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万里茶道起点采风札记(上)

  2024-06-17 15:02          0

自十七世纪初荷兰商人把武夷红茶带到欧洲的那一年起,茶路的起点在武夷山就有了标记!之后,当中俄签订的《恰克图条约》给茶叶采购商山西商帮带来了商机,晋商就举全力筹集重资,南下福建采购武夷茶,开辟了南茶北销的茶路,进一步促使“茶路起点”在武夷山的形成,从清中期的封建一统到清末时的海禁开放,从武夷山茶路起点起步的茶叶之路,跨越千山万水,突破了北疆南岸,谱写了万里茶道的壮丽篇章。

今天,我们在复活茶叶之路、振兴茶路商贸繁荣的文化引领下,顺应世界贸易与文化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重新链接起“茶路起点”的辉煌。我们行走在岁月久远的闽赣古道上,崇安方言叫做“走西路”。就是沿着崇安西溪流域,徜徉古渡口、遍访古茶村、搜寻古茶市、探究古茶号、驻足古驿站,一直追溯到分水关,找寻到了散落在崇安以西的茶叶生产贸易经营、运输流转、茶俗信仰的文明碎片,拼接起了再现武夷山万里茶路起点走西路的历史画卷。

安澜石柱——矗立着水路平安的理念

在依托溪流作为运力完成货物运输和出行的岁月里,祈求水路平安,是沿溪而居百姓们的共同心愿。因此,沿海崇拜妈祖的信仰,也随着沿海经济对闽北山区的渗透,得到了传播。妈祖信仰被引入闽北山区后,一些溪流沿岸的重镇古市,都建有妈祖庙或林孝女寺。而在偏隅分黄岗山脉分水关下的西溪流域,水上平安信仰则以简约的求安符号代之:如刻有佛门咒语的辟邪去祟、定波安澜的石柱。在与闽赣古道相傍的西溪东岸,有个叫亭子边的古村,我们采集到了重要的人文遗存信息:一只见证了数百年风雨的辟邪安澜石柱,就立在码头路边。据村民说,两三百年前,亭子边是西溪流域热闹的一处码头。如今亭子边码头显得十分荒凉,但数棵三五百年以上的水口古树香樟林,却以苍劲的躯干和茂盛的枝叶,守护着号称列位西溪第三繁华的古渡码头。这只六边形的辟邪安澜石柱,上面刻有“南无阿弥陀佛”之类字符的佛门咒语,宛若一根“定海针”似的,不仅竖立起镇定西溪惊涛骇浪的坐标,也庇护着西溪两岸人家进出的平安岁月。西溪不仅运送的是武夷茶,还运送着从闽江上来的糖盐果脯,这些来自沿海的特产,也是通过竹筏由石雄街趸货仓行的分流转运,沿西溪逆行而上,至伞街,又至四渡街,又至洋庄街,再至小浆,抵大安驿,完成了西溪水路和运行,然后改为鸡公车或脚夫运送至分水关外,闽货进入江西。

西溪水运的自然环境变化无常,因临分水关隘,山高路陡,春夏汛期,骤雨突降,大山峡谷雨水奔流而下,汇聚为山洪,沿狭窄西溪暴涨,如没看天气走西溪的行筏经验,就免不了发生筏翻货损人亡的不幸。于是,行走于西溪水路的商家和筏工纤夫,就只能借助西溪沿岸诸多的安澜石柱作为图腾,对山洪诚惶诚恐,敬畏溪流水怪,点香揖拜石柱图腾,将求安之祈求寄托于此。

