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市场传播区域:出口转内销
普洱茶品网
传播路线图:香港→台湾→广东→云南→北方
普洱茶是一种出口转内销的产物,其产于云南,藏在香港,兴于台湾,盛于大陆。历史上的普洱茶主要有三条传播路线。第一条是边销藏区,解放后主要是下关茶厂承担边销的任务,因1973 年销往西藏的茶叶加了大量的野生茶,藏民喝了发生不良反应,从而导致普洱茶大规模退出边销市场,直到1986年在班禅大师的亲自过问下,下关茶厂才生产“班禅紧茶”重新供应藏区。第二条是瑞贡京城,随着满清的覆灭,这条道路也就断绝了,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之中。最后一条是港销,解放后,中国外汇奇缺,普洱茶作为能换取外汇的“特种茶”出口香港等地以换取宝贵的外汇。
1984年中英签署香港回归协议,这在香港引起恐慌,许多对回归缺乏信心的民众纷纷处置财产离开香港,这其中就有许多珍藏多年的老茶,得以在市面上流通,其中的大部分被台湾人买走,从而于1990年代在台湾掀起了一场普洱茶热,这场热潮的最大成果无疑是催生了普洱茶文化,邓时海先生于1995年问世的普洱茶文化奠基之作《普洱茶》,第一次较系统地提出了普洱茶的鉴赏、品饮与收藏之价值体系,从而开启了普洱茶的文化与收藏时代。
上世纪90年代末,普洱茶在台湾“炒糊”了以后,台湾茶商纷纷转战大陆,以广东为前进基地,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普洱茶北伐运动,继之云南奋力跟进并组织马帮进京,最终于2006年10月形成全民普洱茶运动,一直狂热到2007年6月普洱茶市场崩盘为止。这时大家才发现,不是所有的普洱茶都能越陈越香,越陈越香是需要条件的;不是所有的普洱茶都有市场,真正有市场的是消费者能信赖的茶品。在此背景下,2008年大益斥巨资在央视打广告后,开启了大益品牌时代;与此同时,行业资源向稀缺性资源迅速聚集,古树茶、名山茶的价值得以充分挖掘并广泛传播,从而在2009年古树茶、名山茶率先复苏,并通过2010年西南大旱助推茶价,加上普洱茶产量从2007年的10余万吨调整到一年四、五万吨的合理水平,以及国内货币流动性充裕,最终在2011年的春天带来了行业全面复苏:古树茶、名山茶的价格一飞冲天,台地茶的价格也大幅度上扬。当南方囤积了大量的茶叶,市场趋于饱和的情况下,普洱茶的未来在于北方庞大的新兴市场,这也是古代马帮进京路线在当代社会的重现与复兴。现在的北方市场还待培育,离真正发力还需要时日。
云南普洱茶批发市场的
兴盛与危机
云南茶叶市场演变图
停车场型:思茅五一停车场毛茶批发市场
货运信息部型:金辉茶市
铁路枢纽型:广通茶叶批发市场
土特产卖场型:南窑茶叶市场
食品批发城型:广丰食品城茶叶交易区
现代专业型:金实茶叶市场
很多人以为,普洱茶的专业批发市场太传统、太落后,殊不知,在普洱茶兴起以前,云南还在主打滇绿、红茶、花茶茶胚的时候,云南的茶叶市场落后得令人难以置信。以2000年为例,滇西南最大的烘青毛茶交易市场竟然位于思茅城一个叫五一停车场的里面,茶厂或者茶叶商贩把茶叶用车拉到停车场交易,停车场内也没有铺面或仓库,茶叶也不下车,买主只是看看小样,觉得合适,双方有成交意愿后,就让车开到买主的精制厂或者仓库里下货。至于昆明的茶叶市场,大都批零兼营,都不是专业的茶叶批发市场,当时比较出名的,比如最早的金辉茶叶市场,其实就10多家商户,因为思茅货车来昆明喜欢停在宋旗营,这里也因此有多家专营思茅运输车的货运信息部,说白了就是物流比较方便,因此就自发形成了一个微型的茶叶市场;再比如火车站旁边的南窑茶叶市场,其实是在南窑土特产市场内上百家商户有20多家在经营茶叶而已,是个卖杂货的地方,并不是专业的茶市;此外,在广丰食品城里也有10多家在卖茶叶。在那个时候,稍微像点样的茶叶批发市场无疑就在联接成昆线与广大线的铁路枢纽――楚雄广通镇,这里是滇绿的西北通道,甘肃茶商90年代中期在这里建立了广通茶叶批发市场,云南西部、西南部的绿茶在这里集散交易,被甘肃回族茶商收购后通过铁路运到兰州,再分销到广袤的西北市场。
