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瑞泉岩茶厂学习武夷茶文化中的仪式与传统

  2024-06-17 15:02          0

崇安县境内以山地丘陵为主,东西北均为群山环抱,峰峦叠嶂,仅南部较为平坦。当地人依照县境内各乡镇的气候、海拔与地域环境的细微差异,将本地特产归纳为“东笋南茶西鱼北米”:东笋也即冬笋,南茶也即岩茶,西鱼也即鲜鱼、北米也即白米。这四种特产正好出产在崇安县的四方,且东与冬、南与岩、两与鲜、北与白谐音,因此称之为“东笋、南茶、西鱼、北米”,不仅道出了四特产的优质,还道出了四特产的产地。

从“东笋南茶西鱼北米”的民谚可见,与大多数单一的农业种植占经济主导的农村地区不同,品种丰富的山区土特产品是闽北山区经济结构的一大特色。在崇安县,除了茶叶生产以外,木材、纸、笋、香菇、樟脑、药材、烟草、桐油、茶油、莲子、陶器、瓷器、漆器、靛、糖、木船、煤、石灰、滑石、铁、木炭等20多种土特产也是山区的主要经济来源,其中又以茶、纸、木材生产区域最广。不同于农业种植随着春耕秋收的生长周期而自然收获,山区土特产的一个显著特点即是需要对原材料采取专门技术的后期加工,这在产品整个的生产过程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由于山区山高林密、沟壑纵横、环境更为复杂,从事这些产品加工的工人群体的生存环境比在平原地区从事农耕的农民更为恶劣,危险性因素也更多,在山林中时常会发生一些工伤事故,人们常常将之解释为山神、厉鬼作祟,为趋吉避凶,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许多山林中的加工种植业都形成了本行业特有的信仰和仪式。比如伐木行业,凡是开办伐木厂者,开厂之先,必先以猪头、糯米饭、酒及荤素菜肴摆供于山场,点香烛、焚纸钱,以求山神护佑,长保平安。在办厂期间,每日点香,逢农历初一、十五日,还需再设荤素菜肴和米饭,以祭山神。山场结束时还要再盛祭一次,以示善终。从事竹木加工行业的,每年农历二月初六,集中竹竿、柴棍、农具及一切竹木制品在城关集会,举行柴头会(蜡烛会)。从事茶叶种植加工行业的,则在每年茶季到来时有开山、祭祀山神的传统仪式(详见前述)。

此外,在闽北乡间的婚丧嫁娶、岁时节庆、日常生活中无不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和仪式传统,这些仪式信仰与下层民众的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闽北乡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岁时性的习俗有:

立春时,以大碗盛饭高尺许,旁边插上香葱,称为“春饭”,再用细沙栽白菜二棵于碗内,用红纸写上“新春大发,福随春至”、“福临君子宅,春至吉人家”等字句贴在碗边以迎春。如果当年没有立春,叫“哑年”。据说哑年养猪难。

每年元旦过后,乡间有舞龙灯、舞狮子的习俗,至元宵焚化,叫“屠龙”。

农历四月初八“嫁毛娘”,以红纸书:“四月初八大吉祥,家家户户嫁毛娘,嫁得毛娘深山去,千年万载不回乡”,贴于庭柱。

端午节要晨起扫地,撒石灰、挂蒲艾、葛藤门上,饮雄黄酒。下午龙舟竞渡,城关有龙舟:青肠仔、水鸡角、天罗花、沙老虎四条。

农历五月十三日关帝君诞辰,当天如果下雨,就叫关公磨刀水。

农历六月六日为“天口节”,好事者多为小狗洗澡,这天晒书不生蛀虫。

农历七月初七有洗灯、磨刀、打井的乡俗;农历七月半,县衙门、东岳庙、城隍庙、各会馆都要做道场,举行“孟兰之会”。民间烧路纸祭祖,也有以纸糊物、冥洋封成包裹状,上写死者姓名,生卒年月,各种焚化,叫“烧封包”。

中秋时,亲邻以月饼相馈赠,以瓦作塔,内置干柴,入夜引火焚烧,叫“烧宝塔”。妇女们到菜地偷毛芋,在月下煮食,据说吃了会生孩子。

十月十日,各家各户要酿酒,名“十月白”。

除夕过年,席间祝酒要说一些讨吉祥的话,猪血叫“发”财”,猪肝叫“欢喜”;年糕叫“高升”;花生叫“生财”;猪肚叫“银荷包”;蛋肠叫“穿线索”;吃完要留些饭在碗里,叫做“留住买田”;火笼中放入盐、茶、米,叫“炙年”。

