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邀请!我先来说说宋代点茶的基本茶具:宋代点茶工具主要有茶炉、茶瓶、茶筅、茶盒、茶盏、盏托、茶巾、茶勺、水盂等。三、茶上升成精神文明的一种茶文化:坐茶馆可以聊天;有矛盾有纠纷在茶馆里可以了结;有喜事有庆祝可以开茶话会;文人雅士可以聚会品茗;名贵的茶可做赠品可以收藏……从以上可看出:茶的精神文明的作用特别大——远远超过了本身的实用价值。
宋代饮茶用的什么茶?
(建盏可不是普通人家可以用的瓷器,而是皇家御用的瓷器。烧制地点在宋代建宁府瓯宁县,因附属与建安故称建盏)首先我们要弄明白在斗茶,点茶时何为上等斗茶是茶水颜色纯白为最上,青白,灰白,黄白则一次等下排开。颜色越白,则表明火候适宜。偏青则火候不足,偏黄则火候太老。因为宋代用黒釉盏斗茶,当茶色纯白时漂亮异常。
所以,以白茶为上。这是在《大观茶论》中摘录的,为何白茶为好。白茶 白茶自力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 叶莹薄。崖林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而已。芽英不多,尤难蒸培,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须制造精微, 运度得宜,则表里 昭彻,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浅焙亦有之,但品不及所以用建盏应该选择白茶宋代之所以会兴起点茶文化,是因为经济富裕我们要能穿越回古代,定是以宋朝为妙。
宋代点茶步骤有哪些?
感谢邀请!我先来说说宋代点茶的基本茶具:宋代点茶工具主要有茶炉、茶瓶、茶筅、茶盒、茶盏、盏托、茶巾、茶勺、水盂等。其中茶瓶、茶筅、茶盏是点茶专用的重要茶具。第一道:焚香静心。 焚点檀香,陶冶心境。诗人黄庭坚在《相知拾得》一文中称赞:香能拂去污秽,清净身心。第二道:文烹龙团。 用文火烘烤饼茶。龙团是宋代闽北的重要贡茶。
第三道:臼碎圆月。 用茶臼锤碎饼茶。茶臼是宋代锤碎饼茶的专用工具。饼茶呈圆形,古人雅称“圆月”。第四道:石来运转。 用茶磨将茶研成细粉。茶磨古人又称“石运转”,多以青石制成。第五道:从事拂茶。 用茶帚扫及抹茶。茶帚古人又称“宗从事”,是扫茶的专用工具。第六道:枢密罗茶。 用茶罗筛取抹茶。茶罗古人又称“罗枢密”,是筛茶的专用工具。
第七道:麯尘入宫。 将筛好的抹茶装入茶盒。抹茶成粉状,古人又称“麯尘”。第八道:临泉听涛,即煮水。 宋人煮水靠声音辨水温,二沸至三沸最为适宜。第九道:茶筅沐淋。 用沸水冲淋茶筅。茶筅又称“竹筅”,是点茶的专用工具。第十道:兔瓯出浴。 用沸水烫淋茶盏,宋人点茶推崇使用闽北建窑的兔毫盏,也称“兔瓯”。第十一道:麯尘出宫。
取抹茶加入茶盏。第十二道:茶瓶点冲。 用茶瓶冲点抹茶。茶瓶又称“汤瓶,水注”,是点茶的专用工具。第十三道:融胶初洁。 将抹茶调成膏状,古人称“融胶”。第十四道:周回一线。 环盏周注水,势不欲猛,勿使倾茶。第十五道:竹筅击拂。 用竹筅击拂茶盏,要求手轻筅重,指绕腕转。第十六道:持瓯献茶。 将茶盏放入茶托,献给来宾。
茶给人最大的好处是什么?
