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茶煮比泡更好,中国风茶叶是什么茶

  2024-06-17 15:02          0

碎茶和碾茶无论煮茶是煎茶,用的都是制好的饼茶。中国茶叶历史十分悠久,种类繁多,真可谓万紫千红,竞相争艳!中国十大名茶是在浩如烟海的诸多茶叶中脱颖而出的珍品、极品。所以我常常会遇到客人问我说,这个碗是作什么用?是饭碗呢,是茶碗?这个杯子是作什么用?是用来喝酒呢,是喝茶?所以最早的研究初衷,是想要了解清楚,这些器物原本的功用到底是什么,来解答客人的疑问,也是我自己的疑问。

中国茶文化怎么样?

这么深厚的历史,中国茶文化真的是瑰宝啊~在茶圈里面,“廖宝秀”三个字可以说是一块金字招牌,茶器方面有什么问题找她准没错,她只要提供了回答,一定是最靠谱的。廖宝秀1979年到台北故宫博物院工作,是器物处研究员。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大约有2万5千件瓷器,她埋头于陶瓷器中,一研究就是近40年,“可以说这两万多件瓷器,我基本上都上手过。

”中国人饮茶史上许多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问题,都是经由她的研究,才得到解答。比如,古代人到底是怎么喝茶的?宋代的“点茶”、“斗茶”,是怎么回事?“煮茶”和“煎茶”,有什么区别?唐人的“末茶”,如何变成了日本人的“抹茶”?现代人的泡茶法兴起于何时、如何演变而来?这些问题,她都通过详尽确凿的资料,一一进行考证、核实。

今年年初,北京故宫出版社出版了《历代茶器与茶事》,是她三十多年来研究成果的结集,借此机会,我们和她好好聊了聊茶,了解了我们祖先的传统,今人的传承。清雍正 茶器一组 唐 茶器一组自述 廖宝秀 编辑 石鸣我最早是对陶瓷感兴趣,到了台北故宫博物院之后,一直都在研究陶瓷。陶瓷器里面有很多都是茶器,我自己喜欢品茶,对茶文化又有兴趣,所以就顺便研究了茶器。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大约有2万5千件瓷器,其中绝大部分是清宫旧藏,大约有2万4千多件。我不敢说这些瓷器我全部都上手摸过,因为有一些同样品类的器物,譬如说明代宣德年制青花缠枝莲纹瓷碗,可能有一二百件,我们只从里面选最好的来展览。但是清点的时候会上手。可以说这两万多件瓷器,我基本上都上手过,有的不止一遍。清雍正 磁胎画珐琅青山水白地茶钟明万历 斗彩花鸟纹提梁壶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我的第一个工作是日文导览。

那是1980年代,那时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展览不会明确说明,某个器物是作什么用途。所以我常常会遇到客人问我说,这个碗是作什么用?是饭碗呢,还是茶碗?这个杯子是作什么用?是用来喝酒呢,还是喝茶?所以最早的研究初衷,是想要了解清楚,这些器物原本的功用到底是什么,来解答客人的疑问,也是我自己的疑问。清雍正 《活计档》书影后来,我主要是看到了现藏于中国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养心殿各作成做活计清档》。

这是清宫的制作档案,清宫不管做什么,哪怕是一件很小的东西,譬如说今天皇帝命令臣下要去裱一张画、用一个钉子,都要一一记录下来,就像流水账一样。从这个档案上,可以看到都制作了哪些茶器,有茶壶、茶碗,也有茶钟、茶盘、乾隆茶具(茶赢、茶棚)等。清道光 《珐琅玻璃宜兴磁胎陈设档》北京故宫有一套各宫殿的陈设档案,就是说,各个宫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陈设了什么物件,都有一本档案来详细记录。

其中有一本叫做《珐琅、玻璃、宜兴、磁胎陈设档》,这个档案里记载的,全部都是存放在乾清宫端凝殿的器物。溥仪出宫后,清宫善后委员会要清点故宫的文物,用《千字文》来为每一个宫殿编号,端凝殿编为“列”字号。端凝殿陈设的“列”字号文物“列”字号的陈设文物后来全部迁移到了台北故宫。这样一来,相当于文物的实物保存在台北故宫,记载实物的档案保存在北京故宫。

