸出叶面,和揉捻的作用相同,反复拷荡约10分钟,再加油一次。油多可使叶子变色,但过多就有损害茶味,拷搨约半小时后,当茶叶已达七、八成干时,就可起锅。
起锅后,熏锅每次的数量约为杀青叶的一倍,火温60—70摄氏度,下锅前仍用油揩擦锅面,再熏锅与前相同,但须加紧在锅边摩擦压扁。快达足干时,手势要轻,防止茶叶擦碎。熏到叶色褐绿光滑,完全干燥为止。
炒制过程中,不论何种炒法,手掌必须伸直,切忌捏炒,尤其是在拷荡步骤中,茶叶快要干时,防止压碎,手势要轻,炒约1小时左右后,充分干燥,至手捏能碎时,就可起锅,每锅干茶12—13两,摊放后就可装篓。
经过揉捻步骤的,先杀青后揉捻而后做形。杀青方法与一般杀青相同,每次放鲜叶2—3斤。炒10分钟左右,到茶叶柔软,就出锅放在竹簟上摊放,再放在揉捻床用手揉捻,至叶子白沫挤出时解块。
揉好的叶坯分成两份,然后复锅整形。复锅温度要高,大约120—140摄氏度,锅壁再抹油后,放入一份揉好的茶叶,翻炒几下,抖散水分,到茶坯不粘手,就整形。伸直手掌,用拷搨的手法按住锅底叶子,用力紧贴锅壁向上搨起,再从空中散落锅中,有时按住叶子向锅壁四周荡转。边拷边搨,连续进行,火温保持110摄氏度。这样使茶条初步压成扁形,约经10分钟后,茶坯半干,反复拷拍15分钟,使条索扁而直,揩油一次,到7—8成干出锅摊放。
另一半同样复锅后,就可把两锅并一锅,火温降至90摄氏度上下,再在锅壁涂上少量菜油,使锅面光滑,再用同样的拷荡和摩擦的手法,整理形状,并使发出光彩,方法和前面相同。
大方的产量因受外销绿茶和机械化程度低两大因素的影响,产量不高。1954年歙县出产大方9400担;1956年因要多产其它茶,大方减产为8680担;但到1958年又回升到万担以上。1972年由于大部分改制炒青,仅竹铺公社维持生产,年产2000担;1980年仍为2000担。老竹大方是传统名茶,目前常年产量5000担左右。顶谷大方是恢复名茶,年产约200—300斤。
大方主销华北、东北、山东以及京、津、沪、宁各大城市,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近年来日本医药界称大方茶有减肥、健美之功效,要求供货。但上等大方产量少,还不能满足供应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