西溪水路运力的繁荣,也带来了闽南文化向闽北转移。西溪流域的小浆村里,至今居住着许多具有泉州籍的原住民。流行在小浆村有名的一个民间娱乐节目,叫马仔灯戏。据专家考证,这马仔灯戏是闽南民间表演艺术文化的一种。正是清代以来泉州商人将沿海特产通过溯闽江朝北直上,再入崇溪至源头各溪边埠头,进行贸易销售所带来的结果。西溪连通着闽赣古道,闽南商人的精明运筹与吃苦耐劳,让商贸与民间文化一并带到了闽赣古道的分水关下,终于在西溪岸边的小浆村安居乐业。尽管数百年过去了,当年因“走西路”的闽南商人们传承下来的泉州乡音和马仔灯戏,仍在小浆村中能找到鲜明的人文历史“胎记”。

两具石礩——凝聚着两家尚武的姻缘

黄柏溪流域布满了翠绿的茶园。这片地方连着武夷岩茶主产区。黄柏溪流过洋庄后,进入黄西坜。黄西坜是一个山环水抱的村子,与溪相隔的是肖家湾,肖家湾曾是武夷岩茶作坊区。1998年一场洪灾淹毁了村庄,但黄西坜却没有受到冲击。村民说:黄西坜地形是只船,村口那片长着茂盛风水林的高墩,却被村民们比喻成是用来给船舱舀水的水斗。洪水袭来时,黄西坜村口的这只舀水斗,就能把洪水舀尽,所以黄西坜这只“船”,是不会遭遇洪水淹的。

肖流芳今年68岁了。他的祖先留下了一套《肖氏族谱》,谱里记载了肖氏先人有崇尚武举之风,这可从黄西坜肖家门前搁置的“连魁阁三百二”号石礩得到证实。肖流芳说,他的曾祖父就立志武科,习武之风日渐盈门。曾祖父的武科考得很好,进了武科贡生,做了都阃府,家中遗留下来的连魁阁特号石礩,就是一个证明。当他的祖上正投入家资做茶叶生意时,却遭遇到西寇(太平军)的掠夺,家人遭遇颇惨,为不忘耻辱,族谱上特收录了《遇乱记》一文,足以证实武夷山咸丰年间许多茶商茶农遭遇太平军涂炭的不幸。

在洋庄乡四渡古街采访王社午老人时,他谈起三槐堂老厝充满了自豪。一颗搁置在天井里的石礩,吸引了大家的目光。石礩上刻有“二百五”字样,让我们联想到黄西坜采访时看到的“三百二”石礩。我问王社午老人:您祖上有谁习武吗?王社午竟滔滔不绝地讲起了他的曾祖父,是如何考武举并获得过贡生资格的。当说起黄西坜的“三百二”时,老王更来了兴致,他说:我奶奶就是黄西坜那边的人啊!那个“三百二”石礩,就是我奶奶父亲当年练武的呀!原来王肖两家竟有着姻亲之缘。肖家之女原来也出自武举人之家,嫁到同样尚武的王厝,两家父辈都有过习武科第的经历,让王、肖两家的联姻门当户对!王社午说:他父亲就不像祖父那样崇尚功名了。父亲只求当个郎中,兼个私塾先生,一生在乡里为人看病教书,为积善从德,不问官场事。在闽赣古道的四渡街一带,民国时还有不少江西茶商经过,病了就到王氏的药店里就诊。王社午之父在四渡街不仅颇具威望,还能伸张正义公道,能摆平乡间不平事,是很有口碑的一员乡贤。王社午之父有一手好书法,如今遗存在四渡古街店铺门前的“洋货”、“药材”等店牌广告,就是王社午父亲手书留下的,这些店牌广告仍在述说着四渡街上民国时期闽赣古道上的往事。

有意思的是那两只具有相同经历的石礩。王厝的“二百五”石礩和黄西坜的“三百二”石礩,竟同时见证了清朝科考时肖王两家崇尚武举之风!让我们了解到了茶商巨贾们,是如何在险象环生的茶叶之路上,物色武艺高强者,作为自家常年供养的镖师。闽赣古茶路,拦路打劫者,常出没于关隘山林。为了人财的平安,来武夷山采购茶叶的茶商们,都得重金雇佣保镖。因此,习武尚武之风,就在武夷山民间扎下了根。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