拿实物和档案一对照,我们就可以清清楚楚地知道,每一件器物的名称、用途到底是什么,其中哪些是茶器。中国人的茶文化传统的发展,从有史可考的历史来看,有两个最重要的转折点。一个是唐代陆羽著《茶经》,这是一本堪称全世界最早的茶的百科全书,是对当时喝茶方式的一个总结,并且把茶文化提升到了“茶道”的高度。另一个转折点,是明太祖朱元璋废团茶,改喝散茶,也就是直接用茶叶泡茶。

现代人的喝茶法,正是近似这种喝法。明万历四十年 宜兴窑紫砂时大彬款鼎足盖圆壶明太祖的改革影响非常巨大,唐代以来流行了500多年的末茶、团茶迅速没落了。以至于明代本朝的学者,读到宋代文献中“茶筅”等名词时,就已经百思不得其解,这到底指的是什么,就更不要说后世现代人对唐宋时期喝茶状况的陌生了。可以说,茶文化的变迁,和茶制有紧密的关联。

茶的制法改变了,喝法也就改变了,饮茶使用的器物——茶器也跟着改变。这也是我从器物入手,研究茶器文化的一个好处。你可以从器物的造型入手,结合古代典籍、绘画,一步一步反推过来,复原古人制茶、喝茶的步骤、场景、方法。唐 骊山石茶器一组十二件唐《宫乐图》,描绘宫廷仕女们饮茶、饮酒、听琴唐代人如何喝茶?唐代人喝茶,常常以“碗”、“瓯”、“盏”为度量单位,而不是现代的“杯”,这是为什么?我们经常在唐诗里读到,茶在喝之前,要“焙”,要“碾”,这都是指什么?其实,陆羽《茶经》里面,对这些问题都有非常完备的记述。

这部书三卷共十章,对于如何采茶、如何制茶、有哪些茶器、如何煮茶等基本问题,都是专列一章来讲述。从《茶经》里我们可以得知,唐朝人喝的是主要是茶粉,不是我们今天的这种茶叶。唐代人也有类似明代人泡散茶(即茶叶)的喝法,但不是主流,茶叶本身质地比较粗劣的时候,才会这么喝,唐人称之为“痷茶”。《萧翼赚兰亭》线绘图在唐代文献中,“煮茶”常常也被称为“煎茶”。

其实,这两者的操作方式很相似,只不过煎煮时用的茶器不同——煮茶用的容器叫“茶鍑”或“茶釜”,煎茶用的容器叫“茶铛”。茶鍑没有嘴,煮好茶之后,需要使用茶勺把茶舀出来,而茶铛本身有一流嘴,煮好茶之后,可以直接经由流嘴把茶倒出来。碎茶和碾茶无论煮茶还是煎茶,用的都是制好的饼茶。这种饼茶在饮用之前,要先用火炙烤,晾凉以后,把茶饼研磨成茶末。

讲究的话,还要经由茶罗把茶末再细细罗一遍,变成茶粉,再投入煮茶器中煮饮。唐代的饼茶有圆形,也有长方形。而茶碾的碾轮为圆形,碾槽为长方形。因此,唐宋诗人常以其象形,将二者合称为“圭壁”。唐诗中“圭壁相压叠,积芳莫能加”,描绘的就是把饼茶碾成末的过程中,散发出茶香的场景。唐 鎏金鸿雁流云纹银茶碾子唐 白釉印花茶碾到了晚唐,圆形饼茶又被称为团茶。

可以看成是后来宋代兴盛的团茶的先行。专供北宋宫廷的龙凤团茶,是在精制好的团茶表面加印龙凤图案,价值极其珍贵。欧阳修在朝廷里做官做了二十年,才被皇帝赏赐一饼,还是四个人分。大凤团及小龙图茶图传宋徽宗·十八学士图卷(局部)宋代继承了唐代的茶制和茶风,又发展出了自己的变化。其中,和唐代最大的不同在于,宋代发展出了“点茶”。

同样是喝碾好的茶末,在“打茶”(搅拌茶末)这一步,唐代的喝法是把茶末投入到烧着水的茶鍑中,在茶鍑里搅拌,再把搅好的茶舀入茶碗。到了宋代,变成直接在茶碗里搅拌——茶末不是投入茶鍑中,而是事先放在茶碗内,向茶碗内注入沸水,再使用茶匙或茶筅在碗内搅拌,最终成为一碗待饮用的茶。这种喝茶法称之为“点茶”,“点”,就是注水的意思。