茶的好处有三——一、原始作用:解渴。提神。二、养身:青茶可以清热解毒疏肝明目;红茶可以益心增阳暖身;黑茶可以入肾滋肝……如此等等。三、茶上升成精神文明的一种茶文化:坐茶馆可以聊天;有矛盾有纠纷在茶馆里可以了结;有喜事有庆祝可以开茶话会;文人雅士可以聚会品茗;名贵的茶可做赠品可以收藏……从以上可看出:茶的精神文明的作用特别大——远远超过了本身的实用价值。
请问宋代人喝茶有什么讲究?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宋代可谓是中国茶文化的黄金时代。正如宋代王安石所说,“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茶成为风靡全国的国饮,便是从宋代开始的。从精雕细琢的团茶,到别出心裁的“点茶”、出神入化的“分茶”。宋人在“蒸青”之后,则要榨茶,还分“大榨”、“小榨”、“翻榨”,榨来榨去,要把茶叶的汁液差不多榨干,将反复锤炼的精华调出口感的极致。
再用模具制饼,穿串烘干,就成了唐宋风行的团茶。在宋代,点茶是当时饮茶的主要方式。而点茶的技巧,促成了全社会流行的茶文化。点茶“包括炙茶、碾茶、罗茶、烘盏、候汤、击拂、烹试等一系列技艺。(1)炙茶:是指将陈茶放到微火上烘烤,以达到香浓、色鲜、味醇的效果。若是当年新茶,则省去此步骤。(2)碾茶:是将干茶块放在茶碾上碾成细末。
蔡襄《茶录》云:”碾茶,先以净纸密裹捶碎,然后熟碾“。(3)罗茶:就是用茶罗将粉碎的茶叶筛选,选择粗细适中的茶叶末,”细则茶浮,粗则水浮“都不合格。(4)烘盏:就是用火烤,使得茶盏温热。”冷则茶不浮“(5)候汤:就是等待水沸腾的时机。这是最显示技艺的一环,过热不及都不行。”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数则茶沉……“(6)击拂:这是点茶中最重要的一步,成功与否在此一举。
简单的说,就是将适量选好的茶叶末放在茶盏中,用到了合适温度的水点注茶叶末,同时用竹制的茶筅按照一定的力度和方向搅动成茶膏,再注入沸水使得茶汤成型。其中的难度在于:一要掌握好茶和水的比例,二是击拂的技巧,三是茶汤泡好后,水面颜色要鲜白(细小密集的气泡),着盏要无水痕。达到标准,才算成功的”点茶“。宋代茶馆饮茶和斗茶文化的普及,导致了宋代大量茶馆的出现。
同为茶文化兴盛的朝代,宋代喝茶与唐代有什么区别?
茶在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文化,从著名的陆羽的《茶经》中我们可以看出,茶在当时唐朝社会以及是一个非常普遍的事情了,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社会安定,为唐代各种茶道类型的形成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和文化基础。唐朝人烹茶用一个小鼎烧水,在鼎里直接放入茶叶,再加入食盐、生姜、橘子皮、葱、薄荷等调味品,总之想放什么放什么,然后煮熟饮用,跟我们现在熬稀饭、煎中药差不多,叫做“煮茶”。
《茶经》是唐代中叶时期的著作。我们来看看书中的内容:陆羽《茶经》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痷茶。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意思是说:茶的种类,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要饮用饼茶时)用刀砍开,炒,烤干,捣碎,放到瓶缶中,用开水冲灌,这叫做"夹生茶"。
每样制作、储存、泡茶都不一样。或加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放些小玩意调调味。这些倒是没什么稀奇的,但是陆羽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煮开很长的时间,把茶汤扬起变清,或煮好后把茶上的"沫"去掉,这样的茶无异于倒在沟渠里的废水,可是一般都习惯这么做!”他说的这个和我们今天喝茶是截然相反的,我们今天都是要过滤掉茶叶的沫子和残渣的,怎么陆羽说这样做无异于沟渠废水呢?原来陆羽这里讲的不是普通的茶,是抹茶,抹茶是要把做成茶团的茶叶磨成末然后放到汤锅里烹茶(当时叫作烹茶或煎茶)锅中就会出现泡沫,当时的人管这个沫子叫沫淳,唐朝人喝的确实就是这个叫做抹茶的东西,不过有的人觉得这就和羊肉汤上面的血沫子一样得打掉,别人当作废物的东西,陆羽却把它当宝贝,所以告诉众人千万不要把沫子打掉,可是唐朝多数人是不喜欢沫子的,不然陆羽也不用这么强调,这个沫子的薄厚多少具体看你磨的程度以及茶叶末的量,还有就是水的温度。
