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安溪告别以茶为主的单一农业结构

  2024-06-17 15:02          0

  “村里采用流转方式,租借35亩低产茶园,种上树莓,每亩增收近万元。”安溪蓬莱镇吾邦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吴小雷开心地说。

  吾邦村树莓种植业的发展只是安溪县农业结构调整的缩影。“铁观音之乡”安溪,如今告别了以茶为主的单一农业结构,展示出花艳、果甜、菜鲜、药香的农业新画卷。

  安溪县委书记高向荣介绍,近年来,安溪因地制宜,调优农业结构,闯出了一条“工业与农业、田间与车间、企业与市场、产业与项目有效对接”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有效规避“唯茶是农”的农业结构风险。

  宜茶则茶 不宜则退

  眼下正是茭白集中上市的季节。记者在龙门镇桂林村看到,茭农们忙着采摘茭白笋,一脸收获的喜悦。“待到10月茭白收成后,茭地翻种大蒜和生姜,扣除成本后一年净收入至少8万元。”菜农林清庆告诉记者。

  龙门镇的桂林和观山等村地处丘陵地带,气候非常适宜种植茭白、大蒜和生姜。于是,镇里积极鼓励和扶持当地农民发展茭白产业链,获得成功。

  “全村现在种植茭白1500多亩,订单如雪片般飞来,前景很看好。”桂林村菜农林布袋说。

  如今,“桂白牌”茭白成为泉州市市级名优蔬菜,进入大超市。

  “瞄准市场找路子,挖掘特色树牌子,连接市场赚票子。”龙门镇党委书记李树明介绍,目前,全镇种植茭白6000多亩,年可增收近1亿元。

  走俏市场的不止茭白,湖头米粉同样深受青睐。

  湖头镇地处低海拔,茶叶品质一直不太理想。近年来,该镇因势利导,退出低产茶园,引导富余劳动力发展米粉加工。

  据湖头镇明升米粉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董明暖介绍,湖头米粉专营店集中在福寿、汤头、前山、溪美等四个村落。目前,全镇共有米粉加工户5000多户,从业人员1万多人,年产量近3万吨,产值超3亿元。

  同样的精彩在虎邱镇、蓬莱镇演绎。

  “除了租金收入,空闲时到基地干活,每月能拿2000多元。”将3亩低产茶园租给沉香基地的虎邱镇竹园村周金溪说。

  去年,该镇引导虎邱镇竹园村茶农退茶还林3000亩,把地出租给一家台湾沉香种植企业。

  “收益按比例分配给村民。”基地负责人周进君表示,该基地有望打造成国内最大的沉香交易集散地。

  “通过多元退茶,镇里流转茶园新增土地900多亩,新建合作社20家,发展中草药、草莓等种植业。”蓬莱镇镇长林华霖介绍。

  安溪境内山多地少,特别是“五山四岭一平地”的地形地貌,是横亘在农业发展面前的天然障碍。农业结构迫切需要调整,但怎样调?农民心中没底。“如果放任自流,让农民东家看西家,盲目跟着跑,势必造成一哄而上、一哄而下。”安溪县县长刘林霜分析道。

  基于此,该县按照“宜茶则茶,不宜则退”的思路,引导低海拔、高坡度地区退茶还林、果、蔬、药等,成功退茶3万亩,改变了以往“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以茶为主,农民收入以茶为主,农产品以茶为主”的单一农业结构,实现“一叶飘香,多元增收”。

  “接二连三”,向规模要效益

  在长坑乡山格村陈连德的淮山地里,老陈讲起他的“淮山经”:以前村民基本种茶,2008年开始,政府对现代农业的号召和扶持开拓了他的思路。2009年前,他也种了3亩淮山,去年每亩纯收入近3万元。

  “从2003年开始,山格村先后成立淮山加工厂、合作社、产业促进会和技术研究会等。”谈起山格淮山的产业化之路,山格村淮山产业技术研究会会长陈主义如数家珍。

  2011年,安溪长坑又成立安溪山格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开发淮山酒和淮山月饼等系列产品,并与福建乾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达成投资总额4200万元的合作协议。

  在厦门巷北工业园区的福建凯悦食品公司,车间里正在加班加点赶工交货,淮山薯片、淮山营养粉、淮山酥等淮山的一系列创新产品,源源不断地从生产线上流出;而淮山米粉交由安溪湖头的米粉企业代工;淮山面线、淮山挂面则委托晋江安海的食品企业生产。

  “通过与传统工艺的结合,以淮山为主要原材料,委托专业的食品生产厂家制作成米粉、面线等传统食品。”长坑乡党委书记陈鲜明说,淮山业界新推出的系列加工产品,很受消费者青睐。

  不是天女散花,而是规模经营,形成优势。农业结构调整是否成功,关键看效益。效益从哪里来?规模经营是重要途径。

  “两三年间,安溪淮山种植面积近2万亩,产值达3亿元。可以预见,淮山将有可能成为与铁观音齐名的农业品牌。”福建省商业联合会秘书长黄先生认为。

  无独有偶。新世纪初,米粉生产经营仍然停留在落后的产销形态:生产上,操作间基本上是手工作坊式;经营上,主要是由粉贩子经手转卖。

  “作坊式的生产模式加上品牌意识淡薄,产业发展的弊端逐渐显露。”湖头镇镇长李瑞谦认为,要想做大做强米粉产业,就必须走品牌经营之路。

  2009年,借助“湖头米粉”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东风,湖头镇积极引导米粉加工户依托精细的分工、流水线式作业、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生产,实现产业规模化。

  不难发现,山格淮山、湖头米粉的成功,在于把工业化的理念引入农业,走出了一条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

  对此,高向荣表示,在产业融合模式下,安溪积极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规模经营、加工转化、品牌建设等举措推进,不仅有效实现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而且引领了新的消费需求。

  科技创新,不再靠天吃饭

  “进行农产品精深加工,必须补齐科技短板。”安溪县农业与茶果局局长陈志明说,近年来,安溪在依靠科技创新、促进农业提质增效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山格村的淮山采用PVC管横式种植法,让淮山横着长。首批用PVC管种植淮山的农户陈登水说,这项技术减轻了劳力付出,又增加了收入。

  陈登水说,以前在淮山收获季每天只能挖60多棵,现在可以收获几百棵;以前每亩地最多种1000株,现在能种1600多株。

  光有种植并不够,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抵御市场风险,靠的是不断创新的产品深加工。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安溪的淮山开始大步迈进现代工厂。

  淮山精装、淮山原薯、淮山营养米粉、淮山手工面线、淮山营养粉、淮山酥等淮山系列创新产品,已经出现在泉州各大商超。

  “淮山系列产品很受消费者青睐。”产品委托生产商、福建凯悦食品公司老总陈国展如是说。

  此外,龙门镇通过组建绿色无公害茭白研究所,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指导茭农发展茭白深加工,兴办企业实体,延伸茭白产业链。

  湖头米粉好吃,却只有晴天才能制作好米粉。不过,随着科技创新,这一窘境正在逐渐成为历史。

  走进董明暖的晒场——室内风干房,其生产方式令人耳目一新:一竹匾一竹匾米粉正恣意享受着“秋风”的吹拂……可全程记录,全自动调控出最佳的温度、风力、湿度。这得益于他的发明。

  “我发明的自动循环风干除湿一体机获得国家专利,可人造秋风。”董明暖自豪地说,“只要100平方米厂房、30名工人,米粉的日产量可达1000公斤。”

  如今,随着该风干机在全镇推广,米粉加工户靠天吃饭这一局面彻底被打破,人造风风干制作的米粉正源源不断地销往全国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