在崇安县,民间流行着各种巫教、占卜与迎神赛会。在过去,乡下有人生病了,家里人并不是直接找郎中拣药,而是请巫师搞“过关”、“烧路头”、“退土”、“送茅船”、“做狮出替”等法事。各寺庙定期举行各种香会,有八字香、子息香、古南香、拜水谶、拜血盆、开光佛诞等。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社会主义政权在基层农村展开的一系列“破旧立新”运动,许多巫教、赛会都曾一度被视为封建残余而革除,经过思想一改造的村民也很自然地将本地的旧风俗解释为“迷信”,但随着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社区中的仪式传统全面复兴,许多村民,尤其是有经济实力的人又开始热衷于“做迷信”。

武夷镇天心村是武夷山正岩茶厂家的主要集中地,被誉为“中国岩茶第一村”,也是笔者主要田野调查地之一。村子坐落在景区赤石北人口,与对岸青山连绵的风景区只隔着一条浅浅的崇阳溪,一排排的民居沿溪而建,芳草萋萋的水边不时有白鹭飞过。作为一个“新村”,天心村是1998年武夷山申报世界遗产名录时才从景区内搬迁移出的。在此之前,村民们散居在景区内的水帘洞、莲花峰、天心庙、慧苑寺、马头岩等大部分正岩茶产区,以种茶做茶为主要生计来源。迁出景区后,天心村的村民们依然经营着祖辈传下来的茶业,村里的正岩茶山占了整个景区正岩的80%以上。几乎每一户村民都拥有一个茶厂,茶厂的名字大部分取自于武夷山景区内三十六峰或九十九岩的各个峰名、岩名,比如幔亭、大王、玉女、天游、接笋、瑞泉、虎啸岩等。

村里的房屋大多为独幢的四层小洋楼,“家”与“厂”合二为一,主人的日常生活起居与茶叶加工均在此进行,一般的设置为:一楼为初制茶的加工间,二楼为茶叶评审室、包装储存间,三楼为主人起居室,四楼为饭堂、厨房兼杂物堆放间。沿溪的房屋,面朝崇阳溪的一面通常都设计为落地式玻璃窗,充分利用了天心村“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作画屏”的天然地理优势,设置为雅致的茶室。常常有外地来的茶客、商户和游客在此品茶,谈生意。天心村的村民一般每户人家都会有一辆“皮卡”运输茶叶,大一些的茶厂会有一辆以上的“皮卡”用于生产,另外一辆小车主人自用,生意做得更大的还会有专门的商务车用于接待。每年,由武夷镇茶叶学会和市茶叶同业公会联合筹办的“民间斗茶赛”都会在该村举行。参加斗茶赛的茶农会拿出家里最好的茶样,编号后由组委会的茶叶专家现场品评,评出“茶王”及各类茶的金、银奖。获奖者无不欢天喜地,“斗茶赛”也成为天心村最为重要的一项“新民俗”。

天心村村民的祖上主要来自闽南、江西和浙江三个地方,因此村里的方言较为混杂,社区内部交流用闽南语、江西话和浙江话的都有,但与外面的人交流则用普通话或者武夷山话。一些年轻人和小孩,很多已经不能说祖籍地的方言。虽然现在村民们都住进了独立的小洋楼,但在饮食起居、婚丧嫁娶、信仰等方面,这个村依然保持着较多的传统风俗。作为以茶叶生产为中心的村子,村里的许多风俗都与茶叶密切相关。比如,有一次,笔者的房东黄大姐感觉有些头痛,于是她自己找了几种当地的草药煎成茶水来喝。她说,这些草药包括蒜种尖、huo hong水、鱼腥草、荫藤、老梗咳、jo bian la(石壁藤)等,并且在喝下这样的茶水后,她感到头痛减轻了。2008年春茶产制季节,有一对亲友打电话前来借宿,但被黄大姐委婉拒绝了。挂了电话后,黄大姐告诉我:“我们武夷山做茶的人家,在做茶时是不能接待同房的夫妻的,自古以来就是这样。”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这大概也算是保持一种仪式性的洁净。