云南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专业批发市场,无疑就是伴随普洱茶而兴起的、建立于2000年的金实茶叶市场。之所以2003年以前,云南缺乏专业的大型茶叶批发市场,很可能是由于云南茶叶的产值太小、利润太微薄,而且以大宗毛茶为主,缺乏足够的成品茶产量,导致云南茶叶市场的建设长期投入不足、规模化与专业化不够,显得相当原始、落后。2003年以后就不一样了,普洱茶热导致云南茶叶的市场容量与产值剧增,成品茶产量飙升,急剧膨胀的市场需要大型专业化的市场来对接,这样一来不但开业以后冷清了两三年的金实茶叶市场一下子红火起来,昆明掀起了开办茶市的热潮,雄达、康乐、前卫、西苑等市场相继建成,以致到了2007年普洱茶的泡沫最高峰,昆明竟然有大大小小17家专业普洱茶市场。当然,全国最大的普洱茶批发市场并不在云南,而在广州芳村。
2008以后,过分膨胀的普洱茶被打回原形,流通利润被严重挤压,下游消费市场纷纷越过昆明茶叶批发市场直接与产区对接,使得昆明一干茶叶市场举步维艰,曾经一夜冒出的茶市又纷纷经营转向,剩下来的西苑、前卫等大型茶市又因城市改造而拆迁,目前昆明只有几个老牌的茶市,如金实、雄达、康乐还在坚守自己的阵地,如不出现拆迁意外的话,估计这几个茶市很可能会做成昆明的百年茶市。此外,随着昆明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去年以来又出现了世纪城茶市、新螺蛳湾茶市,这些新兴茶市还需要经过时间的历练来证明自己。
在未来,茶叶批发市场并不会消亡,它也会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而不断升级换代,只是在各种现代新型的渠道的冲击下,其将由渠道的统治者变成普通而常见的一员。经营中间环节的批发市场将迅速衰落,销区与产区的批发市场进一步繁荣,尤其是茶山的毛料交易市场在迅速崛起,这将深刻地改变批发市场的格局。
产品经营:专业化的生存之道
2008年以前:粗放式经营
2008年以后:专业化经营
以2008年为界,之前是只要搞到茶叶就能赚钱的时代,钱来得太快,太容易,使得业界粗放式经营盛行;到了2008年普洱茶进入了深冬,市场竞争空前激烈,只有专业化才能生存成为了行业的共识,从而迅速推动行业进入了专业化的时代。普洱茶经营模式不断升级换代的幕后推手,其实是边际投资收益递增(递减)规律。
2003年以前,普洱茶行业之所以长期处于低水平的经营状况,是因为投资普洱茶行业回报率低,难以吸引行业外资本的兴趣,光靠行业内的微薄力量很难推动行业的经营模式向纵深发展。这时行业的状况是,利润虽然微薄一点,但行业的竞争者也少,只要勤奋一点,总能获取社会平均利润的回报,其缺点是显而易见的――利润贫瘠的行业很难完成产业的原始积累,从而使普洱茶产业长期处于“低度发展平衡陷阱”。到了2003年以后,“越陈越香”之价值观传播到大陆,普洱茶被当成了能升值的金融产品,原先的“低度发展平衡陷阱”就此打破,大量行业外资金纷纷进入,玩起了炒作模式,普洱茶成了低投入高回报的商品,在远超社会平均利润的诱惑下越来越多人投入到普洱茶行业,以致最后上演全民普洱的狂潮。行业的利润蛋糕有限,容纳不了突然增多的竞争者,“击鼓传花”游戏无法再玩下去,结果就出现了普洱茶市场的崩盘。市场崩盘也就意味着行业不但重新回归社会平均利润回报,而且在崩盘带来的反向调节下甚至会出现全行业亏损的现象。不幸的是,2008年的普洱茶就面临全行业严重亏损与库存严重积压的问题,如果沿袭过去的粗放式投入老路,估计普洱茶十年之内都难以翻身。这时,有远见的企业经过痛定思痛,认识到一条真理:虽然市场不景气,竞争太残酷,但我可以通过比竞争对手增加一点专业化的投入,这样我就能生产出比别人更优秀的产品去赢得消费者的青睐,这其实就是增加边际投资额度以获取更多回报的一个例子。
2008年无疑是迷茫的一年和充满戏剧性的一年,有的企业病急乱投医,也不管其他行业的成熟模式是否适合自己,抓起来就往自己的头上套,结果煮成一锅夹生饭;更多的企业是选择降价来去库存化,结果普洱茶几元一片,十元一片的被贱卖,搞得江湖一片血雨腥风,弄到最后越是降价越是大家一起死;只有少数的企业,有实力的如大益选择了专业化的品牌道路,没有实力的选择了做细分市场的专家:或投身电子商务,或做起了茶膏,或开发出了普洱茶养生面,或在古树茶、名山茶方面扬名立万。到了2009年,行业正式分化,病急乱投医的、降价的都过得很惨,唯有选择专业化路途的过得越来越滋润,大益熬过最困难的2008,在大众市场显示了赢家通吃的风范,而选择分众市场的企业,也做得风生水起。在榜样的教育下,以前走了弯路的企业,纷纷调整思路走向了专业化投资的路途,使得普洱茶产业迅速进入了专业化的时代,正是在专业化的努力下行业迅速复苏,才有了2011年阳光明媚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