唐朝喝茶宋朝人的点茶宋朝人喝茶的习惯虽然沿袭唐朝人的传统,在唐宋期间中国人基本上是喝抹茶的,但是宋朝人不加调味料以及那些葱姜蒜什么的,并且北宋时的人们可不像唐朝人不喜欢茶沫子,那时候的人特别喜欢这个沫淳,也就是说这时候大家体会到了陆羽说的沫子乃茶之精华。刚才我们说,唐朝的抹茶是用汤锅煮茶沫的,然后加点调味料就可以喝了,宋代虽然也喝抹茶,但方式不一样,他们管这个叫做点茶法,我们可以从蔡襄的《茶录》记载中看到他们的点茶方法教学:蔡襄 《茶录》点茶篇: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
钞茶一钱七,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故较胜负之说,曰相去一水两水。点茶的原料就是茶粉,如果没有,那先得把茶叶用烘焙的方式烤干,用石臼去碾碎,然后用茶碾去磨粉,越细越好,最后再用筛子去筛,把一些大颗粒筛选掉,只留下最细密的粉。
第一步:用勺子把茶法加到茶碗里,加少许热水并轻轻搅拌,搅成糊糊状的粘稠物。第二步:搅的差不多了,再往茶碗里续水,不要太多。此时拿出像是搅拌器一样的东西,古人用的是竹子做的小扫把,叫做茶筅。用这个东西贴着茶碗的碗壁,一只手拿碗,然后开始转着圈的搅拌,并且一定要击打,不击打是出不了泡沫的,直到茶糊搅拌均匀。
第三步:然后再续热水,继续用茶筅搅拌,但是这时候要注意,一旦你的手法不对,就不出沫子了,技巧是贴着碗壁转圈,搅拌的速度要快,击打的力度要减轻,不然不利于泡沫的产生,这个过程中茶汤会泛起越来越多的泡沫,泡沫会越来越厚,本来是青褐色的茶汤会变得越来越白,击打是为了让空气进入茶粉和热水的混合物中,这就是泡沫产生的原因。
第四步:继续加热水,加满,然后用茶筅轻轻搅动,这个过程就是把大的泡沫往小打,打的非常细,最终泡沫就像是牛奶一样。这个过程大概要半小时,做出来的茶你可以选择直接喝,也可以选择做一些其他的事情,之前微博有很火的藕粉冲泡,有的人能冲出膏状,有的冲不出来,很能说明,这是一个技术活!但如果这事情给宋朝人来做,那简直就是小儿科,他们不仅会冲茶,点茶,就是我上面说的步骤,可是这个沫子既然很好玩,为什么不玩彻底呢?所以宋朝人用这个泡沫来拉花,水平很高,各位应该见过咖啡店或者奶茶店的那种拉花,实际上就是在把沫子和奶油混合做出图案,宋朝人没有奶油,但是仅凭茶沫子,他们也能玩出花样。
试想,玩花样就得想办法让这个沫淳不要散,至少也得保持到你做完造型要喝它的时候再散,唐朝人为什么玩不出来?第一就是陆羽说的,唐朝人不懂沫子的宝贵之处,第二就是唐朝人用汤锅煮,在沸水之上,沫子很难保持,而且量会很少的。所以宋朝人想的办法就是我前面说的,不用锅煮,而是在茶碗里用水把茶粉打成膏,然后往茶膏里慢慢注水,然后不断搅拌击打,就会出很厚,很白的沫淳,如果技术好,完全可以达到奶油的白色,这时候你再去对泡沫做造型。
在日本的抹茶道里,很能还原宋朝人的这套手艺,但是有点区别的是日本的那个抹茶是很苦的,宋朝这个是偏于滑润的口感。后来到了宋朝,上到皇帝,下到平民百姓,还有文人士大夫都喜欢点茶,不仅是国外做生意的商人对茶叶有大量的需求,就连寺庙的禅院的僧人,道观的道士,他们也都喝茶,僧人喝茶主要是打坐需要,提神悟道,并且喝茶在禅宗那里是有仪式的,这一点被遣唐使带到日本,进而发展成为了茶道。
日本的抹茶道就是因为与我国的宋元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日本的抹茶道诞生于400多年前,在我国宋元时期前面我说的那个点茶法的吃茶方法流传到了日本,成为日本抹茶道内容的主要形式,他们也是把茶叶磨成粉末,然后用开水冲泡再用茶漏搅拌至打沫,不过那个东西非常的苦,各位还是要小心尝试。客人会流连于繁琐的茶道礼仪与仪式中,同时感受抹茶道的仪式魅力,和整场的舒服感。
