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武夷山对外出口贸易的正山小种红茶包装箱
武夷山《郎氏族谱〉中记载了海禁初弛闽茶对外贸易的历史背景
茶是八闽天产,它的贸易,不仅从内陆北行,形成了南茶北销的陆上茶叶之路,还借助闽海的地理优势,通过口岸通向海上贸易的异邦。福州、泉州、漳州、厦门,这些沿海港口,曾经见证了海上茶叶之路的历史。
早在唐五代时,闽王王审之的侄子王延彬,在担任泉州刺史的数十年间,就关注到外国商人在福建沿海走私的船只,“多发蛮舶,以资公用,惊涛狂飚,无有失坏,郡人借之为利。”而福建沿海的渔民也从中懂得了航海商贸的好处。
到了宋代,泉州与海外之岛国保持海运往来的有36个。1087年,朝廷在泉州设置福建路提举市舶司(简称市舶司),“掌蕃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以徕远人,通远物”。中间几经撤并废复。1277年,元军占领泉州后,恢复市舶司,改称泉州市舶提举司,对海上贸易更加重视。元朝沿袭宋代管理海上贸易的做法:“凡江、浙、闽、粤滨海之地,与外蕃互市,以市舶官主之,大抵因宋之旧法”。
“海船多漳、泉商贾,贸易于漳州则载丝线、漳纱、剪绒、纸料、烟、布、草席、砖、瓦、小杉料……泉州则载磁器、纸张;兴化则载杉板、砖、瓦;福州则载大小杉料、干笋、香菇;建宁则载茶……”由此可见,闽江上游的建溪,也成了对外贸易的黄金水道,建州的茶叶,通过民船装运,顺建溪而下,集贸于泉州、漳州、福州。
闽南与闽北,都是产茶之区。武夷茶商利用小型木船,把武夷山的茶叶源源不断地输往沿海泉州、漳州,与番舶洋商进行贸易。
明清时期,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成为乌龙茶的最主要集散地。据美国人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记载:17世纪,茶叶由荷兰人输入欧洲。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1607年,他们从澳门运载若干茶叶至爪哇,这是西方国家记录的“从东方起运茶叶至欧洲的最早记录”。而一直到168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才有从厦门输出茶叶的第一次记录。 很长一段时间,泉州是乌龙茶的最主要集散地,因此茶叶外销必须从泉州起运。
宋元时期,随着泉州对外贸易的繁荣,陶瓷业也发展迅猛,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从沿海到山区,窑烟四起,遍布城乡。由于宋时崇尚斗茶之风,故除了必需提供优质的茶叶之外,还需要有最适于斗茶所用的茶具。位于闽江上游的建州,宋时的北苑贡茶、武夷山御茶已享誉海外,随之著称于世的还有建盏。建盏又是当时斗茶最佳的茶具珍品,建盏亦随武夷岩茶漂洋过海。
泉州的海上贸易发展,也促进了港口民众信仰的活跃,特别是航海出航的祈安仪式。在泉州东门外的圣墓旁,曾立有一块高约一米,宽约半米,厚约十厘米的“郑和行香碑”。碑属石刻,碑文极简炼:“钦差总兵太监郑和前往西洋忽鲁谟斯等国公干,永乐十五年(1417年)五月十六日于此行香,望灵圣庇佑,镇抚蒲和日记立。”这块碑虽然字数不多,却是地方官蒲氏对郑和下西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真实记录:1417年,郑和开创了举世闻名的下西洋远航之路。
郑和船队从长乐启航出海,五月经过泉州时,地方官在此为其举行了盛大的出航求安仪式。
泉州籍茶商为扩充乌龙茶货源,深入武夷山岩茶产区,与茶叶场主预约付定金,或承包当年山场所有茶青,自己雇请制茶师,按照指定的岩茶质量标准,日夜监制。制成精茶后,再通过建溪水运,随波逐流到福州沿海,将茶货发往福建沿海的福、泉、厦、漳一带的商户。
《泉州文史资料》称:“泉籍张伟人于1930年以三万银元购得慧苑岩茶园后,得意地向族人说得此可安天下矣!”此外,他还于1920年后获得碧石岩、竹窠岩、幔云岩、弥陀岩等处的岩厂包销权。控制了“武夷茶”货源,占漳州茶叶市场货源的60%。
来自泉州的茶叶采购商,也有与当地茶农合办茶庄的。在林馥泉《武夷茶叶之生产及运销》一书中,收录了与泉商相关的茶庄数量占当时茶庄之首,比如惠安人开办的集泉茶庄、漳州及厦门人创办的泉苑茶庄、泉馨茶庄、泉发茶庄、泉顺茶庄等,都是由泉商出资在武夷山开庄的茶行。泉苑茶庄后分为两家:瑞泉茶庄和瑞苑茶庄,都是清末在武夷山经营岩茶较为成功的茶商老号。
福州也是重要的茶叶贸易港口。海禁解除后,大量的武夷茶也通过民船载运,送到福州港。因为福州港的重要性,明王朝管制得极严,朝廷甚至将此港设为造船基地。《闽中记》云:“和造舟时,贸易如云。”以福州为闽江出海口的长乐,受到了朱元璋的关注。明朝从立国起一直实行“海禁”政策在此得到了松弛。海禁政策实际上只是对私舶而言,明朝前期,官方经营的海上朝贡贸易船只,就从来没有停止过。
闽海口岸,得天独厚。闽茶通过内地溪流,汇于江海,形成了强大的闽茶外销阵容,而来自武夷岩茶数量,亦为数不少。据厦门口岸海关的一些资料得知,咸丰八年至同治三年间(1858-1864年),英国每年从厦门口岸输入的乌龙茶达1800-3000吨,由于当时闽北、闽东的茶叶大多从福州出口,故一般认为,厦门输出的茶叶主要产自安溪。仅光绪三年(1877年)一年,英国从厦门口岸输入的乌龙茶就高达4500吨,其中安溪乌龙茶约占40%-60%。闽茶通江达海,汇入海上茶叶之路。
来源:闽北日报 作者:邹全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