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去年7月23日那场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在给泸州带来伤害的同时,也给泸州人带来一份惊喜:长江支流纳溪清溪河大渡口镇象鼻村晒鱼滩河道内石壁上,北宋大书法家、号山谷道人的黄庭坚笔迹“二月茶”,被乱石青苔封存27年之后再面世!
“石刻的现身,是泸州地区近年来较为重大的文物发现。同时,也丰富了纳溪作为全国特早茶之乡的历史文化内涵。”纳溪区文管所所长孔智表示:经初步查证,清溪河道石壁上的“二月茶”石刻,确是黄庭坚的字体风格。但是否为黄庭坚在纳溪亲笔所书的真迹,有待更高一级的文物专家核实。“目前,区文管所已向省文物局汇报了此发现,相关鉴定正进行中。”
一场洪水 河中石刻,27年后重见天日
李小东,大渡口象鼻村本地人,也是纳溪区晒鱼滩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利用清溪河天然河道养生态鱼,已有7年整。对“二月茶”石刻,李小东并不陌生。在他的印象中,清溪河晒鱼滩河道中的石刻,存在了很久很久,是当地村民人人皆知的事。由于不知其含义,更不知黄庭坚为何人,村民们也就不理不问。李小东称,由于石刻上的字地处河水湍急处石壁上,常年被水和清苔罩住,一般情况下很难看到。
1986年,当地截断清溪河筑坝建水电站。在就地取石时,村民们考虑到石刻上的字,已存在不知多少年,若是文物毁了也可惜,便并未将其取走。
也是因为筑坝取石,河道中散落了大量石块,在河水的冲刷之下,慢慢地堆积在石刻处的瀑布之下,将石刻封存了起来,还起了青苔。“二月茶”石刻,从此退出了村民们的视线。
去年7月23日,一场50年一遇的特大洪灾袭击泸州,作为长江支流的清溪河未能幸免。排山倒海般的山洪和河水,将堆积于石刻处27年之久的乱石青苔,一扫而空。尘封27年之久的“二月茶”石刻,再次重见天日。
记者探寻 饱经风霜,石刻字迹仍旧清晰
为探究竟,12月11日,华西城市读本记者驱车清溪河,来到石刻所在地——纳溪区大渡口镇象鼻村晒鱼滩。此段清溪河地处山谷中,山峦起伏,崖峰延绵,人烟稀少。在当地村民带领下,记者沿着一条羊肠小道穿梭行走于山谷河道旁。顺着清溪河徒步大约15分钟,便是一座废弃电站的配电房。此处的清溪河河道,出现一个三四米高的落差。清澈且水量丰沛的河水,在此形成一个美妙的瀑布。瀑布正中处的石壁上,“二月茶”三个苍劲的石刻字,虽被瀑布冲刷,但仍清晰可见。
瀑布石壁高约3.5米,从右到左依次刻着“二月茶”三个阴刻大字,最左侧落款为“山谷道人黄庭坚”七个阴刻小字。“二月茶”三字为行草阴刻,间宽0.6米。其中,“二”字高0.6米,宽1.1米;“月”字高1.4米,宽0.6米;“茶”字高1.3米,宽1.4米。左侧七字楷书题款共高1.2米,宽0.1米,字间距0.06米。
纳溪区文管所所长孔智表示:经初步查证,清溪河道石壁上的“二月茶”石刻,的确是黄庭坚的字体风格。但究竟是不是黄庭坚在纳溪亲笔所书的真迹,有待更高一级的文物专家核实。
民间推测 黄庭坚曾被贬巴蜀,或与其有关
黄庭坚(1045—1105),北宋大诗人、大书法家。江西修水(分宁)人,字鲁直,号山谷道人。
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因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新党执政,屡遭贬,后在泸州域内待了6年之久,足迹遍及纳溪茶山,一生酷受诗词、书法、品茶,还爱游览大山名川及寺庙,1105年九月三十日(11月8日)死于宜州贬所。
如今重庆的万县(合浦)、涪陵(涪州)、彭水(黔州),四川的宜宾(戎州)都有他的墨迹。
关于“二月茶”石刻与黄庭坚之间的渊源,泸州民间有种看似合情合理的推测:黄庭坚被贬巴蜀期间,曾从宜宾(古称戎州)顺长江而下到大渡口镇后,逆清溪河而上,沿着当时的晒鱼滩古道,前往附近的古庙妙金山寺游玩。寺庙主持待客时,泡了一杯纳溪刚产的二月早茶给他喝。兴起之余,黄庭坚书兴大起,为古庙挥笔写下“二月茶”三字相赠,并在左下角落下“山谷道人黄庭坚”的落款。事后不知过了多久,古庙某代主持兴许也是个爱茶懂茶之人,请来能工巧匠,将黄庭坚的墨宝刻于山下清溪河河道的石壁之上,保留至今。
专家考证 河水太大,文物局专家无功而返
据了解,由于在政治上被排挤,黄庭坚的书法作品曾被禁封,因此传世的作品极少。对于石刻的真假,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赵夕称,他虽然没有去过现场,但看过视频资料。“直观来说,有些神似。尤其是‘月’字的撇和‘茶’字的捺,笔法有力,大有黄庭坚的潇洒。”赵夕表示:“因为至今没到过现场作实地考证,不能确定石刻题字是否为黄庭坚的真迹,只能等待文物专家作进一步的鉴定。”
关于“二月茶”石刻,泸州文化界基本排除商业炒作之嫌。原因很简单,此石刻不管是不是黄庭坚的真迹,其存时间至少上百年。
黄庭坚以诗歌和书法闻名于世,而在他的诗歌体系中,茶诗是很重要一部分。据纳溪区文物管理所所长孔智介绍,11月底,省文物局专家一行10余人,专程到象鼻村晒鱼滩,欲对“二月茶”石刻是否黄庭坚真迹进行鉴定。然而,由于当时河水太大,专家们无法下到瀑布一探究竟,只好无功而返。“二月茶”石刻之谜,至今未解。
告别泸州时,专家们希望当地文物部门,尽快收集相关资料报上来,为下一步求证做好基础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