因此,从茶器上看,唐代的茶碗多为宽口,约15公分,碗身较浅,因为是从茶鍑里面把搅拌好的茶直接舀过来。可是到了宋代,茶碗的高度就升高了,因为是在茶碗里打茶,要防止茶汤在搅拌的过程中溢出来。左为宋代茶碗,右为唐代茶碗正是因为有了“点茶”法,在此基础上,北宋中期以后兴起了“斗茶”。“斗茶”斗的主要就是点茶时“点”的水平。

就像我们今人打鸡蛋一样,用力击打蛋液,会在蛋液表面形成一层泡沫。“点茶”的时候,用力击拂茶汤,同样会在茶汤表面形成一层茶沫,宋人称之为“汤花”。击拂茶汤的时机、力度和手法,都会影响这层汤花的形状和密度。京都建仁寺“四头茶会”上的点茶斗茶时,有一个标准叫做“咬盏”,指的是茶沫汤花在茶汤表面形成均匀一层,覆盖整碗茶汤,和碗壁不分离。

如果汤花不能覆盖盏面,现出茶汤,斗茶便落了下乘,宋人称之为“云脚散”、“水脚散”。苏东坡曾经写诗道,“水脚一线争谁先”,描绘的就是斗茶的场景,看谁的茶末汤花“咬盏”的时间长,能坚持更久。左为咬盏,右为“云脚散”、“水脚散”北宋时期,“斗茶”曾经风行一时,成为一项人人热衷的狂热赛事。范仲淹写了一首《斗茶歌》,脍炙人口,里面讲到,斗茶斗胜者,可“赢得珠玑满斗归”。

“斗茶”的盛行,也影响了人们对茶碗的审美。陆羽《茶经》里面讲到,青瓷类冰,白瓷类雪,是所谓“冰瓷雪碗”。在宋代,平时喝茶时,仍然沿继唐代,使用“冰瓷雪碗”。然而,斗茶的时候,讲究茶色以白为贵,所以要使用黑釉茶碗,因为深色的釉色能够充分地衬托茶色。北宋 建窑黑釉兔毫茶盏宋 建窑黑釉鹧鸪纹茶盏因此,黑釉茶碗——也就是日本人说的天目茶碗——在宋代大大流行起来。

其中,建窑紫盏又最受推崇,并发展出一套讲究“兔毫”、“鹧鸪”、油滴、曜变的体系。宋 建窑黑釉窑变(曜变)斑纹茶盏宋 建窑黑釉鹧鸪(油滴)斑纹茶碗这种审美偏好以及宋代的“点茶”法,后来流传到日本,极大地影响了日本茶道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说,日本的末(抹)茶道和煎茶道,继承的正是唐宋时期的饮茶传统。日本明治时代 煎茶提篮茶器组明·仇英《东林图》局部,描绘了明代文人品茶场景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因团茶的制作工序劳民伤财、耗费奢靡,下令废团茶,改喝叶茶(散茶)。

这是我们茶文化发展史上一次划时代的改变。从此之后,中国人喝茶的方法,就从唐宋以来的打茶、末茶,改为了泡茶,延续至今,已500多年。明永乐 甜白茶钟明嘉靖 白釉暗龙花茶钟喝饼茶、团茶时必不可少的器具——茶臼、茶碾、茶磨、茶罗、茶筅、茶勺等等——都消失不见了。茶碗的尺寸也开始变小,明、清的时候,喝茶用的茶碗口径是12公分,茶钟口径是10公分。

因为不再需要打茶,为呈现茶沫汤花效果的黑釉茶盏也不流行了。明代新兴的泡茶器皿是宜兴紫砂或者朱泥茶壶,以及白瓷茶钟(茶杯)。这种壶、杯的基本搭配组合,一直沿用至今。明 宜兴紫砂梨皮壶因为泡茶法是直接把茶叶投入茶壶,用沸水冲泡,那么茶壶的材质、大小、好坏,都会影响茶味。因此明人特别讲究茶壶,认为紫砂壶最好,“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

