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茶经(二、饮茶方法)

  2024-06-17 15:02          0

 

二、饮茶方法

 

      茶的烹饮方法,是随茶叶生产技术的改进和茶类的发展而变化的。由于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和气候不同,烹饮方法也不相同。

      最初,人们是把茶叶当作药物治病的。当进从野生茶树上采下鲜叶,直接煮成羹汤而饮。塑烹煮方法和器皿及其简单,茶叶苦涩如药。

      到了春秋时代,进而把茶叶作为蔬菜食用。这时仍然没有特别的烹饮方法和特制的器皿,但是由于茶叶和饭菜调和,苦涩之味减淡了。

      至于秦汉,采来鲜叶便开始制作,烹饮方法也跟着有所改变。据魏时张辑所著《广雅》说,当时制作的是饼状茶,沾抹米膏,炙为赤色。饮用时,捣碎放入瓷壶中,注沸水冲泡,外加葱、姜、桔等物调味。这种方法,比较已经提高了上步。但是,此时饮茶还是半为药用,半为待客。

      唐初,茶中不仅加入葱、姜、桔,而且增用枣子和薄荷调味。这样虽能冲淡鲜叶的青草味,但不可能发挥真正的茶味。以后蒸青制茶法出现,消除了饼茶的青草味,烹饮方法和用具也都有了进一步的改进。这些方面的情况,陆羽《茶经》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这本书说:“茶叶有粗茶、散茶(饼茶碾碎的)、末茶、饼茶四种。粗茶要先击细,散茶要先干煎,末茶要先炙焙,饼茶要先捣碎,然后放入瓶中,灌开小烹煮。”这说明茶叶形状不同,烹煮前的处理方法也不同。

      又说:煮茶听到微声,起鱼目一样的水泡,是一沸。壶边汽泡象连珠涌起,是二沸。沸腾如波浪作声,是三沸。过了三沸就嫌老了,香味不好。煮到一沸时,加盐调味。二沸时,用竹筷环搅汤心,停一会,沸腾溅沫,把所出之水倒入加以制止。这样可以发挥茶的精华。

      至于饮茶,这本书说:“每炉煮水一升,酌分五碗(至少三碗,到多五碗)。如果人多,需要十碗,便分两炉烹煮。茶汤要趁热连饮,冷饮香味淡薄;如饮一半,停停再饮,香味更差。”因为煮茶过多,烹煮时间必延长,这样就会把酚类物质全部浸出,使茶味苦涩。茶叶烹煮后,芳香物质不断地挥发,等到冷了再饮,香气自然要损失一部分。

     《茶经》还说:“泡茶用水以山水为最好,其次是江水,井水最差。”这话很有道理,因为山水从泉中流出,经沙石过滤,杂质极少,又经日光曝晒,含有充足的新鲜空气,所以泡茶最好。江水中混有多量杂质,因而比不上山水。井水不见天日,性阴冷,与空气接触不多,水中杂质不能氧化,因此泡茶又逊于江水。

      至宋朝,发明了蒸青散茶的制作方法。饮用这种茶,已经无需碾碎,而可全叶冲泡了。当时人们已重视茶叶的香味,不再用盐调味了。从此,人们便开始制订鉴赏茶叶色香味的方法,来辨别茶叶品质的好坏,从而促进了“斗茶”(茶叶品质比赛)的盛行。同时,荷地烹饮方法也比前人大有改进。

      到了明朝,对烹饮方法更加讲究。这个时期的很多茶业专门著作,对此都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如许次纾的《茶疏》说:茶壶宜小,以能容半升水为度,大了香气容易散失。如果独自饮用,愈小愈好。关于烹煮技术,他说:“水一入铫,就要赶快烹煮,到起蟹眼水泡,略浮微涛时,恰到好处。大涛鼎沸,到了无声,便已过头;过头茶汤已老,香气散失,味道很差。”这本书对泡茶技术的描述很细致,它说:“茶壶、茶杯要用开水洗涤,用布擦干。杯中残渣,要先倒尽,然后再斟;否则,容易损害香气。每人专用一只茶杯,每次饮后,要先洗净,然后再斟。”

      清初,有一种鸡蛋糖茶,即用两个搅匀的鲜蛋黄,加入沙糖,倒在已泡好的茶汤里,调和饮用。清宫还曾用热牛乳掺入茶中,用招待外使。

现在,烹饮茶叶大概有五种形式:大锅煮渍或大桶冲泡;大茶壶冲泡;茶杯冲泡;小茶壶冲泡;熬茶。它们适用于各种不同的场合,也各有各的风味。

      公共场所,集体饮茶,一般是用麻布把茶叶多数用品质较差的茶)包扎起来,放入水锅中烹煮,煮开后另倒在大桶内,任人随时取饮。如果用片茶或末茶,无需投入锅中煮沸,只把麻布茶包入在盛有大量开水的桶内浸渍就可以了。这种方法比较粗放,夏天常用。

      一般家庭或小集体饮茶,多数是用大茶壶冲泡。方法极为简单;先把茶壶冲洗干净,放入茶叶,冲满开水,稍等片刻,趁热连饮。耐泡茶叶可连泡三至四次,不耐泡的只一、二次。

      成镇茶馆,多用盖杯泡茶招待顾客。冲泡次数很多,有的可饮十多杯,直至没有茶味时为止,这是最经济的饮茶方法。家庭中个人饮茶,则用各种不同形式的茶杯冲泡。冲泡次数,依茶类不同和对茶汤浓淡的喜爱不同而异。

      用小茶壶泡饮,以闽南的云霄、漳州、东山、厦门和广东的汕头等地泡青茶(乌龙茶)最为考究。这里,很多人家都设有专用的器具,即所谓烹饮“四宝”(玉书茶碨、汕头风炉、盂臣罐和若深瓯)。泡茶过程很讲究:先取清洁的泉水洗涤茶具,等茶碨水开后,烫先盂臣罐和若深瓯,并在罐中放入茶叶(约为罐容量的六、七分),注开水至罐口,用盖子刮去罐口泡沫,然后盖上。再把若深瓯放入别一盛满开水的在杯中,使其在水中转荡,时间不超过分钟,即取罐倒茶。普通一罐配以四杯水量,倒茶时四杯杯口相接,使茶汤循坏注入杯中,以求各杯茶汤浓淡均匀。斟后趁热连饮四、五杯,也就是说每罐茶冲泡四、五次。每次茶多水少,茶汤浓厚,虽饮不多,但能解渴。这种饮法,普通称之谓“品茶”。它的好处是,能把茶汁全部浸出,充分利用茶叶的有效成分;无奈冲泡麻烦,难以大众化,特别不能适应体力劳动者在夏季对饮茶的要求。

      一般来说,在普通情况下以小口中壶冲泡为宜,因为壶口小香气不易散失。冲泡时,要用刚开的水才能把茶汁完全浸出。叶量与水量要有一定的比例,一般是3克茶叶加工厂50毫升水,这样可使茶汤浓淡适度。但粗茶可以适当多加一些水,细茶可以少加一些水,以降低粗茶的苦涩味,提高细茶的醇厚味。

边区兄弟民族,习惯熬茶而不泡茶,因为他们喝的是砖茶,只有击碎后放入锅中煮熬,才能取出茶汁。

藏民最喜欢饮酥油茶或糌粑茶。所谓酥油茶,就是在茶汤内掺入酥油和食盐。经济条件较差的人家,多饮盐茶,即在煮茶时加入适量食盐。

       内蒙古和新疆地区的兄弟民族,一般喜欢饮奶茶,就是把茶和奶同煮,并放入少许青盐。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