瑞泉岩茶厂是笔者在天心村进行田野调查时接触较多的一个茶厂。与村里其他茶厂一样,“瑞泉”同样也是一栋四层的小楼,家住与茶叶加工合而为一。与其他茶厂不同的是,这家茶厂注入了更多的“传统”元素:摆放在门口的是一台“九一八”式揉茶机。一楼堆放的茶箱,也不同于其他茶厂通用的“武夷岩茶”纸箱,“瑞泉”的茶箱仿制17—18世纪武夷茶漂洋过海到欧洲时的木板箱,胶合板茶箱内衬牛皮纸和铝箔,外面有毛笔书写的篆体“瑞泉”二字。绕过前厅,后面几间房分别是青间、捻揉间与焙间,间隔陈设着一些古老的制茶用具,包括木制揉茶机、篾编圆桶摇青机这些属于古董级别的制茶工具。捻揉间按照传统茶厂的格局摆放着揉茶桌,墙上挂着揉茶篱。焙间设有十个焙窟,每到做茶季节,焙窟上的焙笼从早到晚一直热乎着,旁边搁置有焙铲、焙刀、炭勺、刮灰刀、拖篱等全套的烘焙用具。走上二楼,曲折的长廊上仍旧陈列着一些与茶有关的旧物,如旧时茶商随身携带的提箱、装大洋的钱箱、茶厂中量米用的器具方、斗、升等。绕过长廊是一间茶室,茶室布置地古色古香,正前方的长几上供奉着白玉的佛像,旁边摆放着佛珠、造型各异的紫砂壶、宋黑釉盏等古茶具及一本《黄氏族谱》。

二楼廊间的一幅镶裱在玻璃框中的《岩茶世家,瑞泉黄氏》的文赋,很巧妙地利用了这一通用版江夏黄氏的族谱,追溯了“瑞泉”黄氏家族的历史:

武夷岩茶类为乌龙,起源清初,已历三世,黄家有幸与之同行,代传十二,立厂瑞泉。

黄氏源流谒祖寻根,肇始中原光州,派从楚国江夏,晋代入闽”开基邵武和平,裔孙分衍散居八闽大地。我祖随迁择居永春章溪,先辈唯命迁移广信裴村,时在清初,缘因海禁,得以闽南宗亲提携涉足岩茶栽种制作,同邑人开发武夷茶产业,与宗亲研创乌龙茶技艺,因诚实劳作得厂主赏识,经年小有积蓄,开始自行创业,卜胜景章堂涧北,办小厂号名瑞泉。此处山高涧深,碣石密林,该地僻静清幽,蝉噪鸟鸣,福地荫瑞泉,佳境孕岩韵,虽系小厂,却也殷实。先祖开基,裔孙守业,共享名山殊荣,分得岩茶利益,苦心经营与哀叟迭代传。至十黄公瑞喜,制茶技艺山人公认。建国初期,一九五五年授派外出传艺,前抵泉州、永春交流切磋,为时月余,得褒扬非同一般,当年事老辈常提。喜公育三男一女,时下已是子孙满堂,多与岩茶为伍,产制营销论文。三子贤义得传最深,技高业精颇受注目。缘传统风格承瑞泉,调基传承技艺存谱系,制作经营有规章,茶产品行销于国内外,传承人受聘任技术总监。

瑞泉因为岩茶而兴盛,黄家寄望瑞泉而拓展。

裔孙黄贤庚谨撰

公元二零零八年八月八日

据族谱记载,瑞泉黄氏为福建江夏黄氏一支流。明末(崇祯皇帝时),因为海禁,黄氏第十二代祖“彦捷公”迁居闽赣交界的分水关,常年在福建崇安县与江西信州府之间来往,几十里路来来回回,不定期地到武夷山管理茶山和做茶。康熙四十八年(1708年),江夏黄氏“士汉公”迁居于武夷山。瑞喜公生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于。1929年来到武夷山,当时是常年在武夷山与江西上饶之间“挑崇安担”,到1931.年左右定居武夷山。最初主要是帮人管理茶园,先在三岩洲住了两年,然后搬到第二个居住地馒头峰,此后迁到慧苑的瑞泉岩住了六年,又搬回到霞光岩住了两年,最后定居于水帘洞。瑞泉茶厂创办于清朝乾隆年间(当时黄氏先祖应仍主要是帮工),民国时期瑞泉已经有了自己的茶山与茶厂,年产大概200斤(毛茶),制成精制茶可能就是100斤,这在当时的武夷山算是中等规模了。民国以后,原来的瑞泉茶厂逐渐荒废。如今的瑞泉岩茶厂是在瑞喜公的三子黄贤义手上重新恢复的。20世纪80年代集体制解体后,黄贤义一家开始自己做茶、卖茶,最初主要是在景区卖茶给游客,并取名瑞泉茶庄。

