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班章成为价格王的成因
2013年,一公斤6000元的毛茶收购价,让老班章成为了指责的对象,省外媒体的焦点在于价格和炒作。可是,有多少人知道班章茶成为价格王的成因?又有多少人知道10年前班章村的贫困?普洱茶从2007年之始一直低迷如是,通过一个产业的人合力打造一个山头,通过一个山头茶效应来拉动一片茶区的想法既现实也成功。本来这些都不是问题的问题,现在却成了问题。
当然,云南茶界的反应也让人瞠目结舌。大家就价格而争论价格,就炒作而否认炒作。这种追着外人跑的思维让人感觉很奇怪,而这种思维从普洱茶2000年开始在国内市场发端就一直存在。说白了,一是业界缺乏独立思维,二是业界缺乏应对的措施。
其实,普洱茶的大树茶也好、台地栽培的小树茶也好,都只是普洱茶原料的一种,普洱茶的价格有高有低,也很正常,任何茶类都有高中低端品牌,普洱茶也如是。只不过,茶叶营销一直是沿用几千年的传统的销售模式,大部分厂家品牌意识不强,就只好靠产品说话,形成了今天普洱茶行业合力打造“山头茶”的局面。表面看起来,“名山茶”似乎就是普洱高端茶的代表。其实这是个误区。因为即使拿到好原料不等于就得到了好茶,普洱茶的原料、加工工艺、仓储是三个不可或缺的过程。
吴疆:普洱茶消费断档问题很是耐人寻味
普洱茶现在的市场体现了两个极端,一个是极度高端市场,以班章、冰岛、易武、景迈山为代表形成的“名山茶”市场;二是极度低端市场,主要提供华南区域的餐饮业硬性需求的熟散茶品饮市场。而这两者中间的一大段市场几乎是空白。可以讲,现在的整体销售形势不是一片大好,而是有些糟糕。
这里有一组数字可以充分说明,根据历年茶叶百强榜的统计:2011年,云南4家、湖南6家进入全国茶企百强。云南百强茶企普洱茶近三年产值,2009 10.39亿,2010 9.08亿,2011 12.79亿(2011产量4.89万吨,全省普洱茶总产量5.56万吨);湖南黑茶百强茶企近年产值 2009 6.52亿,2010 6.19亿,2011 19.48亿(2011产量6.35万吨)。
著名普洱茶专家周红杰:大树茶与小树茶要形成合理的市场结构
普洱茶之所以能热,成因有两点,一个是“越陈越香”,一个是后发酵茶的功能优势。2007年普洱茶之所以极度兴盛又迅速低迷,外部的原因当然有,但是,很大程度上在于业界专注于把越陈越香搞成了“越陈越增值”,谈增值,就是谈投资,一个行当的人都来搞投资,大家又都从来没有训练过投资理念,不失败才是不正常。
普洱茶低迷之后,业界的思考开始逐渐从产品(山头)入手。2008年之始,大家从网络上、平面媒体上大肆鼓吹古树茶的优势。开始对经销商、消费者培训古树茶的知识。毫无例外的是,这些名山茶都加工成了“生茶”。生茶好不好,是茶都好,但是,如果我们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当成了别人也喜欢的东西,在推广上一定会出问题。
古树茶好不好?一定好。问题在于,台地栽培的小树茶占了云南茶园面积的95%-97%甚至更高的比例,也就是说,大树茶仅仅占了云南茶产量一个微不足道的份额。那么,一个行业的人都去搞古树,合适吗?这就出现了有人上班章山买了十公斤老班章,拍了一大堆照片,回来就卖了一吨老班章出去的故事。事实上,邹炳良、邵宛芳、周红杰、曾云荣等一大堆专家,并没有人说一个能准确判断古树茶的标准或办法出台。
比如现在流行古树茶,大家做小树茶的时候就采用“大叶泡条”的制作工艺,这样从外形上就模仿了古树茶,普洱茶消费者根本无法鉴别。
现在流行的古树茶辨别方法很多,比如辨认叶形外缘齿的尖钝、叶片的厚薄、叶脉深浅、马蹄杆、揉捻叶片革质化程度,其实都存在许多误区,种植专家曾云荣说,建国前的种植方式决定了不可能统一树种,也许一个大树茶园里面棵对棵的两颗茶树就是不同树种,那么,它们的叶形、厚薄、口感都不可能相同。
普洱茶专家曾云荣:值得追捧的是云南的生态环境而不仅是茶本身
即使有这样的鉴别方法出台,其实意义也不大。打个比方,如果说东北大豆和北美大豆在原料的时候我们也许能从外观、口感等方法来鉴别,但是,如果我们把它们都加工成臭豆腐,还有人能尝一口,就能说“嗯,这是北美大豆做的臭豆腐”吗?普洱茶的原理同样如是,在新茶的时候能有比较明显的区域特征,而在生茶发生转化后或者加工成熟茶后,这种区域的特征几乎丧失殆尽。剩下的其实是普洱茶的“醇甘厚滑”四个字。而且,我们今天不管什么原因,历史上存留下来的部分老茶,其实都是所谓的“台地茶”。之所以有相当部分群体的人追求名山古树茶,其实应当说他们是在追捧云南的生态环境。那么,台地小树茶和大树茶其实是在同一个生态环境。应当这样来划分,古树有古树的优势,小树有小树的优异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