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与茶文化

  2024-06-17 15:02          0

在隋唐时期,我国佛教寺庙香火很旺。此时茶叶生产也开始兴盛起来。二者很快“结缘”,茶叶成了寺庙经济的重要内容。

佛教僧尼诵经时需要坐禅。由于闭目静思,极易睡着,所以坐禅中“唯许饮茶”。到了唐宋,佛教盛行,寺必有茶,禅必有茶。特别是在南方寺庙,几乎出现了庙庙种茶。无僧不茶的嗜茶风尚。佛教认为:茶有三德,即“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旦不发。”有助佛规,这是庙院倡茶的重要原因。

我国寺庙不仅重视茶叶,而且也是生产、宣传和研究茶叶的中心。在古代,也只有寺庙最有条件研究茶叶,提高质量。因为寺庙都有一定的田产,和尚不参加劳动,他们有时间、有文化来研究茶的采制,品饮艺术和写书作诗来宣传茶叶文化,所以有“自古名寺出名茶”之说。

据史料记载以及民间传说,我国众多的名茶中,有不少最初是由寺庙种植炒制的。如四川雅安生产的“蒙山茶”,亦称“仙茶”,相传是汉代甘露寺普慧禅师亲手所植,因品质优异,被列为贡品。福建武夷山出产的“武夷岩茶”,前身叫乌龙茶,该茶以寺院采制的最为正宗,僧侣按不同时节采摘的茶叶,分别制成“寿星眉”、“莲子心”和“凤尾龙须”三种名茶。北宋时,江苏洞庭山水月院的山僧采制的“水月茶”,即现今有名的“碧螺春茶”。明隆庆年间,僧徒大方制茶精妙,“大方茶”名扬海内,是现在皖南所产“屯绿茶”的前身。此外,产于普陀山的“佛茶”,黄山的“云雾茶”,云南大理的“感通茶”,浙江天台山的“罗汉供茶”,杭州的“香林茶”等,都是最初产于寺庙的名茶。浙江云和县惠时寺的“惠明茶”,1915年还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了一等金质奖章哩!

我们引以为荣的“六安瓜片”茶,也和寺庙有着历史渊源。金寨县东部的齐云山,历史上曾是僧人集聚的佛地,建有白云寺、中庵、水晶庵等庙宇,僧尼自制茶叶饮用。相传白云寺一位和尚得了重病,急得众僧手足无措。一个小和尚从附近山崖峭壁上采摘了一把茶叶,回庙用炭火烘干后,烧沸山中泉水冲泡给老和尚喝。老和尚几杯下肚,筋舒络活,肠通胃开,十分病好了九分。事后一打听,方知是从蝙蝠洞前采摘的茶叶。蝙蝠洞穴隙幽深,洞中寄居万千蝙蝠,它们的粪便被暗流冲出,滋润、肥沃了洞前一片茶树。山民得知此讯,不畏艰险来洞前,焙制出了外形平展、叶边背卷、形如瓜子、上起白霜、油润明亮的全国十大名茶——“六安瓜片”。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以“扬子江中水,齐头山上茶”赞之。

古代寺庙不仅对茶叶的栽培、焙制有独特技术,而且十分重视饮茶之道。寺内设有“茶堂”,招待施主;法堂内的“茶鼓”是召集众僧饮茶所击的鼓。寺庙还专设“茶头”,负责烧水煮茶,待客献茶;并在寺门前派“施茶僧”数名,施舍茶水。“寺院茶”还有许多规矩、名目,第日在佛前供奉茶汤,称作“奠茶”;按照受戒年限之后饮茶,称作“戒腊茶”;化缘乞食得来的茶,称作“化茶”等等。我国的不少佛门圣地都有自己的茶树,僧人自守自制,饮茶念佛,修身养性,高龄僧人无数,究其长寿原因,与长期饮茶大有关系。

当我们品饮佳茗,陶醉在香浓的境界中时,是否想到寺庙僧人对中国茶文化的贡献?是否应该合掌对他们谢两声“善哉,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