宋朝人斗茶宋朝人不仅喝茶,还有比赛,就是所谓的“斗茶",起初是皇帝和士大夫阶级,后来就是全民斗茶,用宋徽宗在自己的《大观茶论》中这样说:”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尤团凤饼,名冠天下,而壑源之品亦自此而盛。延及于今,百废俱兴,海内晏然,垂拱密勿,幸致无为。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咸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
故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咸造其极。“我们可以看出宋朝全民皆茶,他们的斗茶比赛的过程就是我前面说的四步骤,考核标准就是看谁泡沫打得好,也就是所谓的拉花,茶碗是黑色的,泡沫是白色的,所以就能形成很好看的样子,另外还可以画图案,当他们用茶筅击拂茶汤产生泡沫之后,就能用长嘴壶和碎茶叶在茶盏中点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图案,可以画花、鸟或者鱼,和今天咖啡馆玩的拉花没啥区别,只是宋朝人的这个难度高一点。
图案做好了之后,俩人开始比谁的泡沫持久,端着茶碗就等着看谁的泡沫先散开,看谁的碗里先露出茶水,特别有意思,当然了这其中还有一个标准就是谁的沫子比较白,谁的茶汤比较白,这个白说明你在做点茶的过程中手艺比较好,大家想想我前面说的那四步骤,每一步的衔接和手法都是很有讲究的。比如宋徽宗,他很有一套手法,他在《大观茶论》中讲到点茶的程序有七个步骤,就像是你看菜谱一样,我们看下他原文是如何讲的:点茶不一。
而调膏继刻,以汤注之,手重筅轻,无粟文蟹眼者,调之静面点。盖击拂无力,茶不发立,水乳未浃,又复增汤,色泽不尽,英华沦散,茶无立作矣。有随汤击拂,手筅俱重,立文泛泛。谓之一发点。盖用汤已过,指腕不圆,粥面未凝,茶力已尽,云雾虽泛,水脚易生。妙于此者,量茶受汤,调如融胶。环注盏畔,勿使侵茶。势不欲猛,先须搅动茶膏,渐加击拂。
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上下透彻,如酵蘖之起面。疏星皎月,粲然而生,则茶之根本立矣。第二汤自茶面注之,周回一线。急注急止。茶面不动,击指既力,色泽渐开,珠玑磊落。三汤多寡如前,击拂渐贵轻匀,同环旋转,表里洞彻,粟文蟹眼,泛结杂起,茶之色,十已得其六七。四汤尚啬,筅欲转稍,宽而勿速,其清真华彩,既已焕发,云雾渐生。
五汤乃可少纵,筅欲轻匀而透达。如发立未尽,则击以作之。发立已过,则拂以敛之。然后结霭凝雪,茶色尽矣。六汤以观立作,乳点勃结,则以筅著居,缓绕拂动而已。七汤以分轻清重浊,相稀稠得中,可欲则止。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旋而不动,谓之咬盏。宜匀其轻清浮合者饮之。《桐君录》曰,“茗有饽,饮之宜人。”虽多不为过也。
《大观茶论》这是他讲的七步骤,其实说白了就是把我刚才讲的四步骤再细化一下,比如再注热水搅拌和击打的时候怎么运用手腕力气,不然容易溅到碗外面,溅自己一身,这样肯定不行,所以力道很有讲究,在打茶的过程怎么才能才能更好的让茶粉变成泡沫,这就好比做饭的火候一样,泡沫不能只打出来就行了,还要让它浮起来,并且不能轻易散开,宋徽宗把点茶的小细节描述的很清楚。
李清照擅长点茶拉花——活火分茶点茶这个游戏流行在皇帝和士大夫阶层,比如宋朝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也是一个拉花高手,她在《满庭芳》写道:“生香薰袖,活火分茶”,《晓梦》写道:“嘲辞斗诡辩,活火分新茶”。什么是“活火分茶”,就是点茶之后拉花!画上一只鸟或者山水画,简直就是一个艺术品,这时候肯定不是喝掉了,就好比今天的女孩子去咖啡馆喝拉花咖啡,肯定要拍照,古代人不能拍照,就换一个玩法,如喝酒行酒令一样,宋朝吃点茶要有茶令,赢了的人才可以喝茶,这是宋朝一个很流行的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