喝茶的茶杯则讲求用白瓷,因为白瓷能看茶色。明代绘画上面画的茶器,大部分都是白瓷茶杯,也有不少是青花或者五彩,但是内壁大多是白瓷,就是这个道理。明·唐寅《事茶图》局部到了清代,茶的饮法和茶器形制基本都沿袭明代,没有大的变化。不过,康雍乾三朝皇帝非常爱好饮茶,清朝最盛时期的茶器,在釉色、装饰技法方面,有了新的突破。

譬如说珐琅彩瓷,以及一些单色釉,可以说达到了历史的高峰。清康熙 宜兴胎画珐琅花卉纹茶碗清雍正 珐琅彩五色西番花红地茶碗清雍正 霁青茶壶清雍正 磁胎画珐琅节节长春绿地茶碗一对清雍正 磁胎画珐琅节节双喜白地茶壶一对清乾隆 磁胎画珐琅彩西番花黑地茶钟廖宝秀其实台北故宫博物院很早就在致力于推广传统茶文化。1984年,我们曾经出版了一本《三希堂茶话》,专门介绍了茶的历史。

我写了第一篇谈茶的文章《茶的冲泡方法》,介绍了如何冲泡台湾绿茶、青茶、红茶,细说了常用的茶具。2002年,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策过一个展览,叫做《也可以清心:茶器·茶事·茶画》。为了准备这个展览,我做了很多研究,其中就涉及到不少上述谈到的问题。做这个展览之后,引出了更多的关于饮茶史方面的问题,我从此之后就有做不完的研究。

对每一个问题,我都会去查很多资料,没有找到根据的,不能随便定名,因为没有把握。经过切实的考据之后,史料、实物都能对应得上的,我才敢下结论。明《十八学士图》比如我最近看古画,发觉古画里面,茶席上面的茶食大部分都是新鲜水果,而不是像我们今天习惯的这样,是干果和点心。明代的茶书里面,讲到茶器用具的时候,有一种用具被包括在内,就是“运锋”,也就是今天我们说的水果刀,用来切水果。

这个很有趣。不过我现在还没来得及深入去研究。从我的研究来看,清代的茶人似乎没有明代那么多。明代有很多文人,他们在江南一带,都很爱茶,写了很多的茶诗,画了很多的茶画。这些明代江南文人的审美趣味,极大地影响了乾隆皇帝。乾隆茶舍试泉悦性山房遗址乾隆十六年,他第一次南巡,回京以后,就模仿无锡的竹炉山房,在玉泉山静明园复制了一间“竹炉山房”,又在香山盖了一个“竹炉精舍”。

他访问了苏州的“寒山千尺雪”,回京以后,在不同的地方盖了三个“千尺雪”。这些茶室空间,他陆续盖了将近20个,装潢简洁素朴。里面放置的,是他个人专用的茶器,也和清宫惯用的华丽彩瓷不同,用的是素雅的宜兴茶壶和竹茶炉。这都是遵循明代江南文人的趣味。清乾隆 青花、描红三清诗茶碗他还谕令调配“三清茶”,“三清”指的是梅花、松子和佛手,其实是一种无茶之茶。

喝的时候,有时会加入真正的茶叶,比如龙井。他还有一种御制的茶叫“荷露茶”,指的是泡这种茶用的水,必须是荷叶表面收集的露水。我从典籍里面把“三清茶”的配方、制法复原出来,如今我们现代人也可以享用这种茶了。明·文征明《茶事图》局部2015年,台北故宫博物院在位于嘉义太保的南部分院做了一个茶文化的常设展,叫做《芳茗远播——亚洲茶文化》。

在这个展览上,我根据明代文征明和陆师道的茶画,复原了一间明代的茶寮。明代很多文献里面都提到说,一人品茶得神得幽,两三人品茶得趣得味,七八人喝茶那就叫施茶,不叫品茶了。因此,我在展览上摆了一个现代茶席,上面只有四个杯子,这个理念也是来源于明代人。廖宝秀根据古画复原的明代茶寮我觉得,今天人的生活跟古人的生活其实没有两样,我们只是古人生活的延续。

六大茶类是怎么区分的?

