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白茶品牌品品香林健对自然韵味的追求

  2024-06-17 15:02          0

唐朝陆羽的《茶经》中记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后经著名茶学专家考证,永嘉东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误。南三百里是福建福鼎,系白茶原产地。可见唐代,福鼎已培育出白茶品种。时光荏苒,近些年福鼎白茶声名鹊起,价格一路飙升,白茶热也成为收藏茶品的重要一环。

走进福鼎,当地的百姓对白茶却依然表现的十分淡定。每逢春季白茶采摘制作的时节,总能在福鼎的村头巷尾或是农家的场院里看到一排排随意晾晒着的茶叶。人们既不炒制、也不揉捻,全凭日光照射,这种看似随意的做法,反而造就出一款最接近自然味道的茶。

如果得空到乡村里的老宅子中走一走,不难发现,几乎大多数老宅厨房的横梁上都会很随意的吊着一篮或是一袋白茶。在当地,与其说白茶是茶,不如说白茶是药。“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这是当地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因为白茶具有清热去火,消炎止痛的功效。清代名人周亮工在《闽小记》中载:“白毫银针……功同犀角,是治麻疹之圣药。”而白茶又可以久存,年头越长的白茶药用价值越高。对于小儿发热或是成人牙龈肿痛、慢性咽炎,老白茶有着显著缓解功效。这也正是老百姓将白茶吊在厨房横梁上保存的原因。

“柴米油盐酱醋茶”,来到福鼎,你就能真切感受到白茶已成为当地人生活的一部分。这种返璞归真、追寻自然之美的特质,正是福鼎茶人千百年来所赋予白茶的生命烙印。

世界上最早发明的茶

了解一件事物,人们总习惯于追问其从何而来。那么,白茶究竟起于何时?关于这个问题,可谓众说纷纭。

有学者认为白茶应始于神农尝百草时期。因为上古时还没有什么制茶法,人们出于本能,运用自然晾青的办法(即后来的茶叶“萎凋”工序),来保存茶叶,这同时也是一种古老草药制作方法。因此,湖南农业大学杨文辉教授认为,中国茶叶生产史上最早发明的不是绿茶,而是白茶,理由是我国利用茶叶已有四千年的历史,最初作药用,由于茶树萌发新芽有季节性,为了随时都能喝到茶叶,便将采集的幼嫩茶叶晒干收藏起来,这是茶叶加工的开端。也是中国茶叶史上“白茶”的诞生。这种晒干保存的方式茶学界专家陈椽教授同样认为:“如现时制白茶,可以说是制茶起源时期。”

现在茶学界还有人提出,茶圣陆羽在《茶经》里的一句话:“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白茶山即太姥山,这便证明了白茶有文字记载至少在唐以前。此外,还有人考证,“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原文引自《永嘉图经》,可惜这本成书于隋朝的图经业已佚失。

但在唐宋时期,福鼎产茶的记录有文字记载的还是较少。真正有大规模文字记载的,则是始于明朝。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陆应阳《广舆记》载:“福宁州太姥山出名茶,名绿雪芽。”明万历四十四年《福宁州志·食货·贡辨》载:“芽茶84斤12两,价银13两2钱2分;叶茶61斤11两,价银1两4钱7分9厘。”有学者指出,这两段记录里的芽茶指的就是白茶中的白毫银针,叶茶则是指白牡丹。说明当时福鼎不仅已经开始生产白茶,而且还把制造白毫银针的芽茶收购价格与制造叶茶的白牡丹价格区别开来。

明朝田艺蘅在《煮泉小品》中提到:“芽茶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且断烟火气耳。生晒茶沦之瓯中,则旗枪舒畅,清翠鲜明,尤为可爱。”该文中,提到了白茶制作的重要工艺,即以日光萎凋生晒芽茶为最佳。

而中国著名茶学家张堂恒则在《中国制茶工艺》中记载:“乾隆六十年(1796年)福鼎茶农采摘普通茶树品种的芽毫制造银针。”茶界泰斗张天福同样曾在《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一书中写到,白茶由福鼎创制于清嘉庆初年(1796年),当时以“福鼎菜茶”的壮芽为原料制成银针,认为“白茶制造的历史较其他茶类为短”。

高海拔的高品质

就如起源的纷扰无法影响福鼎白茶当下的热销那样,寒冷的冬天同样无法阻挡我们前往茶园探寻其生长环境的渴望。

据陪同我们上山的陈小姐介绍,此番我们将前往品品香设在管阳镇的有机茶园,从市内出发,老练的司机也得开上40多分钟。“没办法,有机茶园的设立必须远离各种污染源。自然不能选在离市区太近的地方。”她向我们解释着。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茶园中有一片1969年知青上山下乡时开始种植的福鼎大白茶。

车行在盘山路上的时候,尽管已是十分寒冷的冬季,但入眼仍有着大片的绿色,看得出,这不仅因为福鼎是一座南方小城缘故,这里的自然环境保护也做的很好。

路途上不禁回想来福鼎前所做的地理功课。在诸多白茶生产地中,福鼎的环境最为特殊。它依山傍海,东面临海,西、北、南三面群山环绕,世界地质公园——太姥山就在其中,它好像就从海平面直接耸立起来,被誉为“海上仙都”;太姥山山脉深入福鼎全境,与北部雁荡山余脉相接,山势以丘陵地貌为主,平均海拔在150—800米之间,境内最高峰青龙山海拔1141.3米,太姥山主峰覆鼎峰海拔917.3米;福鼎境内河道、溪流纵横交错,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在生物界中进化地位与大熊猫可比拟、对水域清洁度十分挑剔的中华桃花水母,于2011年8月在太姥山流域被发现)。

