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出口使大清国成为全球GDP第一

  2024-06-17 15:02          0

  茶文化系列专栏之④

  「编前语」中国向世界出口茶叶,使自己成为了全球GDP第一;英国东印度公司凭借垄断茶叶生意,成为当时富可敌国的世界最大公司;中国“十三行”商人伍秉鉴成为当时的世界首富和东印度公司最大债主;而英国政府从中国茶叶进入英国起,就轮番赚取利润,先是高关税,然后是国内经销税和茶商执照费等等,从中国来的茶叶提供了英国国库总收入的十分之一。

  

  01 中国成为世界上GDP最高的国家

  在茶叶兴旺的世纪,中国是世界上拥有最多财富的国家,在1820年之前,中国是世界上GDP最高的国家,占全球GDP的五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

  

  这是世界著名计量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Angus Maddison)的结论,根据他公布的数据,1700年,中国GDP占全球的22.3%,几乎相当于整个欧洲之和(24.9%),但这一年的世界第一是印度(24.4%);到了1820年,中国的GDP高达32.9%,几乎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而整个欧洲加起来才26.6%,印度则降到了16%。

  

  麦迪森对世界各主要地区GDP的估算(单位%) 出处:《世界经济千年史》

  不少学者认为安格斯·麦迪森计算错误,高估了当时中国的GDP,其中比较受认可的是著名计量经济史学家刘逖在《前近代中国总量经济研究》披露的数据,按照刘逖的推算,中国1820年GDP仅占全球的大约20%,远低于安格斯·麦迪森计算的32.9%。但即使是20%,也依然是当时的世界第一,而且把其他所有国家远远地抛在了后面。

  在1700年到1820年这120年间发生了什么?如果你把同一时期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数据、英国国库收入、中国茶叶在英国的普及程度(消费总量)和中国GDP(尤其是外贸出口额)放在一起看的话,就会发现不容忽视的关联。

  在此期间,中国茶叶从英国上流社会走向平民,最终成为全体英国人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英国的资本和政治,也全部都站到了中国茶叶这一边。

  

  1792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以为乾隆皇帝祝寿的名义访华

  02 英国东印度公司成为全球最大公司

  1718年,对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来说,都是一个转折点。从这一年开始,在英国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输出的商品中,茶叶取代生丝、丝织品占了首位。1722年,在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进口的总货值中,茶叶已占56%的比例,1761年更高达92%。

  

  西洋画师Thomas Allom1843年绘制的茶叶采收图

  到18世纪末,东印度公司索性把丝绸、瓷器等贸易留给其船员们,让他们利用私人“优待吨位”(Privilegetonnage)去经营,公司则集中经营茶叶,在公司解散前的最后几年,茶叶干脆成了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输出的唯一的东西……以至于国会的法令要限定公司必须保持一年供应量的存货,在垄断的最后几年中,茶叶带给英国国库平均每年330万镑的税收,从中国来的茶叶提供了英国国库总收入的十分之一和东印度公司的全部利润”。

  与之对应的是英国国内对中国茶叶的需求量不断增长,1721年,英国对中国茶叶的进口量首次突破了100万磅;1762年,东印度公司仓库中面向家庭出售的茶叶存货就有400万磅;1785年,这一数据超过了1000万磅;5年后,达到1500万磅。

  

  罗伯特·沃波尔(Robert Walpole, 1676-1745),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位“首相”

  茶叶的大批量进口和消费,还使其成为英国政府税收的重要来源。

  1723年,时任英国首相罗伯特·沃波尔(Robert Walpole)请求设立茶叶等的征税制度,“其结果很使人感到鼓舞,在7年中,这些物品的税额每年上涨12万镑”。后来,茶叶税不断提高,1768—1772年,按原价的64%征收关税;1773—1777年,平均为106%;1783年达到114%,1784年升至119%。