感谢邀请,首先回答一下你的问题。中国六大茶类首先从工艺上有一定的不同,同时,六大茶类的发酵度和鲜叶采摘嫩度也是不同的,所以产生了不同的口感和味道。主要的界定方式还是从他们的发酵度进行辨别。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六大茶类的区别。六大茶类区分之疑惑。或许对于很多初初接触茶叶的朋友来说,对于茶叶的分类有着非常大的疑惑。

为什么被分为不同的茶类,不同的品种。是因为茶汤颜色红亮所以叫做红茶?还是因为叶片呈现绿色所以称为绿茶?还是因为用了青茶树种所做出来的茶业才能成为青茶?安吉白茶叫白茶为什么又是绿茶呢?带着这些疑惑,现在让我们简单的阐述一下,科学上是如何区别六大茶类的。六大茶类为什么要被区分为不同茶种。或许很多茶友知道,早在茶叶最早被发现的时代,茶叶的制作工艺相对简单,同时最早存在的茶类也就只有工艺相对简单的绿茶。

随着茶马互市的流通,贸易的增加,茶叶被带到了不同的地区种植。经过几千年的演变,茶树随着经纬度的气候,通过不同的花粉结籽,产生了许多新的树种。也随着制茶师傅心口相传的工艺,每位师傅做茶的每一手轻重不一,慢慢的产生了不同口感不同工艺的茶品。在每次意外的“错误”下产生了不一样的美好茶品,衍生出了更多的新工艺和新茶品。

而这一切最大的区分,便是按不同加工工艺,形成不同的氧化(发酵)程度。六大茶类的发酵度零发酵(发酵度0%)——绿茶微发酵茶(发酵度5%~15%)——白茶微发酵茶(发酵度10%~25%)——黄茶半发酵茶(发酵度8%~80%)——青茶全发酵茶(发酵度80%~100%)——红茶后发酵茶——黑茶小结虽然说六大茶类里像黄茶一样黄叶黄汤黄底而得名的茶品大有茶在。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原因都能从字面上了解到。例如安吉白茶并不是白茶,只是因为他所选用的树种是白化的茶树,白叶一号,从而得名安吉白茶。例如也有使用乌龙茶茶树产生的叶片做红茶的例子,也有使用绿茶采摘单芽方式做红茶的例子(金骏眉),茶叶和人一样,具有非常强烈的变通性,可能创新会产生新茶品,也有可能会失败,这都是有可能的。

六大茶类虽有区分,但是在茶人眼中,这一切的区分最大的主旨是为了让茶友们能够更加系统的喝到自己喜欢的茶品,也方便大家去学习了解它。希望茶人陈馨的文章可以让你更好的了解中国茶。欢迎各位朋友点赞关注,提出不同建议在评论区里进行讨论。本文由茶人陈馨原创撰写,想要了解更多精彩茶叶知识,快来关注茶人陈馨。感谢阅读。

中国十大名茶分别指哪些茶?

中国茶叶历史十分悠久,种类繁多,真可谓万紫千红,竞相争艳!中国十大名茶是在浩如烟海的诸多茶叶中脱颖而出的珍品、极品。历代皇室及王公贵族都以饮名茶为荣耀而自豪,并显示地位的像征;中国十大名茶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而闻名遐迩。中国名茶分传统名茶和历史名茶之区别,故评选出的十大名茶版本较多。凡具备中国名茶的基本特点要求在色、香、味、形四个方面来考量。

以色绿、香郁、味醇、形美四绝而著称。只要具备一二个特色都很了不起,有望评为公认的传世经典名茶。近现代国内外有几次评选中国十大名茶的活动,主办方专家评委对评选要求各不相同,其出炉结果介绍如下:一、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评选出的中国十大名茶——碧螺春、信阳毛尖、西湖龙井、君山银针、黄山毛峰、武夷岩茶、祁门红茶、都匀毛尖、六安瓜片、安溪铁观音等。

二、1959年中国十大名茶评比会评选出的十大名茶——洞庭碧螺春、南京雨花茶、黄山毛峰、庐山云雾茶、六安瓜片、君山银针、信阳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等。三、1999年《解放日报》主办评选出的中国十大名茶——江苏碧螺春、西湖龙井、安徽毛峰、六安瓜片、恩施玉露、福建铁观音、福建银针、云南普洱茶、福建云茶、江西庐山云雾茶等。

四、美联社和《纽约时报》主办评选出中国十大名茶——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蒙顶甘露、信阳毛尖、西湖龙井、都匀毛尖、庐山云雾、安徽瓜片、安溪铁观音、苏州茉莉花茶等。五、2002年《香港文汇报》主办评选出中国十大名茶——西湖龙井、江苏碧螺春、安徽毛峰、湖南君山银针、信阳毛尖、安徽祁门红、安徽瓜片、都匀毛尖、武夷岩茶、福建铁观音等。

