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龙井明前茶2万元一斤、普洱老茶4万元一饼”,上万元的茶叶动辄现身江湖,以致不断引发专业茶友和普通消费者围绕“天价茶”是否在过度炒作的争论。然而,茶叶市场在频频曝出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等乱象的同时,却鲜见权威的鉴定与查处。 不少人对此提出疑问:茶叶的价格和真假谁说了算?市场如何更好监管?
作为开门七件事之一的茶叶,本应是很普通的商品。然而随着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一部分茶叶却变得越来越不普通,甚至异化成了“艺术品”、“奢侈品”。与此同时,一个明显的悖论却是,在国家对市场秩序的监管越来越成高压态势、各行业动辄被曝出假冒伪劣产品的今天,唯独对茶叶市场的清理整顿鲜有动静。难不成,雅俗共赏的茶叶市场,果真是一片净土?
事实当然并非如此。产生上述现象的根源在于,监管部门要对这部分市场进行清理规范,还存在着较大的操作难度。要知道,造成“天价茶”天价的推手并非只有概念炒作、以次充好、以旧掺新等质量方面的因素,更有生产工艺、稀缺程度、茶艺师名气等多方面难以“量化”的因素。尤其后者,不光令监管部门无从着手,更为投机者浑水摸鱼、哄抬价格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和尺度。
由于存在难以量化因素,茶叶的整个生产制作流程难以标准化、统一化,不可能像工业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制成品一样,能够对其优劣的评价十分精准。比如,仅就种类而言,在六大茶类下又众多细小的划分,而且不断有新品种问世,这就使标准化难以详细涉及到每一个类别;从生产工艺来讲,如今的茶叶生产更多还是依赖传统工艺,尤其在关键环节,几乎都是人工炮制,很少有机械化作业的成分。如果再将原材料的稀缺度、茶艺师的名气等因素纳入价格因素,那价格必然就是见仁见智了。
当然,这还是在整个生产过程透明的前提下。然而现实却是,茶叶流通过程很难建立追溯体系。由此,既无法实现过程可控,更无法实现专业知识信息的对称。在这种情况下,被爆出“鉴定仅凭专家一张嘴,顾客只有听之任之的命运”肯定不可避免了。
毫无疑问,对茶叶这类商品而言,外行只能看热闹,只有内行才能看出门道。既然如此,专业性的行业组织就应当积极作为,利用专业优势履行好市场规范与净化职能。最重要一点,就是在理清茶叶体系和种类基础上,制定出尺度适当又较为合理的行业标准。用标准化的规尺笼住天价茶的纷繁芜杂的虬枝。
当然,即便标准化的规尺出台,也无法实现对整个茶叶市场的全覆盖。但行业标准制定的初衷,就是满足主流消费群体的大众化的需求。至于标准范围之外个别的“艺术品”、“奢侈品”,就让小众的茶迷茶友们去把玩和追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