  这样的税率意味着什么呢?我国现在对LV、劳力士等奢侈品征收的进口关税加上消费税一共也就接近50%。根本没法跟当年英国政府的茶叶税相比。

  

  来自中国的“绿色黄金”(green gold),仅税金就贡献了英国国库收入的十分之一,那么垄断了茶叶贸易的英国东印度公司,该从这一生意当中赚到多少钱呢?用富可敌国已经不足以形容这个庞然大物,它成为了当时世界第一大跨国贸易公司,鼎盛时期养着多达26万人的雇佣军(是当时英国国家军队的两倍),管理着上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统治着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

  

  珠江口的东印度公司船只

  03 中国“十三行”商人伍秉鉴成为世界首富

  不过,这样强大的一家公司,却经常向一个中国人借钱周转,这个中国人,就是当时的世界首富伍秉鉴。

  

  伍秉鉴(1769年—1843年),生于广州。伍家先祖在福建从事茶叶生意,康熙初年,伍家人迁至广州,家族从事的还是茶叶买卖。不过生意不算大,一直到了伍国莹(伍秉鉴之父),外界才对这个家族有了记录。

  从史料上看,茶叶贸易是伍家商行“怡和行”最主要的业务,1777年的时候,英国东印度公司已经有了与伍家做茶叶交易的记录。

  

  伍氏花园鸟瞰图

  伍家的崛起有赖于当时清政府的“一口通商”政策。1757年,也就是乾隆22年,清政府下令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仅保留广州一地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准确来说,当时对外开放的港口其实并不止广州一个,但是,凡是从西方来的欧美商人,必须全部集中在广州,与指定的“十三行”行商进行交易,所以俗称“一口通商”。

  “十三行”指的是商行、外洋行,其所有者和经营者被称为十三行商人,简称行商。实际上“十三行”只是一个统称,并非是13家,多时可达几十家,少时则只有4家。但其享有垄断清朝海上对外贸易的特权,凡是外商购买茶叶、丝绸等商品,或销售洋货进入内地,都必须经过这一特殊组织,这种垄断给行商们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在此后的100年中,“广东十三行”竟向清朝政府提供了40%的关税收入。

  

  十三行外的运货船只

  而十三行中的“怡和行”,更因其主人伍秉鉴而名扬天下。伍秉鉴是一个商业天才,他有着过人的精明。

  例如一口通商的广州,在所有出口的中国商品里面,茶叶都是最大宗的商品。十三行的商人从事的主要就是茶叶生意,伍家也不例外。

  和伍秉鉴一样出身福建茶商世家、目前在广州做茶叶生意的广东省茶文化促进会副会长、茗六福茶行创始人王蓝指出,茶叶生意并不好做,整个贸易过程十分复杂,茶叶商人要远赴福建、安徽、江西、云南等地的茶园,从茶农手里收购茶叶,然后再通过人挑、马运、船载等一系列长途跋涉,把茶叶运到广州茶行,茶行再对运到的茶叶进行检查、分拣和重新包装,然后交给十三行的商人,行商们再卖给外国商人,停靠在广州黄埔港的外国欧美商船,再运载着这些茶叶,远渡重洋去到其他大洲。

  这个过程当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茶叶品质都会受到影响。

  

  1856年英国人绘制的十三行地图

  而伍家的“怡和行”显然有一套精细、高明的措施,能够保证自己出售的茶叶“以品质为王”。因此,当时外国商人高度评价怡和行的茶叶,只要这个茶叶包装贴上“怡和行”的标志,就被外国的公司鉴定为是最好的茶叶。一般来说,怡和行的茶叶卖出去的价钱也比较高。特别是美国商人,大多数只跟怡和行打交道。因为怡和行能够保证质量,而且能够按时交付茶叶。

  当时在广州口岸贸易占压倒优势的是英国东印度公司,伍秉鉴的怡和行在东印度公司的交易里面一直占了很大的份额。

  

