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茉莉窨制花茶,在中国已有千百年的历史流传。“南北通吃”的它可俗可雅,无论市井茶馆,还是国宴庙堂,甚至新式茶饮店,都能闻见它的幽香。这种香又总能给人以情绪的共鸣。有人在其中感受到淡雅到极致,又浓到化也化不开的惆怅;也有人能在一杯回味悠长的茉莉花茶中“一口喝到花茶黄金时代的春天”……
但归根结底,茉莉花茶就是“把上好鲜花的芳香物质尽可能多地渗透到茶叶里去,并让茶叶也有如花般鲜活的香气”。这使得茉莉花茶与追求茶叶产地的六大茶类茶都不同:哪里产花,哪里就是花茶产区。
如今的茉莉花茶产区中,福建福州、广西横州(原横县)、四川犍(qián)为是较具代表性的,除此之外的云南、浙江、江苏、湖南等地也均有出产。
01福州花,闽东茶
是记忆,也是技艺
你知道吗?福州,别名“榕城”。建城于公元前202年。西汉时茉莉花随佛教,从印度传入福州,在福州落户,距今已有2200多年。公元1986年,福州市政府将茉莉花定为福州市花。
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的主要特点是四窨一提及一提以上,根据茉莉花品质和茶坯质量的不同,较高可做到八至十窨,并且六窨以上不提花。其主要技艺流程为:茶坯粗制、精制和伺花一茶花拼和(窨花)一静置通花一收堆复窨一茶花分离(起花)一转窨或提花一匀堆装箱。
福州茉莉花茶是以烘青绿茶为坯,窨以茉莉花,最后去花而成。正常工艺条件下,其产品有着共同的品质特征:条形条索紧细匀整,色泽黑褐油润,香气鲜灵持久,滋味醇厚鲜爽,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匀柔软。
上好的福州茉莉花茶根据年份、茶坯质地、气候的不同,要经过6~9窨提花后方能出厂,每一窨要经过两三日,如遇雨日则顺延(因雨水会影响茶的品质),对温度、湿度、花的时机等都要严格把握。否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福州人把较地道的茉莉花香气,称为“冰糖味”,甜而不腻,沁人心脾。白天刚采下来的花蕾是没有冰糖味的,要到晚上八九点,随着花蕾逐渐绽开,茉莉花才会逐渐释放香气,所以制茶通常是在晚上,工人每个夏季都要熬夜。
2014年8月,福州茉莉花茶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02每10杯茉莉花茶,就有6杯产自横州
数字赋能茉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
世界上10朵茉莉花,有8朵来自中国,有6朵来自横州。横州市是“世界茉莉花都”“中国茉莉之乡”,茉莉花产业为主导优势产业,拥有40多年的发展史,茉莉花和茉莉花茶产量均占全国总产量的80%以上,占世界总产量的60%以上,目前花农达33万人。2021年,横州市茉莉花种植面积12.5万亩,年产茉莉花10.2万吨、茉莉花茶8万吨,茉莉花(茶)综合年产值达143.8亿元。
横州市通过建设数字茉莉监控系统,开展茉莉花生产数字化试点,在中华茉莉园5000亩核心区内安装种植智慧化管控系列设备、智能测产装备,建立土壤改良、农资投放和产量的模型,优选茉莉花种植植保方案;还建立茉莉花病虫害算法模型,运用AI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花农通过手机拍照上传即可实现茉莉花病虫害自动识别、诊断,并获取防治方案,以提高茉莉花品质。
同时,横州市还实施全域茉莉花种植面积卫星监测,对横州市12.5万亩茉莉花的实际种植面积进行精确度到1米的监测识别,把遥感数据与土地确权数据进行叠加,动态监测横州市茉莉花种植数据,夯实数据底座,让茉莉花产业在创新中不断发展。
2022年以来,通过大力推进数字化种植,横州市发展茉莉花产业的27个村的集体经济收入总额达273.85万元。
在横州市委、市政府的主导下,当地企业陆续开发出茉莉食品、茉莉护肤品、茉莉用品、茉莉餐饮、茉莉药用、茉莉康养等高附加值产品,契合并激发消费者的新需求。2022年,横州市年产茉莉花茶8万吨,年总产值达97亿元,同比增长6.59%;茉莉护肤品、茉莉食品等茉莉花延伸产品年总产值达4.4亿元,同比增长2.3%。
03拥有近两万家茶馆的成都
较受喜爱的川茶,又当属一杯茉莉花茶
转眼间,时光已步入八月,进入二伏和三伏天,也是成都今年花茶上市的季节。
在成都的三伏天里,高温的天气让人仿佛置身于蒸笼之中,有些不好受。成都茶圈的茶叶老板们顶着酷暑把一件件茶胚发往犍为,为今年新上市的茉莉花茶做准备。
如果说成都是一张网,那遍布全城的20000家茶楼(馆儿)就是连接起这座城市的节点。
如果说每家茶楼(馆儿)是一张网,那摆放的几十张茶桌就是连接起这家茶楼(馆儿)的节点。
如果说每张茶桌是一张网,那茶桌上的盖碗儿就是连接起每个茶客的节点。
当高新南的上班族在格子间忙的吃不上饭的时候,三环内的成都(闲)人正悠闲的端着盖碗儿吸溜着热茶谈正事儿或者天南海北的摆龙门阵。
茶客-热茶-盖碗儿-茶桌-茶楼构成了这座城市网状的基本面:江湖而不暴戾、市井而不媚俗、慵懒而不懈怠。
把视角拉回到茶桌,简单制作的茶水单上较常出现的除了竹叶青、峨眉雪芽这类绿茶就是茉莉花茶为代表的花茶。
今天外地游客熟悉的宽窄巷子、人民公园和本地老饕钟情的包家巷、奎星楼街一带即属于清代成都将军所辖满蒙八旗驻扎和生活的满城旧地。总数上万人的驻防旗丁和家眷带来的不仅有胡同儿和四合院儿,还有满洲人在北京接纳并钟爱的盖碗儿和茉莉花茶。由于清廷规定满城形制为封闭空间、“旗人与民人不得私相往来”,最初盖碗儿和茉莉花茶只在成都满城内的旗人生活圈子流行。
随着八旗驻防的日益衰落和旗人与民人交流的增加,盖碗儿和茉莉花茶流传到了本土成都人的生活圈子。文化传播上有一个原则是“慕强”,即普通人以掌握权力或者财富的精英的喜好事物为流行标准,盖碗儿和茉莉花茶很快被贴上“权力”、“皇家”、“帝都时尚”的标签迅速下沉并流行于成都的大街小巷和市井茶肆之中,以致在后来漫长的时间段内彻底融入本地文化。今天,慵懒地坐在茶馆儿端着盖碗儿喝茶的形象已经成为成都的城市标签。
喝茉莉花茶,从古时文人雅士的小众爱好,到如今的融入市井平民每天的生活、文化、记忆……茶中花魂,脱胎换骨,不变的是茉莉始终清幽芬郁的香气。那么你对茉莉花茶是否有自己专属的记忆呢?
来源:网络