六、从几千年王公贵族,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对中国名茶的喜爱及评价来看,历代公认的中国十大名茶为——西湖龙井茶、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君山银针、祁门红茶、柳安瓜片、信阳毛尖、都匀毛尖、五夷岩茶、闽南铁观音等。对中国十大名茶及其它传统名茶的特点分别简述如下:1、西湖龙井茶——历史特别悠久,为国家级历史经典名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生长在浙江杭州西湖秀山峻岭之上。其形体优美,汤色香醇悠长。2、六安瓜片——生长于安徽六安县齐云山,为特种绿茶,形似瓜子的片形萘叶,为国家级历史名茶,中国十大经典绿茶之一。3、黄山毛峰——生长于安徽黄山。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起源于清光绪年间。以清明至立夏前采摘,芽匀一致为其极品。4、安溪铁观音——生长于福建泉州安溪县。

起源于清雍正年间,四季可釆,以春茶为最佳。为著名乌龙茶,是中国大大名茶之一。其色香味俱全,清香醇纯。5、信阳毛尖——生长于河南信阳市深山区,浉河区西部。始于清光绪末年大兴开山种植。其形态优美,汤味纯香。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6、洞庭碧螺春——生长于江苏苏州吴县(吴中区)太湖洞庭山上。为中国十大历史经典名茶。

加工釆摘精细,做工考究,别具特色。7、都匀毛尖——生长于贵州都匀市,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以色绿翠,香清高,味鲜浓,叶嫩明亮,“三绿透黄色”。8、祁门红茶——生长于安徽西南部,为著名的红茶之精品,又称祁红、齐门红茶。为中国十大经典名茶之一。9、福建武夷岩茶——生长于福建武夷山之乌龙茶类。有茶中之王美称。

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中国乌龙茶的极品,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乌龙茶为半发酵的青茶,以“大红袍”享誉世界。10、君山银针——生长于湖南岳阳洞庭湖君山上。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又称老君眉银针。其形态如银针逼真,香味醇香纯正著称。另外安徽也产有君山银针名茶,为黄茶类。11、庐山云雾茶——生长于江西庐山之云雾山中。

为绿茶类。始于汉代,宋代列为贡茶。12、南京雨花茶——生长于江苏南京。为绿茶类。为中国经典名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以清雅香气,碧绿茶色,甘醇的滋味闻名于世。13、涌溪火青——生长于安徽泾县,曾为清代贡品。外形独特美观,颗粒细嫩重实,色泽墨绿莹润,银毫密披。14、太平猴魁——生长于安徽太平县。为中国历史名茶。

绿茶类尖茶之极品。2004年在国际茶博会上曾获“绿茶茶王”称号。15、普洱茶——生长于云南普洱市,(思茅地区)。为中国经典名茶之一。分生熟茶,生茶以自然陈放,不经人工发酵和渥堆处理。分饼茶、砖茶、沱茶等,以生产饼茶历史最为久远。16、茉莉花茶——又称茉莉香片,有一千多年历史。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以福建福州及闽东地区生长而称著。

中国六大茶类里,你最喜欢哪种茶?为什么?

以往偏爱绿茶,那个清香真是回味无穷。因一事,现在却钟爱红茶。师傅两腿老是麻木,走路步履蹒跚。省院、市院看了几次,西药吃了不少,但疗效甚微。一次要去医院,师妹弱弱的说:"师傅,要不让我爷爷给您看看?"师傅点头:"行",指了指我:"你开车"。我腹诽,大医院都看不好,一个江湖郎中,又是中医,能行?但不敢拗师傅,只得让师妹领着,去城郊一个不起眼的小诊所。

一个须发皆白的老爷子,正翻一本破书。寒喧、落座,师傅正要开口,我挤眉眨眼阻止。师傅:你搞什么鬼!那老爷子笑笑,让师傅伸手摞袖,他两指搭腕闭眼不语。一会儿拿笔开药方,对师妹说:"丫头,你师傅腿有痹症,照方抓药十剂、碾碎泡脚,几次就见效了。"啊?这也太玄了吧。我不吱声,也伸手让诊脉,老爷子又笑笑搭腕诊脉,稍倾对师妹说:你师兄是来捣乱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