  1785年的英国插画,展现茶客的狂热

  以1830年为例,这一年怡和行卖出的茶叶是50800箱,占的份额是整个东印度公司在中国购买茶叶的18.6%,价值1274000两白银。这还没有加上其他国家的商人,这些都加在一起的话,怡和行每年出口茶叶的贸易额就高达几百万两白银。

  

  嘉庆十四年(1809)怡和行所铸十两砝码锭

  伍秉鉴还是东印度公司的“银行家”和最大债权人,东印度公司有时资金周转不灵,常向伍家借贷。正因为如此,伍秉鉴在当时西方商界享有极高的知名度,一些西方学者更称他是“天下第一大富翁”。

  2001年,美国的《华尔街日报》搞了一个专辑,统计了过去1000年里全世界最富有的50人,其中有6位是中国人:成吉思汗、忽必烈、和绅、刘瑾、宋子文、伍秉鉴。这6个人当中,只有伍秉鉴一个是纯粹的商人,只有他的财富是纯粹的商业财富。

  

  洋画里的伍家花园

  《华尔街日报》亚洲版曾这样评价:"出生于1769年的清朝行商伍秉鉴,继承父业与外商从事买卖,又进一步贷款给外商并以此获得世界首富地位,他在西方商界享有相当高的知名度。"

  当代美国学者特拉维斯·黑尼斯三世、弗兰克·萨奈罗曾经说过:“到1834年,伍浩官(伍秉鉴)不仅是行商最重要的成员,而且可能是那个时候世界上的首富。”据估算,伍氏家族1834年时候的财产是2600万银元,换算成银两就是1872万两。当时清政府的年财政收入才4000万两,也就是说,伍家的财产差不多等于全国年财政收入的一半。

  04 90%—95%

  在前面提到的“转折点”——18世纪20年代——同样适用于其他地区:1729年,在荷兰从中国输出的货品总额中,茶叶占比已经高达85.1%。

  这一时期活跃于广州的法国商人罗伯特·康斯坦特(Robert Constant)说:“茶叶是驱使他们前来中国的最主要动力,其他货物只不过是点缀而已。

  

  1810年的茶叶贸易汇票

  而美国普及茶叶的年代也出人意料地一致。“在18世纪20年代,这种新饮料(茶)已经成为新英格兰日常饮食的一部分”。(注:此时美国尚未立国,还是英属殖民地,新英格兰是指美国东北角、濒临大西洋、毗邻加拿大的区域,包括后来的缅因州、佛蒙特州、新罕布什尔州、马萨诸塞州、罗得岛州、康涅狄格州。)

  而在世界茶叶贸易的另一端,作为出口国的中国,在很多年份,茶叶的出口额都占到中国全部外贸出口额的90%—95%。当时清朝的士大夫对此也有认识,一份文人策论说:“查英夷向称贫弱……自入粤市易以来,日形充裕,其最获利者,莫如出口之茶叶,每年大小数十舶,航运回国。”。

  

  看到这里,很多东西就可以串起来了:中国向世界出口茶叶,使自己成为了全球GDP第一;英国东印度公司凭借垄断茶叶生意,成为当时富可敌国的世界最大公司;中国“十三行”商人伍秉鉴成为当时的世界首富和东印度公司最大债主;而英国政府从中国茶叶进入英国起,就轮番赚取利润,先是高关税,然后是国内经销税和茶商执照费等等,从中国来的茶叶提供了英国国库总收入的十分之一。

  因此,从转折点到1820年这百年间,被称为国际贸易的“茶叶世纪”,准确来说,应该是中国茶叶世纪,因为这一时期是中国产的茶叶一统天下,还没阿萨姆茶和锡兰茶什么事情呢。

  其实,中国茶叶,不单单关系着中华帝国的国运,这种被称为“绿色黄金”的叶子,还推动了英国的工业革命和在其全球的扩张,并在另外一个大国——美国——的诞生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些故事,我们将在接下来的文章中一一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