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溪火青出产于泾县黄x山的群山之中。黄x山海拔1175米,属黄山脉系。这里山高雾多,群山环抱,自然分出100多个山谷,引出70多条溪水,汇成一条小河,名叫“涌溪”,这就是“涌溪火青”的产地,也是茶名中“涌溪”二字的出处。那么“火青”名字从何而来?据作者推测,火青在制法上也有类似于炒青的炒干,为和炒青在叫法上有所区别,把“炒”字改为“x”字,建国后把“x青”又改为“火青”。
“火青”的采制历史,没查到详细史料。在《泾县志》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顺治二年(1645年),由磨盘山(现在的盘坑)南趋至涌溪广阔三十余里,多产美茶并松木。”可见“美茶”就是外形和内质都不是一般的茶,可能火青名茶始于此时,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了。据老茶农说,过去茶霸为了争夺市场高利,模仿屯绿毛茶和浙江平水珠茶的采制方法,创制出一种外形内质皆独特的茶叶。从旁推测,火青起源于屯绿毛茶和平水珠茶之后。
火青的原产地以涌溪的湾头山、丰坑和黄田公社石井坑为主。其中盘坑的云雾爪、石井坑的鹰窝岩、丰坑所产品质最佳。
火青外形如小螺丝一颗颗卷转(每市斤4000颗),白毫很多,色泽润翠,如浙江的外销平水珠茶和内销泉冈辉白,不过更细嫩而精巧。近年来,产地扩大,产量增多,制法不如以前精细,形状有圆形、拳状或腰子形。火青初泡,茶重下沉,无漂浮叶片;可冲泡四、五次,以二至三泡最好,汤色淡黄透明,滋味醇厚回甜,香气清高,叶底匀嫩。
火青采制技术要求严格。采摘要拣茶棵,选柳形芽叶,采摘标准为一芽二叶,长度为2.6厘米。一般在清明后4—5天,每隔1—2天采一批,采摘期10—15天。以后采制条茶。鲜叶严格验收,带鱼叶不要,病害虫害不要,芽叶不整齐不要,阔叶不要,节间长的不要,半边翘不要,老叶不要,团叶不要,破叶不要,对夹叶不要,冻害叶不要,超过3.3厘米的叶不要。当天采的鲜叶,当夜制完。
制造火青分:鲜叶拣剔、杀青、揉捻、二锅、老锅、筛分、贮放七道工序。杀青到老锅全程约需20—22小时。杀青用特制的罐锅,口径52厘米,深约86厘米。每次投叶4—5斤,温度160摄氏度左右。快速抖炒,14分钟左右,叶质完全发软起锅,趁热用细篾帘揉捻,揉法双把揉,揉至成条粘手为适度。
二锅是关键性的工序,茶坯初步定型。每次投叶量约4斤湿坯,下锅温度80—90摄氏度。随着茶坯干燥程度,火温逐渐降低,炒到五、六成干起锅,相当于珠茶炒三青成虾形,薄摊1—2小时。
老锅是充分干燥和定型的过程,相当于珠茶炒对锅和大锅。每锅投叶量8—10斤,6—8锅同时进行,随着水分散失,形状紧结,随时不断并锅,相当于珠茶炒大锅,最后并成两锅,改用硬碳加温至50摄氏度,投叶后降至30—40摄氏度,经10—12小时长时间推滚翻炒,直至全部卷曲成螺旋状,表面光滑,叶色苍绿,手捏硬脆为适度起锅。用三、四号分筛筛去片末,除去茶头,即为火青正品。分上、中、下三个等级。
据传说,咸丰年间(1851—1861年)火青极盛一时,年产量最高达百余担,高级火青占20%左右。销售于国内各大城市,深受欢迎。一般由茶商带到南京、上海、芜湖等地市场销售。用牛皮纸包装,就知道是涌溪火青了,称“道地货。”
解放前夕,涌溪一带遭受战争的影响,民不聊生,茶园荒芜,涌溪火青几乎绝迹。
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1956年涌溪火青又恢复了生产,1973年火青发展到千斤以上,1977年上等火青的产量就稳定在1200斤左右,畅销国内外。国际友人曾把涌溪火青列入名茶“三姐妹”中与黄山毛峰、西湖龙井两姐妹争香斗艳。国内已把涌溪火青列为名茶之冠,人们争购火青。1980年火青产量增到1600斤。可以预料,今后涌溪火青还会有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