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思茅机场,我们感受到的除了热,还有的就是热情
出了思茅机场,我们感受到的除了热,还有的就是热情。12月,北方已经是雪花纷飞,这里依然温暖和煦茶叶介绍。我们首先见到的郑佐华,以普洱市长助理的身份来迎接我们关于茶叶的网站。他好客、健谈,从边境三县的风土人情到普洱的经济社会发展,从见面开始就滔滔不绝。
看他黝黑的肤色关于茶叶的网站,实在瞧不出是哪里人。虽然听到最多的一个词是“我们普洱”,但口音不像当地人。一问,才知道他是上海人,居然到普洱还不到半年。在此之前,他是上海市杨浦区科技园区主任。普洱是上海市对口帮扶的地区,上海市将提供1000多万元的资金支持当地的经济建设和发展。郑佐华和他的三个同事要在这里挂职两年,任务是为这些资金寻找合适的项目,并负责监督落实。
仅仅半年,条件和繁华的上海比差那么多,怎么就满口“我们普洱”了?面对我们的提问,郑佐华笑了。他说他的爱人和孩子也曾经这样问过他。
“来了以后发现普洱比我想象的还好,这里的生态和环境保护是我见过最强的地方。”郑佐华边说边露出笑容。
他说茶叶介绍,没有大城市的喧嚣,也少了钢筋水泥的束缚,空气中的泥土味道让他兴奋不已关于茶叶的网站。特别是普洱市政府对待环境的态度和各族人民的淳朴热情真的是深深地打动了他。在这里,他经常忘了忧愁和烦恼,忘了年纪和性别,忘了时间和空间。
“我一定要在这短短的2年内,尽职尽责,为山区的人民改变贫穷出一份力。”他说这番话的时候一脸的虔诚,没有任何做作。看得出,他真的是爱上了这片热情的土地。
我们很快见到了盛军,一个地地道道的东北人,如今是普洱的副市长,已经在这里工作生活了4个年头了。2007年,担任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所长的盛军被派往云南,开始了他的挂职生活。
当时,让普洱人引以为傲的普洱茶正跌入了市场低谷。“其实来这里之前,我一点都不喜欢喝普洱茶。甚至都不知道普洱茶曾经火过。”但是,市委市政府把研究普洱茶的任务交给了他。普洱市内一幢以茶叶叶片形状为外观基础建设的褐色大楼,成了今天盛军工作的主要地方中国普洱茶研究院。从那时起,这位曾留学日本的生物学家开始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全新经历。
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在对当地进行调研后,盛军发现,传统的普洱茶产业存在缺乏科学数据,生产工艺没有标准,缺少品牌等问题。此时,市政府提出“科学普洱”的理念和构想与盛军的想法不谋而合。盛军希望能通过提升普洱茶的科技含量,从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几个方面促进普洱茶的发展。
2008年下半年关于茶叶的网站,盛军主持的《普洱茶科学研究行动计划》获得了省政府每年2000万元的经费支持。一给就是3年。市里还配套了100多万元的研究经费。这样的扶持力度,让他始料未及。他说,面对这样的领导,我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干?
2009年9月,他被任命为云南农业大学副校长。但是我国茶叶,工作岗位继续留在普洱,依然是挂职的副市长。他还把全家人的户口迁到了云南,从东北黑土地到七彩云下的红土地。“不给自己留退路,坚信留在这里是正确的选择。”
“已经离不开它了。因为,喝普洱茶让我和家人身上的许多小毛病没有了,很多不太正常的指标都正常了。”盛军手里掂着一个茶叶盒子,“我现在很希望早日把普洱茶的标准化弄出来我国茶叶,这样才能让大家很方便地就喝上它,才能让普洱茶走向国际。”
我们离开研究室的时候,已经是傍晚时分。灯火通明的楼中,一群身影还在废寝忘食地忙碌。28岁的东北人严亮就是这些人中的一个关于茶叶的网站。从2010年起,他在普洱茶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
“最初家里人嫌远,不支持我来这里,后来还是被说服了。”不但如此,严亮的女朋友从北京化工大学微生物专业毕业后,也来到普洱,与严亮一起在普洱茶研究院读研究生。
在严亮看来,普洱的气候和环境特别好,适宜生活,当地人为人朴实,而且“科研也有得做,研究方向很新颖,在国际上都是领先”。
谈及未来,严亮肯定地表示,两年后毕业仍然会留在这里。“虽然这里给的待遇不高,但最看重的就是能出成果。”
马帮,是普洱知名度很高的名词。几百年来,普洱人依靠它把茶叶送到四面八方关于茶叶的网站,换回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当有人把郑佐华、盛军们戏称为“科技马帮”时,普洱年轻的市长李小平告诉我们,那是人民对他们最高的评价。他们驮着科学和技术,给当地送去财富,为普洱的发展施展着自己的才华,人民是不会忘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