当终于到达目的地时,下车后的第一感受就是特别冷,我们一边跺脚一边拿出手机查看,才发现这里的海拔已经有800多米高了,难怪会觉得温度比市内降了很多。陈小姐告诉我们:“高海拔是为了保证白茶的品质。我们曾经委托专业机构做过检测,不同海拔所生长的茶树,叶片中的茶多酚等物质含量也会很大不同,海拔高内含物也更多,做出的白茶滋味和功效也会更好。”

我们走在茶园的山道上时,看到了一个有趣的东西,每隔一段的距离,就能发现一个发出声音的竿子插在茶树丛中,放出的声音也并不固定,有佛经也有音乐。打听后才知道,因为这里是有机茶园的缘故,不能施放农药,为了防止动物啃食以及破坏茶树,就放些能够吸收太阳能充电的播放器,放出点声响,来惊吓和驱赶它们。一旁还有用于灭虫的防虫灯,也是这个道理。

负责管理茶园的人告诉我们,平日里他们并不需要特别照顾茶树,主要就是锄草和施有机肥,到了冬季就给茶树翻翻土,夏天则在天气太热的时候进行一些喷洒作业。大多数时候,连水都不用特意去浇。因为福鼎的年均降水可达1600多毫米,充沛的雨量,十分适宜茶树生长。

“其实,我们这里连种茶的土壤都是有讲究的。”陈小姐告诉我们,陆羽在《茶经》上写着“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而正如我们所见到的那样,品品香茶园的土壤就是以红黄砾壤为主兼有烂石,良好的生长环境,为诞生一泡好茶,打下了足够深厚的基础。

做最天然的茶

林健,福鼎白茶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人,也是品品香这个全国知名白茶品牌的创立者。对于白茶的制作工艺,他有着自己的理解。

“常有人会说,白茶的工艺也太过简单,似乎只要晒晒太阳就行。”林健说,看似简单的福鼎白茶工艺其实对于制作的各个环节都十分讲究。白茶制作程序从采摘开始,福鼎白茶对于茶叶的采摘要求极其严格。就以白毫银针为例,一般都采摘白毫多的肥壮芽叶,还有“十不采”的规定,即“雨天不采,露水不干不采,空心芽不采,细瘦芽不采,紫色芽不采,人为损伤不采,虫伤芽不采,开心芽不采,空心芽不采,病态芽不采,霜冻芽不采”。

萎凋是白茶制作的关键环节,在林健看来,高品质的白茶主要依靠日光萎凋来实现,而这种追寻自然的制作工艺,正是福鼎白茶魅力之所在。现时的大部分福鼎茶农依然遵循古法,利用制作白茶的特殊工具——竹篾栟进行日光萎凋。竹篾栟是福鼎特制的晒茶工具,长2.1米,宽80厘米,斜靠在竹制的支架上,其奥妙在于能够使茶叶上下通风,加快茶叶内部游离水的蒸发;同时能够根据太阳光的相背轻便地调整竹篾栟的方向,还看当天的气候是北风天,还是南方天的不同天气,采取萎凋时间和方法都不同。

“但是,这种古法还是只适合少量生产制作白茶,在规模化生产时很难保证品质。”林健告诉我们,古法制茶太过于靠天吃饭且十分耗费人力,其中稍有不慎就会严重影响白茶的品质。所以,他在茶厂里将白茶的制作工艺做了些改进。例如,设立了自动化的日光萎凋房,将日光引入室内并根据日照强度和角度进行调节,通过自动化设备让所有白茶接受均匀的日光萎凋。这样既遵循了坚持日光萎凋的传统,又避免了用古法制茶时常常出现的萎凋不均匀,部分芽叶严重红变的现象。

“骨子里,我是一个谨守传统的人。我所遵循的,是历代福鼎茶人传承下来那种追寻自然之美的精神。”林健说:“白茶是天然美好的,不论是外观、香气、滋味,都带有一种自然的美和气息。因此,不需要太多的人为加工。而我们要做的,就是选出最好原料,然后用最贴近自然的方式将它保存下来,呈现给消费者。”

白毫银针

白毫银针为白茶中最上珍品。其采摘标准为春季的嫩芽初发之时的芽茶,或将采摘下连叶茶,要用手指将真叶、鱼叶轻轻地予以剥离。制成的成品外观芽头肥壮,遍披白毫,挺直如针。色白似银。味清鲜爽口,汤色呈浅杏黄色。白毫银针的形、色、质、趣是名茶中绝无仅有的。品选银针,寸许芽心,银光闪烁;冲泡杯中,条条挺立,如陈枪列戟;微吹饮辍,升降浮游,观赏品饮,别有情趣。

福建品品香茶业是一家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科研及出口为一体的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掌门人林健,家族世世代代专注于种茶、制茶,传到林健已是第八代。林健立志传承福鼎茶业的辉煌史,踏上以茶立业的传奇路。

版权声明: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