后来逐渐扩大规模,兴办了瑞泉茶厂。黄贤义的长子黄圣辉在1998年时带着一批岩茶到马来西亚,这批茶受到东南亚佛门禅院的青睐,此后打开了东南亚禅茶的销路;二儿子黄圣亮也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技艺传承人,并受聘于一家规模很大的“天邑茶厂”任技术总监。

2008年12月,瑞泉岩茶厂签下了风景区内的一块场地“宝树堂”,打算将其改建为一座展现岩茶传统手工技艺的“茶博馆”。这块场地坐落在离景区北门约两公里的一处山坡上,面朝着一大片的茶园,背靠着青翠连绵的群山,据说风水很好。但由于此前的“宝树堂”是一家台湾保健药企业设在武夷山的一个销售点,这一销售点专做游客的生意,往往让游客亲眼见了各种蛇,再现场取蛇胆,卖蛇胆、蛇油膏、蛇鞭、熊胆等保健品。在将其改造为“茶博馆”之前,“瑞泉”特意请来了一批僧人做了一场法事。此时的“宝树堂”虽已不再经营,但熊园里还有三只黑熊,其中两只都被取下了一只熊掌。熊园旁边的一个玻璃暖房里,仍有许多泡着蛇的瓶瓶罐罐。天心村传言,是因为这里杀过太多的蛇,杀孽太重,而瑞泉黄家又是信佛的,所以这次才请了和尚过来超度这些亡灵。2008年12月22日,僧人在“宝树堂”做了整天的法事。“宝树堂”正中间的大厅里布置了一座法坛,法坛正中供奉有一座佛像,佛像前摆放有香炉、木鱼、钵等物件,法坛前的地面放了两排蒲团。第一排蒲团为僧人们所用;隔了一张长条案几后,又铺了三个蒲团,为黄家三兄弟跪拜所用。法堂的左边设了一座“往生堂”,粉红色的纸上写了“往生堂”三个字,横贴在最中间,左边书:九品谴花为父母,右边书:愿主西方净土中。中间竖写道:佛光接引法力提携本宅界内一切被杀畜生之香/位。法堂的右边设了另一座“延生堂”,用红纸写了“延生堂”三个字,横贴在最中间,左边书:愿得智慧真明了,右边书:愿消三障诸烦恼。中间竖写道:佛光注照本命元长祈安消灾信人黄圣辉合家长生之位/禄。上午8时20分左右,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的主持泽道法师来到“宝树堂”,开始主持仪式。泽道法师着黄衣,披红色袈裟,站立于法坛正中;左边两位僧人,右边四位僧人皆着黄衣,一边敲木鱼一边诵经。黄圣辉站立于僧人们的身后,在诵经声中,伏在蒲团上跪拜,并为佛像上香。然后,七位僧人开始鱼贯巡游各个房间。第一位僧人手持类似于钵的法器,第二位僧人手持木鱼,第三、四位僧人空手,第五位僧人左手持一个盛满水的白瓷杯,右手持一杨柳枝,不断地从杯子中沾水出来,抛洒在空中,泽道法师走在第六位;走在最后的是一位灰衣僧人,手里拿着一个矿泉水瓶,不时地往前面僧人的白瓷杯子里加水。僧人们一路诵经、洒水,巡游完每一间房间后,大家又回到大厅,黄圣辉、黄圣强两兄弟分别往延生堂、往生堂上香,再一起跪拜佛像(黄圣亮未到,空了一个蒲团)。众人再面向法坛拜了几拜,泽道法师道“保佑大家吉祥”,仪式结束。

除了这一次规模较大的法事活动以外,2009年春茶采制季节开始时,为配合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武夷问茶》的拍摄,瑞泉岩茶厂恢复和展演了传统的“开山”仪式:在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和烟雾中,黄贤义扮演“包头”走在最前面,到茶山后为茶工散烟、发红包,然后开始采茶。每年的元宵节,黄家也会专门请来舞狮队热热闹闹地舞一次狮子。据黄贤义回忆,以前在中秋、重阳、春节等传统节日时,地方首富都要请戏班子到崇安县来演戏,主要是请绍兴帮的,茶农都很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